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拳伸出大拇指点一下,再摆摆手,是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立案庭谢雯琦法官学会的第一个手语,它的意思是“不用谢”。到法院来的残疾人并不多,但面对每一位来办事的残疾人,谢雯琦都先从心里默默告诫自己:他们比普通人参与诉讼多了很多困难,我们的服务更要多想一层、多走一步。
2024年5月19日是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目前我国残疾人口总数达8500万,全面保障残疾人司法权益已成为我国人权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中国残联联合出台《关于为残疾人提供更加优质诉讼服务的十条意见》,提出以能动司法理念做深做实残疾人诉讼服务工作,持续拓展残疾人参与司法的广度深度,为全国法院加强残疾人司法保护提供了明确指引。
法院+残联,打造“无碍”诉讼环境
调解室里很安静,谢雯琦法官与当事人的沟通都靠手语老师冯老师来“翻译”完成。
原告小石(文中当事人名称皆为化名)是名聋哑人,视频通话对面的被告小吴有听力障碍。两人是特殊教育学校的同窗,更是要好的朋友。2021年到2022年间,小吴因生活困难多次向小石借钱,小石仗义相助,两年间累计借给小吴16万元,但小吴却没有按约定的日期准时还款。为拿回借款,小石不得已诉至法院。
南山法院了解到两位当事人均为残疾人士后,立即启动绿色通道,将案件转至“法律助残合作工作室”,并委派法官谢雯琦跟进。经过多番文字沟通后,谢雯琦了解到双方对借款金额并无争议,小吴具有还款意愿但当下还款能力不足,小石则希望能妥善解决纠纷,保住这段难得的同窗情谊。
为了既解“事结”,又解“心结”,谢雯琦决定先将双方请到一块当面调解,但小吴人在异地,来一趟法院很麻烦,三人交流也需要一位合格的“翻译”。于是谢雯琦从工作室请来了手语老师冯老师协助翻译,并将小石请到了法院,再通过“移动微法院”的线上调解功能视频连线上了异地的小吴。
▲图为手语老师同步翻译传达残疾人士的诉求。
调解开始后,谢雯琦将调解程序和双方诉求一一告知冯老师,由老师手语传达给两位当事人。手势比划一来一回间,法官与当事人静静地完成了这次“三方会谈”。小吴最终同意分期还款,小石也承诺放弃借款利息,双方顺利签署调解协议。两个当事人隔着屏幕一齐竖起了大拇指,并轻轻点了两下。谢雯琦知道,这是“谢谢”的意思。
对谢雯琦和冯老师来说,这样“无声”的合作并非第一次。2022年9月,南山法院联合南山区残疾人联合会(以下简称南山残联)成立“法律助残合作工作室”,致力于及时高效地服务残疾人参与诉讼活动,冯老师正是工作室聘请的“金牌翻译”。据了解,这也是深圳首家司法助残合作工作室。
工作室成立后,南山残联为参与诉讼的残疾人提供了便利的无障碍资源。南山法院在接收到涉残疾人的诉讼案件后,南山残联会联系特殊教育学校,聘请手语翻译等辅助人员,在案件“诉前—立案—审判—执行”全程协助残疾当事人;如参加诉讼的残疾当事人确需辅助陪护,工作室也会协助向承办法官申请准许辅助陪护人员到庭。
此外,南山法院进一步完善全院无障碍基础设施建设:修缮盲道、修建残疾人专用洗手间等无障碍设施,在诉讼服务中心为残疾人士配备轮椅、手写板、助视器等助残设施,并印制了盲文版诉讼指南,让残疾人士在诉讼过程中更加便利、更加安心。
法律助残合作工作室成立以来,共接待了62名残疾人士,提供了56次法律援助、3次手语辅助服务,用司法关爱尽心呵护每一位需要法律帮助的残疾人士。
专业赋能,弥补诉讼能力不足
律师李敏受聘于南山残联,每周她都会到南山法院的法律助残窗口“上班”,风雨无阻。
“我的工作就是专门协助残疾人顺利参与司法活动,并和南山法院相关部门一起优化流程,为残疾人士提供便捷的司法援助。”李敏表示。
家住南山的程先生就是这周以来第一个来到这个窗口的当事人。
程先生前些年借给好友十万块钱,朋友迟迟未还。无奈之下,程先生打算起诉对方拿回欠款,但程先生对诉讼程序并不了解,且腿脚残疾,坐着轮椅,行动不便。在法院安保人员的指引下,程先生来到了法律“助残”窗口。
李敏先拿出简易版的诉讼指引给程先生,逐字逐句解释立案流程,同时联系上立案庭法官助理田苏丹帮助程先生申请法律援助。两人先指导程先生写好了法援申请书,又协助他起草了起诉状及诉前保全申请书,并帮忙收集和固定了涉案证据。最终程先生顺利立案,并成功申请法律援助。
“我们和残联的同事们一起在‘助残’窗口为残疾人提供法律帮助,希望能把残疾人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纠纷都化解在诉前,如果案件进入到诉讼程序,我们会用专业的司法经验帮助残疾人走好诉讼维权的每一步。”田苏丹表示。
南山法院积极联合南山残联搭建“残联+法院”残障人士权益保护协作机制,设立专门的“法律助残”窗口及残疾人士绿色通道,由残联指派多名常年关注残疾人事业的律师驻点南山法院,专人专岗帮助残疾人走好司法程序。
▲法律助残窗口工作人员协助残疾人参与诉讼。
在诉前调解阶段,法院联合残联主动了解残疾人士相关诉求,推动纠纷非诉化解;在立案环节,实行网上立案、上门立案、口头立案等形式相结合,便利残疾人士;在审理阶段,依法繁简分流,及早开庭、及时判决、尽快结案,缩短涉残疾人士案件办理周期;在执行阶段,对申请执行人为残疾人士的案件加大执行力度,依法从快执结,及时实现残疾人合法权益。
精准帮扶,不让一个残疾人掉队
2022年的元宵节下午,胡杨约了两个朋友一起去深圳湾公园游玩。谁知,三人乘坐的网约车在经过隧道时突然追尾前车,事故造成胡杨腰椎骨折,多颗牙齿脱落错位,经鉴定伤残等级分别达九级、十级。
胡杨被立刻送往医院治疗,手术住院花费了5万多元,医生告知后续治疗费用仍需近20万,这让本就捉襟见肘的胡家人一下陷入了困境。
23岁的胡杨来自江西农村,在深圳从事网络兼职工作,没有固定收入。她和老公育有一个刚满4岁的小孩,家庭支出大都靠老公打工维持。事故发生后,本应为此次事故负全责的司机不愿担责。面对高昂的医疗费,胡家人只好起诉网约车司机及事故相关方,希望拿到事故赔偿款。
但医疗费已经掏空了家庭的积蓄,家里连诉讼费用也拿不出了。焦急之时,南山法院张斯宜法官给胡家人出了主意:“你们家庭情况特殊,提交一份家庭经济困难的证明,法院这边帮助你们申请缓交诉讼费。先把起诉材料交了,后续补上诉讼费就行。”
胡杨父母立刻整理了证明材料交给张斯宜,法院第一时间通过了缓交诉讼费的申请,让胡杨的案件得以快速进入诉讼程序,后续胡杨顺利拿到了残疾赔偿金等赔偿费用并补交了诉讼费用。
残疾人士因身体缺陷,通常需要长期医疗护理等医疗支出,容易滑入贫困境地。2022年,南山法院与南山残联正式签署《法律助残合作框架协议》,针对残疾人士推出司法救助制度:对经济确有困难的残疾人士,依法落实诉讼费缓减免政策;对因经济困难未委托代理人的残疾当事人,指引其向区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法院或残联接到残疾当事人提出法律援助申请的,引导并帮助当事人及时将案件转交区法律援助机构。
▲图为视障人士正在阅读盲文版《诉讼服务指南》。
截止目前,南山法院已办理29宗司法救助案件,其中救助被侵权却无法获得有效赔偿、生活面临急迫困难的残疾当事人4人,发放司法救助金43万元。
与此同时,南山法院定期安排法官为残疾人士开展普法知识讲座,不断提高特殊群体法律素养,增强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意识;在国家宪法日、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等重要节点,联合南山残联开展普法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宣传资料、提供法律法规政策咨询等方式,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助残政策和残疾人事业,提升社会各界对残疾人工作的支持。
“我们将以‘如我在诉’的拳拳之心,不断完善工作流程,凝聚各方力量,为残疾人士提供更加细致专业的司法服务,以‘司法关爱’助推‘诉讼无碍’,用司法阳光照亮残疾人前行的路。”谢雯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