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深圳市普法办、深圳市司法局以点带面、科学布局,以法治文化浸润市民生活,推动深圳民法公园等一批法治文化基地建设加速落地,为培育市民的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营造了良好的普法教育氛围。
责任到位,谁执法谁普法
“七五”普法以前,深圳法治文化基地建设主要靠深圳市普法办、深圳市司法局主导推动。近年来,深圳市依托“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普法责任制,使法治文化建设从普法部门主导向行业、部门转变,形成部门分工负责、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普法工作格局。
如今,各行业主管部门和各区已成为深圳法治文化基地建设的主要推动力量。其中,应急部门建设的南山安全教育体验馆被命名为第二批全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住建部门建设了全国首个以燃气为主题的互动式体验馆;检验检疫部门建设了深圳外来有害生物安全教育基地;交警部门建设了交通安全宣传教育(龙岗)基地;城管部门依托对公园的管理权限新建或改造了一批法治文化基地;教育部门建设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等。
在法院系统,2016年成立的南山法律文化博物馆成为全国首家以法律文化为主题的博物馆;深圳行政审判中心在行政法律文化区设有“山海竞望风鹏举”主题文化展、行政法律文物展、“踏石留印”电子翻阅互动体验区、星空图书馆等。全市各区各领域的法治文化基地已逐步建立并快速发展起来。
整合资源
上线全市法治文化宣教基地地图
为了将全市分布的法治文化宣教基地进行系统规划,加以整体提升,深圳市普法办通过顶层规划,将各个基地串成一条亮眼的“项链”。2019年,深圳市普法办整合全市法治文化基地资源,开展深圳市法治宣传教育基地星级评选活动,评选出全市首批22个法治宣传教育星级基地。当年12月3日,《深圳市法治宣传教育星级基地地图(2019版)》上线,方便市民“打卡”参观。
对照先行示范区意见中“加大全面普法力度,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风尚”要求,深圳市打好法治宣传“阵地战”,开展首批法治宣传教育星级基地评选活动,为加强基层法治文化软硬件建设,扩大法治宣传覆盖面夯实基础。
法润民心
打造全国首个民法主题公园
与此同时,深圳市普法办研究发现,以前的法治文化基地多以法治文化公园和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为主,而近年来,法治文化基地建设呈现出根据城市、城区特色合理布局的特点。
随着法治文化基地加速建设,其范围也从室内向室外扩展,众多与法治相关的主题公园正加快落地。2018年“国家宪法日”,位于盐田区的深圳宪法公园正式对外开放,以宪法墙、宪法宣誓台为主体,搭建起全国首个公民自主宪法宣誓平台。
历经三年多的时间,龙华区在原观澜人民公园基础上修建起总面积15.6万平方米的全国首个民法主题公园——深圳民法公园,并于2021年1月7日正式开园。园内还建有全国首个民法博物馆。
公园将民法典中的婚姻家庭编、合同编、继承编、物权编、侵权责任编等分则内容融入景观节点设计,并运用民法墙作为主要元素,展示民法典总则编主要内容,通过“雕塑+名言”,生动展示全球不同法系特色及理念,实现民法分编、总则编内容全覆盖。
未来,结合深圳可持续发展先锋的战略定位和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深圳将在大鹏新区建设生态法治公园;结合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深圳将在宝安区建设海洋法治公园;同时,依托深圳监狱,深圳将建设刑法公园等。
“四个转变”
构筑法治文化阵地成效斐然
“七五”普法以来,深圳精心打造全国首个宪法公园、全国首个民法公园等深圳法治文化阵地,以法治文化浸润、熏陶方式,培育市民的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为建设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营造了良好的尊法守法氛围。近年来,深圳市法治文化阵地打造也实现了从深圳市普法办主导向依托行业、部门带动转变,从室内向室外转变,从一般创建向整体提升转变,从注重公园基地向结合城市特点合理布局转变等“四个转变”,为全市营造浓厚的普法教育氛围发挥重要作用。
深圳市普法办还充分利用电视媒体、电台、纸媒、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开展普法宣传,在机场、地铁、码头等人流密集场所投放法治宣传广告,培育市民的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广筑法治文化阵地,将法治元素渗透到城市生活中,让法治文化建设产生实效。
(深圳司法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