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困难,谁可以帮我?”
近日,在珠海市前山街道“服务港澳普法行”专场活动中,某小区澳门籍业主罗生反映与邻居的相邻权矛盾困扰其多年。“港澳前缘社”港澳居民综合服务站获悉后,迅速组织熟悉两地法律的志愿者进行调解,从和谐邻里、讲信修睦角度着手,引导罗生通过非诉讼调解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最终,罗生夫妇消除了对邻居的误解,并撤回对邻居的诉讼,双方各让一步平息了矛盾。
通过耐心细致调解,罗生提升了对社区的情感趋同和行为认同,消除了对邻居的误解,撤回了相关诉讼。
在繁华的珠海市香洲区西部,前山街道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社会环境,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一块“试验田”。这里与港澳地区联系紧密,与中山市坦洲镇接壤,工厂企业密布,城中村与老旧小区交织,人员结构及社会治安复杂,基层治理面临诸多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前山街道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走深走实。“邻里话室”“港澳前缘社”、跨界调解工作室、矛盾化解“一站式”服务平台……一系列关于基层治理的探索和实践,正在前山持续铺开。
2023年以来,前山街道将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在基层的系列举措,让该街道成为珠海“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的先进典型,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社会治理新路径。
心系港澳同胞情
架起共融新枫桥
2024年春节前夕,前山辖区某港资企业开发项目工地突然出现剑拔弩张的局面。原来,该企业与“总包”发生严重矛盾,双方争议较大,自行协商两个月无果,工地基坑停工后存在重大安全隐患。企业认为走法律程序维权时间长、成本高,拟组织上百人强行进场收回工地。
前山街道依托“港澳前缘社”港澳居民综合服务站,发挥“港澳和事佬”作用,联动法院、住建局、派出所、司法所等单位,通过7天集中协商,最终成功调解停工对峙2个月、涉及工人超400人、标的额达5400万元的建筑工地纠纷。
通过连续7天的调解,港资企业与“总包”握手言和,签订调解协议书。
前山与港澳地区渊源深厚,联系紧密。据悉,前山因始建于明朝天启元年的前山寨而名,前山寨距澳门20里,原属于边防要塞。目前居住在前山的港澳籍居民超4000人,前山辖区港澳资企业达129家,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在读港澳籍学生460余人,历届培养的港澳籍学生累计近万名。
为加强对港澳同胞服务与联系,前山成立“港澳前缘社”港澳居民综合服务站,联合香港前山联谊会、澳门前山联谊会等社会组织、暨南大学(珠海校区)及港澳企业等社会资源,依托服务站发动港澳人士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和志愿服务,建设“熟人”社区,带动一批港澳人士为社区共建共治建言献策。
同时,引入港澳社会组织,打造“港澳和事佬”品牌,成立港澳邻里话事坊,设置“港澳联络员”,协调化解邻里矛盾纠纷,促进粤港澳居民和谐共处。
来自澳门的陈先生说:“作为一个在珠海发展的澳门人,以往在工作生活中会因为不了解政策带来困扰,现在有了港澳居民综合服务站,咨询问题、寻求帮助都有了可靠渠道,对珠海越来越有归属感!”
构建调解新模式
唱响跨界平安曲
“依法为民解难事,真情温暖感人心”。2024年1月2日,一面承载满满谢意的锦旗送到了前山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珠海中山跨界人民调解工作室,衷心感谢调解员为其维权付出的努力。
中山坦洲许女士送来一面满载谢意的锦旗,感谢珠海中山跨界人民调解工作室为其维权付出的努力。
如中山市坦洲镇居民许女士在珠海前山某幼儿园门口摔伤,其左手骨折、左侧尺骨茎突骨折,与园方发生责任纠纷。跨界工作室调解员先后两次组织双方进行调解,依据相关规定以及实践案例的判决,通过梳理案件经过,调解双方各自承担一半责任,此件跨界纠纷得到完美解决。
又如前山街道南沙湾村和坦洲镇十四村紧邻,两地村民房屋比邻而建,因宅基地、耕地山林使用问题引发纠纷时有发生,跨界调解工作室搭建有效的协商平台,根据两地行政区划勘界及管理历史沿革情况,按照“实事求是、顾全大局、互谅互让”的原则,妥善消除多起行政区域界线矛盾纠纷。
前山街道和中山市坦洲镇接壤,两地居民在工作、生活、旅游、食宿等各个方面往来频繁,在关系日益密切的同时,跨界矛盾纠纷也时有发生。
立足跨界居民矛盾纠纷多、人员结构和社会治安复杂等实际情况,前山街道整合各类资源,与坦洲镇成立珠海市首个跨界调解机构——珠海中山跨界人民调解工作室,打破地域局限联动调处跨界矛盾纠纷,推进矛盾纠纷共调、网格管理共联、特殊人群共管,实现交界治理全覆盖,为跨区域社会治理开辟新路径。
据统计,2024年受理跨界矛盾纠纷21宗,成功调解21宗,涉及金额462760元,案件类型覆盖人身损害赔偿纠纷、劳务纠纷、合同纠纷等。
跨界调解工作室打破地域局限,两地工作联动也在不断深化,推动网格管理共联、特殊人群共管,促进边界治安防控、城市管理、市场管理等基层治理问题无缝对接。
立足调解小平台
服务社会大和谐
近日,前山街道“邻里话室”成功化解一起某公司员工突发疾病死亡引起的家属维权纠纷,避免了矛盾激化,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
6月中旬,员工赵某从珠海公司休假回到甘肃老家,到家当晚心脏骤停死亡。面对家庭重大变故,妻子章某处理完丈夫后事,带着两名未成年孩子来到珠海,要求政府协调公司给予赔偿。
前山街道调解工作室“邻里话室”退休法官老张掌握相关情况后,立即带领调解团队主动介入,运用“四说五心”工作法组织开展调解工作。老张以老乡身份说乡情、以长者身份说事理、以退休法官身份说法律、以普通人身份说利益,迅速建立信任,并通过耐心细致地引导,使章某打消了无理诉求。
“邻里话室”退休法官老张调解团队运用“四说五心”工作法组织开展调解工作。
“没有公权力,没有公职身份,以邻里大叔的身份与涉事群体聊天说理,聊公序良俗、说法规事理,辅以心理疏导,达到定纷止争的效果。这便是‘邻里话室’的理念。”老张说。
近年来,前山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积极探索和创新调解新模式,广泛动员各方力量参与矛盾调解,吸收退休法官、警官、司法工作者和心理咨询师作为主理人分别组建若干团队,组成调解队伍,打造基层专业调解品牌。
“邻里话室”自2024年4月成立以来,参与调解42次,接待居民195人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39件,在涉及旧改、征拆、物业管理等一系列复杂案件调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赢得了广大居民的信赖。
像这样的矛盾化解平台,前山还有很多。
如“楼栋长+小区+社区”的“三级议事”平台,让居民从小区治理的“观望者”变为“参与者”。通过居民议事,推动53个老旧小区成立业委会、共管会,筹集资金加装电梯65台、翻新楼道85个。许多年久失修、墙体破损、脏污严重、邻里矛盾突出的老旧小区实现蝶变。
又如社区发动辖区居民组建“义警”“志愿警察”“红袖标巡逻队”等群防群治队伍,辖区律师、小区业委会主任、个体老板、退伍军人、老党员等居民纷纷加入,充分发挥他们对辖区内“人、事、物”熟悉的优势,主动听取群众诉求,搜集线索,及时掌握社区动态,利用喝茶聊天、走访入户等方式化解大量社区矛盾纠纷,并提供案件线索破获多宗治安案件。
来自群众的广泛参与,让前山基层治理防线变得更加牢固。2023年以来,前山街道排查矛盾纠纷730宗,成功调处704宗,调解成功率96.4%,涉及金额8132万元,违法犯罪警情、矛盾纠纷数量逐年下降,做到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群众工作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优势,激发了基层自治活力,大幅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
接下来,前山将持续推进“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进一步发挥街道综治中心“1”的统筹协调作用,发挥综合网格、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6”大力量的主体支撑作用,发挥群团组织、社会力量“N”种力量的平安共建作用,做到资源联动、问题联治、平安联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