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身铁骨,难道还戒不掉这毒瘾?”说这话的是广东省阳江市北惯镇禁毒志愿者服务队队长郑王军,当地的禁毒志愿者都亲切地喊他“军仔”。
郑王军曾通过经商赚得百万家业,但不慎染上毒瘾后又将积蓄挥霍一空。经历了人生大起大落后,他痛下决心要戒除毒瘾。如今的他脱胎换骨,重新做起了生意,带头成立了北惯镇禁毒志愿者服务队,实现了从“瘾君子”到“禁毒志愿者”的蜕变重生。
沾染毒品
百万家业挥霍一空
1987年出生的郑王军于2012年底辗转来到广州创业,带领一支车队做起土石方生意。在一次生意伙伴的聚会上,郑王军第一次亲眼见到冰毒:“当时心里对这些东西是很反感的。我的想法是就算不挣钱、没饭吃,都无所谓,但绝对不会碰这些东西。”可在一帮狐朋狗友怂恿下,郑王军的内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生意还是得做,朋友的面子要给。再说自己意志力强大,偶尔吸一两次应该不会上瘾。”
一步错,步步错。走上歧途的郑王军开始越陷越深,原本俊朗帅气的小伙子逐渐变得消瘦萎靡。2013年年中,郑王军的家人察觉到异常。“当时父亲问我是不是吸毒了,我矢口否认,却始终不敢直面父亲的眼睛。”郑王军闪躲的眼神验证了家人的猜想,亲戚朋友轮番上阵做其思想工作,劝他悬崖勒马。但已被毒品迷惑心智的郑王军完全听不进去,只觉得心烦,想换个环境。2013年底,郑王军结束了广州的业务,前往河源经营生意。到2015年初,28岁的郑王军已有百万身家。
随着生意做得风生水起,郑王军心中的警戒线已彻底被摧毁,吸食毒品的量也一天比一天大。回想起当时的情景,陷入“毒坑”无法自拔的郑王军每天就像行尸走肉,无心打理生意,短短一年时间就败光了辛苦攒下的家业。
2015年12月4日,郑王军在河源市和平县一处出租房内购买毒品时,被警方抓获。此时,郑王军的脑子里只有两个字:“完了!”在被拘留的十天里,郑王军想了很多:家人的劝导,父亲的身影,孩子的未来……
“我最感激的人,是我的妻子,在我处于人生最低谷时,她没有放弃我。”郑王军告诉记者,从拘留所出来后,妻子为了给自己找个清静的环境安心戒毒,深夜骑着电动车载着他跑了十几公里的山路去外公家借住。然而,得知其染上毒瘾后,曾经将郑王军当做“心头肉”的外公再也没露出好脸色。巨大的心理落差令郑王军深受打击。“后来我就跟我妻子商量,还是回自己家里。我一身铁骨,难道还戒不掉这毒瘾?”
成功戒毒
组建禁毒志愿队
戒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对家庭的责任感成了郑王军在痛苦中的精神支柱。郑王军告诉记者,戒毒的两个月时间里,自己每天在家陪伴家人、做家务、接送孩子上学放学。有时毒瘾上来会特别难受,也会莫名沮丧、感到焦躁不安。实在撑不住的时候,就会采用注意力转移法,想想家庭,想想孩子,想想自己如果复吸就要面临两年的强戒。如果这样,家庭就毁了,孩子在学校也抬不起头……想着这些,原本恍惚的脑袋里就会绷紧一根弦,和毒瘾对抗。凭借顽强的意志,两个月下来,郑王军摆脱了对毒品的依赖。
摆脱毒瘾只是第一步,如何融入社会,回归正常人的工作生活是郑王军面临的另一道坎。在郑王军游离在社会边缘时,一个社会组织向他伸出了援手。“我戒毒后,没有工作,阳江市禁毒协会就提供工作机会让我去应聘。从那时起,我认识到了禁毒协会的作用,它进村、进学校、进工厂宣传禁毒,帮助人们认识毒品的危害,推动整个社会抵制毒品。”在之后的工作中,郑王军认识了阳江市禁毒办主任曾庆洋。得知“军仔”的事迹后,曾庆洋鼓励其结合自身经历,在当地组建一支禁毒志愿者队伍,帮助更多涉毒人员戒除毒瘾、融入社会。
2017年10月8日,郑王军带头成立了北惯镇禁毒志愿者服务队,兼任队长,发展了14名队员。服务队经常到镇里的社区、小学、市场、厂区等地开展禁毒宣传活动,为吸毒人员提供心理辅导、法律服务、思想教育。两年多以来,服务队已帮助60余名吸毒人员成功戒毒。
“起初,我们的队伍中近一半是涉毒人员,我们既帮助别人,也帮助自己,形成一个新的朋友圈。在这里没有歧视,大家互相监督,彼此鼓励,找到自身价值。”郑王军告诉记者,“第一次参加禁毒宣传活动时,部分镇上的居民是来看我笑话的,觉得我自己都吸毒,怎么还来劝别人戒毒。说实话,我当时确实很沮丧。但我们把这件事坚持做下去,逐渐收获了成效,大家看我们的眼光也慢慢有了变化。当进校园开展禁毒宣传,孩子们为我们竖起大拇指那一刻,特别感动,连我自己的孩子也为我感到骄傲!”
如今,志愿者服务队已发展到52人的规模,其中20余人是曾经的“瘾君子”。带领这样一支队伍,郑王军的思想一刻也不敢放松。“队伍中曾经有一名长辈心态产生过动摇,我是过来人,能从他的言行举止中看出来。然后,我马上做他的思想工作,及时打消他复吸的念头。现在我可以拍着胸口说,我们这支队伍里涉毒人员复吸率为零!”郑王军骄傲地说。
积极生活
无惧阴霾拥抱阳光
戒除毒瘾的郑王军在阳江重新做起了土石方生意。通过几年的努力,他给家里添置了小车,盖起了楼房。在把自己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的同时,还带动当地涉毒康复人员就业。
但即便如此,郑王军在生活中还是会遇到诸多不便。比如跟顾客谈生意时,对方若知道郑王军曾经吸毒就会有所顾虑。郑王军坦言:“毒品的危害太大,导致不少人对涉毒康复人员依旧存有强烈偏见。别人一个肯定的眼神或者一个竖起大拇指的手势,会便我们满足好几天。同样,一个歧视的目光扎向我们,我们也会心碎。”
毒瘾易戒,心病难医。禁毒工作者不仅在帮助吸毒人员戒毒,更希望帮助他们回归社会,但提升社会宽容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们在开展禁毒宣传进社区、进企业时,会拿自己的亲身经历举例,说服大家不要歧视涉毒康复人员。同时,我个人也要作出表率,证明曾经犯过错的人也可以改过自新,在事业上还可获得成功,从而给涉毒康复人员注入精神力量,让他们看到希望,变得更坚强。”
正视过去,才能走向新生。采访结束后,郑王军主动向记者提出不用给自己的照片打马赛克。他说:“我不需要‘遮羞布’,我敢承认我的吸毒史,敢毫无保留地把我的经历告诉别人,而且我欢迎大家来监督我!”(南方法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