“盗抢骗”犯罪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但由于其犯罪的跨区域、系列性、团伙性,给公安机关侦查破案带来不小的困难。
近年来,广东公安机关深刻把握当前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新要求和公安工作新特点、新趋势,树立“数据文化”理念并将其与打击“盗抢骗”犯罪相结合,研究提出“以科技信息为引领、以数据应用为支撑、以规模化全链条打击为核心”的打击“盗抢骗”犯罪新模式。
尤其是今年以来,广东公安机关以科技信息化建设为依托,积极推动打击犯罪实战化建设,以“飓风”之势实现对“盗抢骗”等多发性侵财犯罪的精准化、规模化打击。据了解,1~9月,广东公安机关立“盗抢骗”案件数同比下降16.97%,破“盗抢骗”案件8.6万余起,刑拘3.5万余人,执行逮捕2.6万余人。
破解难题
传统打击模式难以应对新型犯罪
2013年至2015年,广东省盗窃、抢劫、抢夺、诈骗、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等五类侵财案件年均占刑事案件总量的八成。
警方介绍,目前,“盗抢骗”犯罪的跨区域、系列性、团伙性成为常态。如2015年以来,茂名发生的特大系列“碰瓷”抢劫、伤害、敲诈勒索犯罪案件中,团伙成员人数近70名,他们大范围跨省市流窜,作案轨迹遍及省内东莞、广州、茂名、深圳等地市及贵州、湖南、广西、云南等省市,涉案过百起。
2015年,广东破获盗抢案件13.6万起,刑拘盗抢犯罪嫌疑人4.76万名,其中系列案件犯罪嫌疑人9986名,占刑拘人数21%,涉及盗抢案件7.88万起,占涉案数58%,约两成犯罪嫌疑人实施了同期破案数近六成的案件。而这两成犯罪嫌疑人多为累犯、惯犯,侦查打击难度大。
“盗抢骗”犯罪群体还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在一些社会管理薄弱的地区,多年来形成了以“盗抢骗”犯罪为核心的上下游产业链,为“盗抢骗”犯罪活动提供市场、资金和技术支持,形成盘根错节、共生共荣的利益关系网络。
“‘盗抢骗’犯罪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不断转型升级,其背后往往有着庞大的犯罪网络和犯罪团伙,多数犯罪涉及区域跨省、跨市。”警方表示,由于警力、经费、资源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办理跨省、跨市案件难度不断加大,加之“盗抢骗”犯罪案件总量大,案件办理成本高、周期长,导致打击效能提升难度加大,传统的侦查方式已无法应对新型的、动态的刑事犯罪活动。
“传统侦查手段如走访调查、蹲点、发动群众等,都是从案件出发,收集的信息大多是静态的、粗放的,依靠这些手段来破案效率比较低。现在,我们将传统侦查手段收集的案件信息,与公安信息系统后台的各类数据进行碰撞比对,将同类案件进行串并研判,挖出嫌疑人的活动轨迹;同时,通过视频监控、现场勘查等手段收集各类证据,实现对‘盗抢骗’犯罪的精确化打击。”警方有关负责人介绍。
科技引领
搭建“视频云+大数据”平台打出“广东效应”
今年3月,公安部部署全国开展打击“盗抢骗”犯罪专项行动,重点打击跨区域系列团伙犯罪、地域性职业犯罪群体、销赃犯罪、街面犯罪和惯犯累犯等五类犯罪。
为了全面提升驾驭广东社会治安局势的能力水平,在深入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今年以来,广东警方提出搭建“视频云+大数据”平台,围绕“数据文化”理念,以“人、车、案、商圈”4要素为核心,按照路口定点、视角连线、区域闭合的视频围栏理念,逐点测算,补稀抽密,实现了人车流动“区内无暗角,出界必留影”,视频监控建设效益有力提升。
截至目前,广东共建成公安机关可直接调控的一类社会治安视频图像采集点近20万个,以政府部门或社会单位为主建设的二类社会治安视频图像采集点255万个,基本覆盖社会治安复杂区域和主要路段,已建设联网高清治安卡口系统3112个,覆盖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日过车量在5500万辆。
此外,广东警方还在视频监控的基础上,试运行人脸动态识别系统,在广州、深圳、珠海、佛山4市试点。该系统能提取每一个经过的人像及特征,从而进行深入评估、及时防控。在采集每个人像的同时,系统会自动描述其性别、穿戴和衣着特征等,形成人像对应的特征大数据。如果有嫌疑人清晰人像,可通过“人像云”比对快速识别其身份;如果没有嫌疑人影像,只需输入关键字,便可以在案发区域周边和案发时间段的视频大数据中快速检索出所有符合条件的嫌疑人,从而缩小排查范围。
近年来,广东公安机关结合公安部打击犯罪新机制相关工作要求,开发建设省公安厅刑侦信息专业应用系统(简称“刑专”系统),进一步整合全省刑事技术信息和刑事信息资源。截至目前,省公安厅“刑专”系统为地市、县区共开通授权用户22097个,地市系统使用量为364518人次,湛江、深圳、中山市使用量居全省前列。
在大数据的支撑下,今年1~9月,广东公安机关以“飓风”打击“盗抢骗”犯罪系列专案收网行动为主要抓手,由省公安厅牵头,各地市公安局积极参与,各县区全警动员,突出打击跨区域、系列性、团伙性重特大“盗抢骗”犯罪,先后开展了“飓风”4、7、14、18号专案收网行动,共抓获犯罪嫌疑人3925名,打掉犯罪团伙541个,破案6867起,查获赃款赃物6400多万元,形成了打击“盗抢骗”犯罪的“飓风”模式,打出了规模化、全链条打击的“广东战法”。
规模打击
整合各警种、各部门资源形成合力
与社会经济发展同步,“盗抢骗”犯罪依托现代物流、信息、资金网络,也悄然进行了“转型升级”,提倡“分工合作”,经常跨区域连续作案。以往公安机关传统的“个案侦查”、“由案到人”打击模式,往往陷于打不胜打、防不胜防的两难境地。如前述茂名警方破获的系列“碰瓷”案中,犯罪嫌疑人驾车到各地“旅游”,一边游玩一边择机作案。这种“旅游式”作案,给公安机关开展调查取证带来了一定难度。由于在省外的作案地点较为分散、犯罪嫌疑人作案后迅速离开,加上受害事主“嫌麻烦”不报案,虽然“碰瓷”案屡屡发生,公安机关却难以获取有效案源及证据,给打击工作增加难度。这也要求公安机关在侦查打击时,不能单打独斗、各自为战。
近年来,广东公安机关通过探索实践,在分类侦查、跨区域案件集中移诉等方面,逐步摸索出一套经验做法。即由省公安厅牵头,全面整合各类资源、创新信息引领、打破部门壁垒,应用各类大数据为侦查实战服务,更好、更准、更快地打击各类跨区域、系列性、团伙性侵财犯罪。省公安厅还明确对于地市、县区之间有相互交叉的跨区域系列性案件线索,由共同的上级部门指定主办单位,牵头组织收网打击行动。相关案件和涉案人员由主办单位集中处理、整体移诉。
此外,今年以来,根据公安部部署,广东公安机关始终坚持“一长四必”不动摇,狠抓刑事案件勘查率、现场痕迹物证提取率及现勘信息录入率和录入质量,目前,已立刑事案件现场勘查率为100%。
在省公安厅的基础上,各级公安机关从“盗抢骗”案件现场信息和有关痕迹物证入手,通过构建自动化、智能化对案系统,经全量运算、比对等20多种建模关联分析,批量提炼涉“盗抢骗”犯罪信息,做到“成熟一批、输出一批”,使“发现一个嫌疑,带出一个团伙,牵出系列案件”成为可能,真正实现“由案到人”向“从人到案”的关键性革新。
在茂名系列“碰瓷”案中,省公安厅的指挥协调发挥了重要作用。在省公安厅的直接指挥下,茂名警方对盘踞在东莞、流窜省内16个地市和湖南、河南等7省的犯罪嫌疑人进行落地查证,并于4月20日凌晨,在省公安厅的统一部署下,联合广州、东莞、佛山、清远等地公安机关,出动警力1055名,抓获了以“碰瓷”为名实施抢劫的犯罪嫌疑人95名。
全链条灭罪
将“盗抢骗”上下游利益链连根拔起
“盗抢骗”犯罪表面零散、多发,但其背后隐藏着一条条相互交叉的利益链条。对“盗抢骗”犯罪的打击不能停留在表面,只对实际作案的犯罪嫌疑人进行打击抓捕,若不深究其背后更为狡猾和隐蔽的“惯犯”、“老师傅”和销赃团伙,只会越打越多、疲于应付。
3月8日,江门鹤山警方在侦办一起普通盗窃手机案时,掌握了一个跨省特大盗窃高档手机团伙犯罪线索,在其背后还涉及一个“盗、销、改、换手机”地下产业链条。省公安厅立即将此案列为“飓风14号”打击“盗抢骗”犯罪系列专案的主攻案件,在案件侦办过程中,江门警方采用深度经营的思路、通过上下延伸扩线侦查的方法,追源头、打链条。“盗销手机犯罪团伙既有上下游的关系,也有临时合作关系,同时还有大量外围盗窃和翻新手机的零散犯罪分子。”办案民警表示,这使得涉案的人员数众多,而且线索、证据繁杂。
江门警方以“抓主犯、捣窝点、斩链条”为主,紧紧围绕人员、案件、物品、资金、线索等来源流向,深挖源头、理清网络、循线追踪,在固定涉及此案大量嫌疑人犯罪证据的同时,也收集了5000余条其他外围团伙的犯罪线索,遍及广东省内多地和全国大部分省(市)。警方将线索进行研判分类,再通过广东省公安厅逐一移交给了全国各地数十个兄弟单位,力求全链条彻底铲除犯罪网络和产业链。
7月7日至12日,省公安厅指挥江门、广州、深圳等6地公安机关,并协调北京、上海、浙江等7省(市)公安机关同时收网,成功打掉了以何某、王某等人为首的多个盗销高档手机团伙,并铲除了以吴某等人为首长期盘踞在深圳华强北、广州大沙头等地的多个销赃高档手机团伙,彻底斩断了多条“盗、销、改、换手机”地下产业链条,实现了全链条打击。该案共打掉盗销手机犯罪团伙20余个,抓获嫌疑人124名,现场起获涉嫌被盗抢的高档品牌手机3102部,总涉案价值超过5000万元。截至8月15日,警方共发还手机310余部。
今年以来,在信息技术、现场勘查技术和视频监控等新技术的引领下,在大数据平台的支撑下,广东全省公安机关通力合作,对“盗抢骗”犯罪进行了全链条打击,一大批流窜全国大肆作案的累犯、惯犯,教唆未成年人入室盗窃的“犯罪师傅”,为盗抢犯罪团伙提供作案工具、“报销”路费、大量收购被盗抢赃物的“幕后老板”成功落网,一大批作案工具和赃款赃物被顺利追缴。
整治见效
对重点地区入室盗窃案全力攻坚
3月22日,清远英德市被公安部列为“攀爬入室盗窃犯罪”全国重点整治地区后,部、省、市、县四级公安机关高度重视,迅速动员部署,全面开展打击整治专项行动,对涉清远英德籍入室盗窃案件全力攻坚。
公安部派出专门工作组前往英德检查督导,省公安厅专门派出驻英德工作组,具体指导、支持打击整治工作,并研判推送了多批案件和嫌疑人线索,为打击整治专项工作提供了强有力支撑。
清远市公安局成立打击整治领导小组,组成了各警种部门参与的驻英德前方工作专班,同时从全市各县(市、区)公安局抽调61名警力,调配到英德5个重点地区的6个派出所直接开展打击整治工作。
警方密切联合当地基层镇村干部,以各种方式对人员信息进行采集,将近年来英德从事攀爬入室盗窃犯罪的人员全部列入人员数据库,将这些人员的信息具体化、标识化,并实时、动态更新数据库信息,目前,已排查出2900多名涉盗抢人员并录入数据库。同时,制定奖励办法,张贴悬赏公告,扩大线索排查覆盖面,对提供线索帮助公安机关破获案件、规劝自首、抓捕在逃人员的,实行奖励。截至8月8日,公安机关向线索提供者共发放奖励金76万余元,该市已有15名在逃人员投案自首。
清远警方还成立了信息研判专班和打击专班,同时设立基层研判室,将合成作战中心的功能延伸到重点整治地区的基层派出所,加强信息采集和研判工作;同时,建立公安与综治成员单位的联动机制,综合利用各种资源和手段,对盗窃犯罪开展信息研判。
8月16日晚,警方打掉以英德市横石水镇人员为主、组织操纵未成年人攀爬入室盗窃的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46名,破获省内和北京、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山东、四川等12个省市入室盗窃案件116起,追缴涉案财物价值200余万元。
此外,警方主动开展警务交流协作工作,及时向上级和外省市涉案单位通报案情,互相配合作战。截至9月30日,清远公安机关主动出击,组织多个追逃工作组,分赴各地,协助北京、浙江等10个省市及广东多个地级市抓获英德籍涉盗抢(主要为攀爬入室盗窃)犯罪嫌疑人108名。
清远警方还建立了由公安机关牵头,检察院、法院、司法等职能部门参与的打击整治攀爬入室盗窃地域性职业犯罪工作机制,全面梳理警情、案件数据,对近年来发生的攀爬入室盗窃犯罪警情、案件进行梳理、汇总,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做好案件串并工作,及时掌握跨区域团伙犯罪的线索,全力侦办了一批系列性、团伙性、跨区域案件。
据了解,今年以来截至9月25日,英德警方立涉盗抢类犯罪案件数同比下降12.5%,破案468起,刑拘犯罪嫌疑人132名,逮捕100人。(南方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