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五一”假期,梅州又热闹了一把。
“梅”好时光 客韵当潮——“梅州‘系好料’畅玩季”系列活动启动,院士广场人来人往,各式各样的店铺、新颖的演出吸引市民与游客前往。
华灯初上,霓虹灯为江北老街的骑楼嵌上金边,嘉应古城历史文化街区以新面貌、新店铺、新活动迎接各地游客。
在西阳镇桃坪村露营基地,乐队演出点燃了乡村的夜,宁静的乡村在此刻充满了活力。
文旅市场热度持续增高,持续释放消费活力,背后离不开法治力量的护航与保障。
如何让游客玩得安心、玩得放心、玩得舒心?梅州市梅江区人民检察院充分发挥职能,让法治成为梅州旅游服务中看不见却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让每一句“休闲到梅州,享受慢生活”的背后,都有坚实的司法保障。
梅江区检察院召开听证会,督促相关部门积极履职。
梅江区检察院通过实地调查取证,推动生态环境向好向优。
文旅市场热度增高,持续释放消费活力,背后离不开法治力量的护航与保障。图为“梅”好时光 客韵当潮——“梅州‘系好料’畅玩季”系列活动
道路好了 游客更安心
驱车沿着S333线行驶,沿途是绿油油的田野,村民劳作其中,与远处的青山、近处的民房,共同织就一幅和美的乡村画卷。
随着车辆不断向乡村挺进,联芳楼、牛角屋、崇庆楼等景点依次映入眼帘,古色古香,客韵十足。“能看到各种形态的客家围龙屋,真是让人大饱眼福。”游客韦女士说,今年“五一”假期,她带着家人从广州来到梅州,到西阳镇来了一场乡村之旅。
西阳镇文旅资源丰富,是梅江区的旅游打卡地。阁公岭村的林风眠故居和林风眠美术馆、白宫社区的云水谣、筀竹村的特色民宿、桃坪村的露营基地……无论是文物古迹还是自然美景,都让人流连忘返。
近年来,西阳镇探索出一条“农业+旅游”的发展路径,积极探索“户外运动+”产业发展新模式,活化利用辖区古驿道资源,成功打造老鹰窝大峡谷徒步路线,进一步推动了文旅体融合发展。
此外,西阳镇还持续激活“露营经济”,桃坪村原野露营、西里农场等地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吸引了城区居民,更吸引了珠三角游客。
以山水为卷、以产业为笔,书写出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如今,这座兼具客家风情与现代活力的美丽乡镇,正在奋力打造“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典型镇的“西阳样板”,持续激活农文旅消费潜力。
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
“这个路段总体呈S形,道路通视状况不佳,交通标识数量少且老旧,减速带和区间测速摄像头也少。”“农历二、五、八圩日赶集,周边群众都到这里赴圩,道路两旁摆放的农产品多,挤占了道路通行空间。”
近段时间,梅江区检察院在公益诉讼检察联系点接到了许多西阳镇群众关于道路交通安全的诉求,随后该院迅速组建队伍,马上开展实地调查研究。
站在S333省道白宫建设路圩镇路段两旁,承办检察官观察着道路交通情况。轿车、货车、摩托车、电动车……不同的车辆来来往往,即使不在圩日,道路两边也偶有群众摆放农产品。“如果不将道路规范管理,不仅影响居民日常出行,游客前来游玩也容易有糟糕的体验。”承办检察官表示。
随后,承办检察官先后到镇政府、公安交警、交通运输、公路事务中心等部门了解情况,调取并分析近年来发生在S333省道白宫建设路圩镇路段交通事故的相关数据。
理清职责后,梅江区检察院决定开展行政公益诉讼立案监督,向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发了磋商函,建议依法对该路段交通信号设施不完善的情形及时履行监督管理职责,消除交通安全隐患。
同时,梅江区检察院召集行政主管部门代表实地察看路况,共同分析问题,讨论解决方案,督促行政机关积极履职。行政主管部门在收到磋商函后高度重视,现场勘察确定治理方案,组织施工单位对涉案路段增设减速线、人行横道预告标、重新施划标线、更换警示提示牌等。
通过一系列举措使隐患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提供线索的群众对承办检察官竖起大拇指点赞。“公路的安全隐患消除后,来游玩、买农产品的人更多了。”检察蓝的“益”路守护,让乡村公路成为美丽的路、安全的路。
产品好了 游客更放心
夜幕降临,源自然农场的灯光亮起,几名年轻人组成的乐队弹奏着流行音乐,将露营氛围推向高潮。
“傍晚看夕阳西下,晚上烧烤玩乐,还能观赏梅城夜景,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放松疲惫的身心。”市民吴佳伟表示,平时难有机会能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睡在帐篷里抬头望星空,正是都市人心目中“向往的生活”。
站在源自然农场向四周眺望,满目皆是绿油油的茶田,微风吹来,将茶厂里炒茶的芳香带到空气中,让人神清气爽,倍感惬意。“在营地,我们会向来露营的客人提供自己生产的嘉应茶,让越来越多人了解嘉应茶品牌,从而带动茶产业发展。”梅州市明山嶂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陈海珠口中的“营地”,是其利用茶园中一块平地开发出的露营基地,命名为“源自然农场”,占地面积约8亩,自2021年国庆节开业后便一直人气高涨。
“家住桃坪村,从事茶叶种植已有十多年,打造露营基地也是想尝试农旅融合新形式,一开始没有想到会这么火爆。”陈海珠介绍。
茶产业是梅江区的特色产业,也是游客喜爱的手信。客家炒绿以其独特的品质和风味,在文旅消费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
目前,梅江区茶叶种植总面积2.48万亩,年产量1706吨。其中茶叶种植企业省、市重点龙头企业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11家。
作为梅江区的茶叶主产区,西阳镇有“广东十大茶乡”“广东省高山茶种植加工专业镇”之称,规划建设深山茶区(新田村)、樱花茶区(明山村)、古村茶区(桃坪村)、知青茶区(清凉村)、梯田茶区(秀竹村)5个茶区,全镇发展茶叶种植面积2万亩,占梅江区茶叶种植面积的80.6%。
随着消费者对茶叶品质和安全性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绿色、有机、生态的茶叶产品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
公益诉讼检察,作为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责的重要方式,是守护公共利益的坚实屏障,更是推动茶产业生态发展的有力抓手。
梅江检察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打击破坏生态环境、损害公共利益的违法行为,用实际行动为茶叶生态发展保驾护航。
在线索发现机制上,梅江检察构建了“线上+线下”全方位、立体化的线索摸排网络。线上充分运用公益诉讼大数据应用平台,整合12315、12345、信访等部门的数据资源;线下组建由检察官、公益诉讼志愿者组成的办案小组,深入开展实地走访调研,广泛收集周边居民的意见和线索。
通过加强与农业农村部门的沟通协作,监督生态种植技术标准的落实,引导茶农减少化肥农药使用;加强与市场监管部门的联动,落实茶产品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全链条严格监管,防止因质量问题影响生态茶产业声誉。联合属地政府统筹推进茶园生态环境保护与乡村振兴项目,促进茶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让游客的伴手礼不仅是特色礼品,更是放心食品。
环境好了 游客更舒心
“太感谢检察院了,村里的‘垃圾山’都清走了,还重新种上了树,我们再也不用忍受难闻的气味了。”
近日,梅江区检察院对办理的异地非法转运固体废物案开展“回头看”活动,梅江区西阳镇新联村的村民握着检察官的手表示感谢。
此前,梅江区西阳镇多片农用地出现固体废物垃圾,体积大、数量多、气味恶臭,不仅污染周边空气环境,还可能污染地下水,让村民苦不堪言。
“村民普遍将农用薄膜、塑料袋丢到耕地土壤,污染了农业生态环境。”接到线索后,梅江区检察院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深入一线核实线索,与相关主管部门进行沟通磋商。
检察干警经实地调查取证,确认涉案场地责任人违规倾倒固体废物垃圾,行政机关也未充分履行监管职责。梅江区检察院依法向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相关单位制发行政诉前检察建议,督促其依法履职。相关主管单位接到检察建议后高度重视,立即发出《责令限期整改通知书》,要求涉案场地负责人限期清除固废垃圾,提交复绿方案并签订了复绿承诺书。
“在协同治理方面我们积极搭建多方协作平台,推动形成‘检察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生态保护新格局。”办案检察官张慧说。
据悉,梅江区检察院构建了异地非法转运固体废物垃圾快速排查工作机制,分析异地非法转运固体废物的基本现状、存在问题,聚焦形成监管合力、提升措施效力等,与监管部门深入交换意见,进一步强化主动履职尽责意识,发挥联防联治优势。
此外,为形成异地非法转运固体废物长效排查机制,从源头上防止“固废围村”问题的复燃,梅江区检察院联合公安、生态环境、住建、环卫、交通运输等部门及7个镇(街)政府召开专题调研会,围绕异地非法转运固体废物问题的基本现状、整治成效、存在问题和如何加大本部门对异地非法转运固体废物行为的监管力度、提升效果等交换意见、明确职责,促使行政机关积极主动履职尽责,加强联防联治。
截至目前,梅江区检察院共办理了涉行政公益诉讼案件6件,依法督促行政机关及涉案场地责任人清理固体废物845.84立方米,涉及农村土地面积12亩,推动解决“固废倾倒”困境,涉案场地已重披新绿,整改成效初显。
守护食品安全、推动红色革命资源保护、护航消费者权益……接下来,梅江区检察院将持续创新履职,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更强的执行力为文旅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相关
从源头把关
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清晨,梅江区农贸市场迎来了一天之中最热闹的时刻。“新鲜的五花、筒骨、季顶,品质好,价格实惠。”“阿姐,莴笋多少钱一斤?帮我装两根。”“您要什么品质的鸡?有22元一斤的和28元一斤的。”肉在案上、菜在篮里,市井气息,活色生香。
优质食品是幸福感的来源,食品安全是幸福感的保障。
近年来,梅江区检察院以食品安全为工作主线,从食品的来源入手,仔细摸排危及食品安全的线索,通过制发检察建议、召开圆桌会议、开展“回头看”等工作,联合多方力量,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守护群众身体健康。
此外,梅江区还优化措施,创新农产品健康二维码,健全蔬菜从田间地头到餐桌的全流程监管机制,有效提升了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整体水平。
走进位于西阳镇的文惠生鲜连锁超市,新鲜的蔬菜整齐地摆放在货架上,蔬菜上方的价格牌上印制了二维码。梅州市强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阙文光介绍,这是近期公司印制的“健康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与此类蔬菜有关的执行国家生产标准、产品名称、产品等级、产地、生产日期、农残内检员等相关信息,都可以在手机上显示。“消费者常常会担心,自己所食用的蔬菜有无农药残留、种植过程是否无公害,如今扫描二维码便可知晓,消费者更放心了。”阙文光说。
解决农药残留问题,加强源头治理是根本,抓手在建立健全食用农产品全流程、全链条、可溯源的安全监管机制和检测情况通报反馈机制。
据了解,从去年开始,梅江区便积极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衔接,确定梅州市乐得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梅州市强惠农业有限公司作为农产品全程追溯衔接试点单位,通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监管能力体制机制,实现农产品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监督、责任可界定全流程化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提升。
如今,梅江区不少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都获得了粤港澳大湾区市场的“准入券”,食用农产品的质量上去了,价格高了、销路广了。
“未来,我们将在食用农产品生产基地推行‘健康二维码’,进一步扩大梅江区农产品追溯的覆盖面,让消费者安心、放心食用‘梅字号’农产品。”梅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从种植到采摘、从销售到加工,梅江区的蔬菜产业链越来越清晰;产业链背后,有检察机关着力护航,将推动蔬菜产业发展壮大。
接下来,梅江区检察院将充分调动各职能部门协同履职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大限度凝聚保护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合力,从源头把好食用农产品流入市场的第一道安全关,全力守护老百姓“米袋子、菜篮子、餐盘子”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