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楼栋加装的电梯估计很快可以投入使用了。”许多家住佛山南海桂城街道金桂花园的老人高兴极了。
与所有老旧小区的加装电梯工程一样,俊雅花园59栋居民楼的电梯加装工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从开始的意见征询到最后让居民成功用上电梯,每个环节都是在寻找不同住户之间的最大“价值公约数”。在这个过程中,居民的“熟人”——通过居民选举的楼长陈逵勇担重任,所在社区党委、小区物管也主动介入,召开了一场又一场协调会,最后居民从意见不一成为齐心协办。
桂雅社区俊雅花园加装电梯
在桂城像俊雅花园这样充分运用“创熟”工作经验处理社区问题的案例还有许多。
从2019年起,桂城街道将“熟人社区”的楼长制形式推广到农村社区,在楼长制基础上推出巷长制,吸纳一批农村乡贤、报到党员、退休干部加入“创熟”骨干队伍,以老带新,提升队伍善谋小区发展、善化纠纷矛盾、善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促进农村社区基层治理,助力乡村振兴。
目前,桂城街道共培育街坊志愿互助会64个,发展“楼长-巷长-街长”队伍2630名,建立51个“创熟”调解团队,成员1110名,协调旧楼加装电梯162条,处理邻里矛盾1574宗、完成公共设施维护1843处、破解停车难问题570起,成功调处大型小区物业纠纷25起。
“定善治点”,唤醒群众自治意识
针对小区缺乏公共事务牵头人,居民参与度不高、难以达成共识等问题,桂城街道通过培育楼长、街长、巷长,将矛盾化解力量有力地组织和动员起来,并扎根到基层治理的最末梢。一是以“三长制”打通楼栋居民沟通堵点。自2019年始,以楼栋为单位推行楼长制,把党的领导植根于楼道、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在江滨社区大道东片区组建了桂城首支巷长队伍,以制衣厂集中的桂雅社区南二路园区为试点组建了桂城首支街长队伍,将垂直于居住空间的楼长制推广至平行散布的村巷治理,也将居住空间的自治工作拓宽至生产园区。
二是以街坊会理顺有物业小区居民沟通堵点。在物业小区探索成立街坊志愿服务互助会(简称街坊会),搭建协商共治平台让各方代表参与联席会议,共议小区事务,促进了整体服务水平的提升,得到居民点赞,成为“破解物业管理难题”的有效范本。
三是以自治小组理顺无物业小区居民沟通堵点。针对无物业小区的管理问题,通过成立自治小组的形式,让小区居民进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齐齐参与“创熟”。如桂城中汇社区南丰村小区建于20世纪90年代,因无物业管理,楼道常年堆积垃圾,居民时常因卫生、排水问题发生争吵。2021年,以小区街坊志愿互助会为依托,顺利推进“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整体改善和提升小区硬件设施。
翠颐社区小区治理联席会议
“串善治线”,根治社区深层问题
通过加强制度性建设,让居民和社区自治组织使用制度常态化凝聚居民、调度资源、化解矛盾。一是通过线上沟通联络机制拉近时空距离。建立超1400个楼道微信群,及时联系群众,了解群众需求、回应群众关切,为矛盾排查化解奠定夯实基础,精准化解邻里矛盾。颐景园小区通过微信群广泛发动居民参与自己所在楼巷管理公约制定,深化治理共同体建设,实行居民自我教育、自我约束。
二是通过广覆盖的矛盾排查化解深挖社区隐形毒瘤。在149个生活小区推行“楼长制”,培育了一支共有2142名的楼长志愿服务队伍,借鉴“互联网+”和深化网格服务,让调解工作进入楼道,成为矛盾排查化解的前锋。如在大新社区富丰新城小区,由楼长提供线索,协助公安机关查获了制造假冒名牌手表的窝点,涉案金额约1000万。
三是搭建多方联席会议机制汇聚资源击破顽瘴痼疾。坚持以社区党组织为主导,整合辖区驻点直联资源、驻社区社工服务、辖区企事业单位、社团组织、街坊会等力量,共同聚焦解决群众难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搭建联席会议机制推动有规则地议事,让社会各界力量在党建引领下成为参与公共治理的“生力军”。
“立善治面”,提升群众获得感
通过打造治理品牌和服务品牌,持续提升居民参与热情和服务能力,建立到小区一级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闭环。一是通过文化品牌吸引居民参与志愿服务。以楼道文化活动、关爱特殊群体行动、社区环境维护、社区治安管理等为载体,形成书香文化节、社区学院、新型邻里节、“创熟”宣讲会等系列品牌,吸引超过10万人次居民参与,共发布“齐乐、青春、文化、传承、生活、关爱”六大邻里系列活动160项。
二是通过个人调解工作室提供调解服务。打造“梁心帮办”、苏志敏“创熟”等一批“做得好、信得过、叫得响”的个人调解工作品牌,做到“有求必应”,培育近7000人社区自治队伍担任调解员,广泛动员群众参与调解,着眼社区居民生活困难小事,在邻里纠纷方面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三是通过微创投撬动多元主体持续参与社区治理。制定完善的项目经费扶持制度,以“竞争性项目基金+微‘创熟’项目基金+奖励基金+居民自主‘创熟’运作基金”的形式,科学配置“创熟”专项经费,以“需求导向、奖优促变”的工作思路带动社区居委会、社会组织、居民等积极参与社会治理,共孵化培育社区善治项目95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