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多年前,梁启超一句“少年强则国强”振耳发聩,鼓舞着一代代青少年担当祖国之未来、民族之希望。
一百多年后的今天,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江门坚持先行先试、开拓进取,把未成年人保护作为事关党和人民事业千秋万代、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关亿万家庭幸福安宁的大事,以法之名践行护航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铮铮誓言。
今年是我国建立少年法庭40周年,也是江门成立首个少年犯合议庭36周年。36年前,同样在10月,新会法院成立少年犯合议庭,两年后各基层法院统一设立合议庭模式的少年法庭,以“注重疏导、寓教于审、惩教结合”为原则,全面铺开少年审判工作。
36年,一批批失足少年走出阴霾,重拾生活的希望;36年,一批批少审法官诲人不倦,成为未成年当事人口中最亲切的“法官爸妈”。
守护未成年人,就是守护中华民族的未来。以时间为纸,以奋斗为笔,江门法院以护佑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为己任,持续打造“法护未来 守望侨都”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品牌,为未成年人向阳生长撑起法治“晴空”,以优异成绩向新中国成立75周年献礼。
江门中院举办毒品知识专题讲座
勇立潮头的先行者
没有高高的审判台,没有用栏杆围起的被告席,取而代之的是一张圆形会议桌。
进入互联网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青少年违法犯罪问题日益突出。作为珠三角城市,江门深刻感知到,社会转型给少年审判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品牌打造者、蓬江法院法官林侵稳说:“法律除了威严,还有教化作用,在判决之外,更重要的是借庭审教育,令孩子改过,挽救孩子。”
直面痛点问题,江门法院先行先试。
2013年,全省法院重大改革创新项目——“圆桌审判+心理干预”项目在蓬江法院启动,改法台式审理为圆桌式审理,灵活运用与被告人生理、心理特点相适应的方式进行审判。
与常规的法庭布置不同,在圆桌审判中,法官、当事人、辩护人围坐一桌,以减轻少年被告人的心理压力。庭审过程中,专业的心理辅导师还会对被告人进行心理帮教。
这张圆圆的审判桌,不仅是查明事实、依法办案的法庭,更成为未成年人改过自新、迷途知返的课堂。
十多年来,江门法院始终秉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保护未成年人权益,严惩侵害未成年人的犯罪行为,努力让每一个孩子都沐浴在法治的阳光下。近7年,江门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数量呈现连续下降趋势,预防和惩治青少年犯罪工作成效显著。
“我改变了很多,很珍惜现在的生活。”刚走出少管所的小来,给开平法院法官李萍秀写下了一封信。
时间回到2022年3月,彼时刚满16周岁的小来因多次盗窃,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
在李萍秀看来,孩子是因为缺乏家庭引导,受到不良风气影响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好好接受改造,未来还有美好人生。”庭审结束后,李萍秀与开平机关工委的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一同为小来安排了一场心理辅导,鼓励他自珍自爱、改过自新。
这是江门法院在少年审判领域实行“法官+导师”模式、推动未成年人审判与庭后教育相结合的首次探索。十八岁那年,小来重新回归社会。在来信中,李萍秀读出了一个少年光明的未来:“少年审判是一场特殊的希望工程,通过教育、感化、挽救,让他们回归正途才是最重要的。”
改革创新,江门法院有魄力。
社会治理的探路者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在启超故里江门新会,家风家训世代传承。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2022年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标志着家庭教育从传统的“家事”上升为新时代的“国事”。
“赵法官好!”时隔两年再次见到新会法院法官赵淑云时,小兰一扫此前的“不屑一顾”,竟主动打起了招呼。
2021年,17岁的小兰因结交社会不良青年、对另一名未成年人实施欺凌行为,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拥有多年少审工作经验的赵淑云发现,小兰父母常年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孩子的教育和监护,导致孩子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判决作出后,新会法院向小兰父母发出了《家庭教育令》,指出其在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失职失责问题,责令纠正监护行为,积极正确履行监护责任。
经过一年的帮扶教育,小兰从脚不着家的青少年,变成体恤父母的好孩子。“不久前,小兰已经找到满意的工作,一改以前做事冲动不计后果的坏习惯,在待人接物上也更有分寸,与父母的关系明显改善。”在回访中,小兰妈妈跟赵淑云分享道。
这是江门法院发出的第一份《家庭教育令》,也是全省首份《家庭教育令》。以司法手段对“养而不教、监而不管”的行为给予纠偏,标志着少年审判工作从“审理”向“治理”迈进。截至2024年9月,全市法院共发出《家庭教育令》《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卡》等349份,一批批孩子在法律保护下向阳前行。
诚然,加强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及犯罪防治工作,单靠法院和家庭的力量,还远远不够。近两年,江门中院不断探索跨部门协调联动,积极牵头、参与制定了多份工作指引,织密未成年人的“保护网”。
新会法院定期举办“启超家风法治课”
今年4月,江门中院与市检察院、市公安局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性侵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人身损害赔偿工作的指引(试行)》,针对性侵犯罪未成年被害人的人身损害赔偿问题,从证据收集、权利告知、提出人身损害赔偿情形和范围、人身损害赔偿金数额确定、法律援助和心理疏导等方面统一了司法尺度。
今年5月,江门中院联合市检察院、市教育局出台《关于落实教职员工从业禁止制度的工作指引(试行)》,针对未成年人容易遭受教职员工侵害等问题开展专题调研摸排,深挖社会治理问题根源,向有关单位或主管部门提出加强教职员工队伍建设、维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综合治理类司法建议。
江门是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当社会治理机制逐渐完善,保护联合体牵手形成,未成年人保护就有了更坚实的屏障。
共建共享,江门法院有担当。
湾区普法的践行者
“有陌生人在社交媒体上加你为好友,要怎么做呢?”法官叶毅贞一提问,校巴上的孩子们马上举起了手抢答。
去年儿童节,一辆特别的“法治校车”停靠在江门白沙车站,几名小学生背着书包,踏上校车。
这是江门中院推出的法治校车普法活动。校车全程共8站,车上的40名孩子年龄从幼儿园到初中不等。以校车为载体,法官利用学生上学、放学时间,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案例小故事,给孩子们带去网络信息安全、身体安全、预防学生欺凌等知识,引导他们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抵制不良诱惑。
开平法院法官开展普法进校园活动
安全到校时,孩子们行囊满满,书包“装”上了更多法治知识。
“通过普法教育让孩子们从小就明白法律的底线、知晓权利的边界、认识潜在的风险,当他们面临选择时,便能自觉用法律的尺子来衡量,避免走向错误的道路。”在叶毅贞看来,预防性的保护措施,比事后的补救要有效得多。
近年来,江门法院着力构建法校共育、多方共享的普法模式,积极与学校等教育部门开展合作,以司法机关的专业优势承担起青少年法治教育的社会使命。
江门中院举办“湾区少年 与法同行”活动,来自香港、澳门的学生走进法院,“沉浸式”体验内地法治建设成果;江海法院联合江门市第一实验学校建立江门市第一个校园法官工作站,开展法治教育课、指导学校正确处理校园欺凌等事件;新会法院推出“少审爱立方”项目,定期举办启超家风亲子学堂,倡导孩子们争当爱国遵法的好少年;鹤山法院打造“平安同心”普法品牌,让妇女儿童普法工作走进基层、落到一线……
这些形式丰富的普法活动,在侨都大地频繁上演,春风化雨般守护着孩子们的成长。
“法律是不可逾越的底线,也是我们保护自己的武器。”在小学担任法治副校长的法官黄银平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儿。
她的课上,有个孩子听得特别认真。孩子后来不幸遇到侵害,但令人欣慰的是,她第一时间报了警,沉着冷静远超同龄人。
“我是法官的学生,我知道该怎么做。”这名11岁的孩子说,法官当初讲授的知识点就是她后来保护自己的“救生圈”。
普法之责,重担在肩。目前,江门法院共有58名法官和法官助理在81所学校中担任法治副校长,累计开展送法进校园、法院开放日及模拟法庭等活动超过135次。
每一个问题、每一个回答、每一次互动,都在孩子们的心里筑起一道道抵御风险的屏障,让孩子们在法治的庇护下健康成长。
在侨胞留守儿童聚集的村落,江门法院还建立了法官工作室、回访帮教联系点和女法官法律维权工作站,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加贴近和个性化的法律咨询、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等服务。这些温馨的心灵驿站,如同灯塔一般,为孩子们指明前行的方向。
司法护“未”,江门法院有作为。
迈步新征程,砥砺再出发。如今,江门法院正朝着法治化、专业化、社会化的方向,把少审工作做出品牌、做出特色、做出亮点,让法治之光照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文中当事人均为化名。)
相关
江门法院少年审判情况一览
1988年10月
新会法院在全市法院首个成立少年犯合议庭。
2006年
江门法院积极探索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审判工作新思路,做好庭审教育和宣判后回访教育工作,办案效果显著,江门中院被评为“全省法院少年法庭工作先进单位”。
2013年
蓬江法院“圆桌审判+心理干预”项目因成效显著,被评为“全省法院重大改革创新项目”。
2012-2022年
江门两级法院少年审判团队成员曾先后获得全国、全省少年法庭工作先进个人、广东省三八红旗手、江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2023年
江门中院联合多部门为中小学生打造“科研+普法”特色法治校巴项目,受众群体达150人,荣获全省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优秀普法工作奖。
2023年
恩平法院发挥法治副校长的积极作用,强化网络普法宣传、开展模拟法庭等活动,护“未”成长项目入选全省“百项精品普法”培育项目。
2023年
新会法院“少审爱立方”项目,入选全省法院十大党建创新优秀案例。
数读
江门法院近三年少审数据一览
●从2022年至2024年上半年,江门两级法院累计发出《家庭教育令》《关爱未成年人提示卡》等349份,标志着少审工作从“审理”到“治理”的转变。
●2023年至今,江门58位法官、法官助理受聘担任81所学校的法治副校长。他们把普法宣传延伸到校园里,累计开展送法进校园、创新法院开放日及模拟法庭进校园等活动超过135次,模拟法庭普法活动29次,参观法庭、旁听庭审46次,印发普法读物21843册。
●2021至2023年,江门法院共开展社会调查79人次,心理疏导、测评87人次,判后回访182人次,对31名未成年被害人开展司法救助,司法救助金额共计37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