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会沙堆镇梅阁村“三人小组”上门落实外来人员健康服务。江门市委政法委供图
进入复工复产阶段,企业工厂聚集的高新区(江海区)人气逐渐升温,外海街道麻三村党总支部书记邬连旺更加忙碌了。大多数外来务工人员要么住在企业宿舍,要么住在周边村子的出租屋。麻三村户籍人口4200人,外来人口约1.1万人,成了名副其实的“出租大村”。在房东报备信息的基础上,麻三村网格员逐户上门排查,详细记录每户每人的健康状况和出行情况,力争实现所有租户、出租屋100%精准化管理。
“我们的目标是不漏一户、不漏一人。”江门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江门把全市村(社区)干部、专兼职网格员、业委会、楼栋长、志愿者、物业公司等和公安干警辅警超过11万人组织动员起来,建立起了市(区)、镇(街)、村(居)、网格、楼栋(自然村)五级“网格化”疫情防控体系。根据《江门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网格化”疫情防控操作指引》的要求,网格员走进全市3925个疫情防控网格,完成地毯式、全覆盖的精细排查,为精准施策、联防联控奠定了扎实基础,实现了以“小网格”推动“大防控”。
“格格”皆入 一户一册排查率100%
2月29日,新会区古井镇慈溪村23岁的网格员赵嘉亮早早回到工作岗位,准备开展一天的疫情防控和环境整治工作。“现在已经完成了排查摸底,基本不用再走访了。”早在2月初,他一个早上要走访30户村民,排查登记外来人员的信息,跟踪记录居家观察人员健康状况,向村民派发防疫宣传单张……他每天工作将近14个小时,“我们多爬一层楼,也许就能减少一些聚餐聚集、降低一点病毒传播的可能。”赵嘉亮说。
为了提高网格排查的工作效率,古井镇以自然村为单位,将辖区18个村(社区)按照100户或300人的标准划分为101个细化的网格,并为每个网格配置以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两委”干部为主的网格员,大大扩充了排查队伍力量。截至目前,该镇已全部完成“一户一册”资料排查登记,排查率100%.“有了网格员的守护,我们的生命安全就有了保障。”古井镇村民吴北汉的一番话,也许就是对每日奔忙在防疫线“最后一公里”的网格员的最好嘉奖。
流动人员的排查对于疫情防控来说至关重要,在本地人口与外来人口比例接近2:5的麻三村,房东成为了网格化管理的关键据点。
来自广西的吴旭昌一家今年过年没有回家,一直住在麻三村安定里的出租屋里。自从《紧急抗疫:一切为了出租屋的安全》宣传画册在村里推广开来,吴旭昌的房东就“黏”上了他。“房东每天都来问我们的身体情况,问我什么时候复工,有没有通行证和开工证明。”
他的房东叫梁玉成,是麻三村村民,过年前他的一栋出租屋里住着几十名住户。“我每天都通过微信跟他们聊天,掌握他们的最新动态。”对于一直留在麻三村、像吴旭昌这样的住户,梁玉成需要每天询问健康情况,然后向村委会报备。对于从疫情高发地区返回江门的人员,由村社区干部(网格员)、卫生健康机构人员、社区民警(辅警)组成的“三人排查组”还会上门进行入户核查和体温测量。
“截至2月28日,全市共接收‘大数据’推送信息17205条,网格员落地排查14777人。”江门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全市1338个“三人排查组”按照“一日一调度、一日一报告、一事一处理”要求,对辖区内流动人员进行密切追踪,将疫情防控墙“沉”到每一个网格。
科技赋能 网络作战事半功倍
“我们需要在3天内完成所有居民的二次排查,请问能否加派人手支援?”2月18日,蓬江区良化东社区党委书记、社区主任廖春凤拨通了江门市住建局的电话。良化东社区共有206栋老旧居民楼、321个“三小”商铺、3088户社区住户,按照每通排查电话2分钟计算,支援队员需连续工作上百个小时才能完成一轮摸排。
如何让社区排查工作高效开展,在全覆盖无漏洞的前提下,为网格员“减负”?智能机器人外呼服务成为良化东社区的“秘密武器”。
“请问您在1月以来是否有省外外出记录?”最近,良化东社区的居民陆续收到智能语音来电,在语音提示下,居民按下相应数字键,向社区反馈身体状况和出行轨迹。数据显示,通过一对一批量自动快捷呼出,外呼机器人每小时能排查2000多户居民,仅2月20日一天,外呼服务调查覆盖率已经高达72%.
1月31日,古井镇网格员李健玲路过古井市场时发现了一辆鄂牌车,她立刻打开手机,在“微古井”公众微信号上报了此信息。几秒后,古井镇全科网格联勤指挥室的中心网格员收到了信息,立即联系了古井镇交警中队处理。经交警查证发现,这辆鄂牌车车主本人过年期间并没有回湖北,但是车主的父亲刚刚从湖北返回。工作人员随即对车主一家采取居家隔离14天的措施。
全科网格系统后台、微信工作群将信息传递至网格员落实,网格员在走访排查中发现问题立即上报镇联勤指挥中心室,中心网格员交办给相关职能部门跟进……依托全科网格联勤指挥室的信息化系统,古井镇实现了3600多条疫情防控信息100%高效办结,累计排查重点疫情人员1169人。
同样将科技元素融入网格化疫情防控工作的还有蓬江区。2月3日,“蓬江区疫情防控服务专区”小程序正式上线,市民可以在线上完成信息调查问卷,解决网格员上门入户排查风险大、数据繁、筛查慢的难题。小程序上线4天即采集到25万人的疫情防控信息。在发现外来人员线索时,市民还可以点击“疫情群众监督(举报)”按钮,为全民参与联防联控、争当防疫“哨兵”搭建了平台。
人文关怀 以暖心温情战疫情
2月15日16时,与妈妈、孙女同住的陈阿姨(化名)准备用电热水壶烧点水。啪的一声,屋子里一片漆黑,她焦急地拨通了晨光社工中心社工梁美意的电话:“阿美,我们家跳闸停电了,家里什么都看不见,我好怕。”梁美意当时的第一反应是,9岁、50岁、80岁,绝不能让这一家三口自行解决这个紧急情况。
但是,疫情期间很多维修电工都没有上班,一时之间要去哪里找帮手?梁美意想起了中心义工队伍中有位擅长电工的师傅,便马上联系他到现场帮忙。在义工和志愿楼长的帮助下,陈阿姨家换上了新买的保险丝,重新亮起的电灯结束了这场恐慌。“他们家里发生大大小小的事情都会找我。”梁美意觉得自己是个小管家,琐碎又重要。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江海区委政法委活用“1318”(即1个区级社工综合服务中心,3个街道社工综合服务总部,18个村居社工服务分站点)立体化社工综合服务全覆盖的优势,动员社工做好特殊群体的防疫工作。在江南街道,19名全兼职社工和200多名义工每日奔走在13个社区,为新冠肺炎康复者、留守儿童、低保家庭等群体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协助社区网格员送去防疫和生活物资。
缺口罩、缺防疫物资,几乎是所有重点服务对象均遇到的问题,留守儿童和困难家庭儿童表现尤为突出。了解到情况后,江海区民政局、江海区妇联联合晨光社工中心,发起了“抗疫爱心包暖童心”大行动。在多个爱心企业的相助下,活动收到了一批口罩、消毒湿巾、洗手液等防疫物资。
“我们将物资整理成了抗疫爱心包。”晨光社工中心负责人陈艺燕说,2月25日,这批抗疫爱心包送到了包括陈阿姨一家在内的131个困境儿童家庭的家门口,满足了他们出门购买生活物资的基本需求。
50多岁的庆叔原来住在养老院,因为每周需要往返医院两三次做肾透析,养老院要求他在院外隔离14天才能回去——他不得不暂时搬回家住。但是,虚弱的身体不能支撑他独自完成生活物资的采购任务。花生芽、排骨、矿泉水……每隔几天,庆叔就会在微信上给社工发来购物清单。社工在菜市场和超市选购好生活物资后,放到庆叔家门口,离开后再打电话让他出门拿,确保配送过程无接触。数据显示,从2月16日至2月28日,晨光社工中心已累计为江南街道14个家庭提供代购服务,累计服务25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