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空中俯瞰,一颗占地6.8平方公里的碧绿色宝石镶嵌在茂名市茂南区金塘镇东南。
这颗宝石,正是一个蓄水量为1.6亿立方米的矿坑湖,在它周边拥簇着近万亩的生态林地,它们共同构成了茂名好心湖畔,也叫露天矿生态公园。每到节假日,这里总是游人如织。今年中秋节、国庆节8天假期,露天矿生态公园总人流量达33.2万人,人气旺。
露天矿生态公园是生态文化与工业文化融合发展的范本。曾经的“城市伤疤”如何蝶变为茂名市美丽的后花园,茂南区政法部门都做了哪些工作?让我们一起回顾下。
宝石未成,蒙尘染污
那是一段火热的岁月。1958年,国家成立茂名石油公司开采油母页岩资源,露天矿矿区诞生。矿坑里,茂名成功炼出了中国南方第一滴人造石油,彻底结束了南方无油的历史,为新中国摘掉贫油帽子作出了突出贡献。
但辉煌的背后也有阴影,大规模开采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1992年,油页岩停止开采,但对伴生矿高岭土、煤等的开发还在继续,乱开采、滥挖掘现象非常严重。此时的矿坑由于多年雨水集聚已经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矿坑湖,油页岩的油和硫等矿物质渗入,湖水酸化,加上工业垃圾、生活垃圾、洗矿废水都被排到这矿坑之中,湖水水质极差,环境极其恶劣。此外,滑坡、坍陷、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频频发生,严重影响了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
烟尘百丈高,油污遍地流。曾经承载茂名无限荣光的地方,成了城市西北角一道丑陋的伤疤,满目疮痍。
不只是环境问题,这矿坑之上,一只“黑手”搅得鸡犬不宁。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的茂名石化矿业有限公司长期违规、无序开采高岭土,进一步造成生态恶化,与当地村民之间存在尖锐矛盾,冲突频发。村民多次到北京、广州、茂名市委市政府集体上访,甚至非法上访,造成严重社会稳定风险。
为此,省职能部门、茂名市政府多次责令该公司停业整顿,但该公司置若罔闻,甚至变本加厉,开足马力进行非法采矿。更为恶劣的是,该公司还重金聘请了数十名黑社会人员组成所谓“护矿队”,多次恐吓、殴打前来讨说法的群众。
宝石未成,蒙尘染污。恶劣的生态环境和气焰嚣张的黑恶势力将这块福地变成了一池人人避之不及的“祸水”。
锐意打磨,重焕光彩
针对露天矿矿区的种种乱象,茂名市委、市政府、市委政法委决意全盘化解露天矿历史遗漏问题,茂南区为此专门在茂南区委政法委成立了化解露天矿历史遗留问题领导小组。
2009年至2012年期间,茂南区委政法委多次前往露天矿现场勘察情况、指导工作,协调国土、环境、金塘镇、公馆镇等各单位,组成专班驻守到每一个受影响的村庄,与村委会干部、村代表同吃同住,全力做好群众的情绪安抚工作,为茂名市委、市政府彻底改造露天矿矿区争取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并积极争取茂名石化公司支持,划拨专项资金到各村委会,解决临时生产、生活问题,维护社会稳定。
同时,茂南区委政法委逐步开展“三打两建”专项行动,扫黑除恶。2012年,在省公安厅的统一指挥下,公安机关一举打掉了以谭某治夫妻为首的黑社会团伙及犯罪主体茂名石化矿业有限公司,拔去了盘踞多年的毒瘤。
2013年,茂名市委、市政府决定全面关停矿山,露天矿系统性生态修复工程正式启动,按照修复与优化有机结合的原则,通过“引水、修路、种树、建馆”四大重点工程,建设富有茂名历史文化特色、集赏景休闲于一体的露天矿生态公园。露天矿,开始蝶变。
围绕矿坑湖,丝带般的环湖公路一路延伸到周边村镇;运来肥沃的小东江淤泥,9000多亩、50余万株绿树种了起来;修渠引水,一潭死水变活水,矿湖水质逐渐改善,周边约8800亩农田的灌溉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随着生态修复项目推进,露天矿坑逐渐蝶变成好心湖畔。2018年8月,露天矿好心湖成功入选“茂名十大文化名片”;2020年获得“广东省自然教育基地”称号,2021年获得广东省生态环境厅颁布的十佳“污染防治攻坚战典型案例”。
不仅生态修复了,发展的机遇也来了。原本周边长期发展落后的乡镇借助毗邻湖区的地理优势,全力推动建设乡村旅游项目,打造了“好心湖畔”田园综合体项目,并因地制宜发展观光农业、民宿旅游、农家乐等第三产业,提高了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