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湛江吴川市黄坡镇林屋村,G325旧国道曾因权属交叉沦为“三不管”地带,雨季污水横流、垃圾堆积,群众怨声载道。面对这一治理难题,林屋村以“三治融合”为突破口,通过法治固本、德治润心、自治聚力,仅用一年时间便实现从“脏乱差”到“绿美畅”的蝶变,成为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生动样本。
针对垃圾乱象屡禁不止的顽疾,林屋村坚持法治先行,构建“制度+科技+教育”三位一体治理框架。强化制度刚性,依据《广东省城乡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创新实施“三定三清”工程(定点投放、定时清运、定责监督,清理积存垃圾、清理卫生死角、清理污染源头),投入6万元清理陈年垃圾并布设5处监控、10块警示牌,形成全天候监管网络。深化执法联动,联合镇综合执法队开展专项整治,对屡教不改者依法惩戒,打破“法不责众”的侥幸心理。创新普法载体,依托法治广场LED屏滚动播放案例视频,组织村干部参加“法律明白人”培训,让“保护环境是法定义务”理念深入人心。
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法治实践表明,仅有刚性约束难以根治行为惯性,还需以德治唤醒内生动力。林屋村深谙“环境育人”之道,将生态治理与德治教化深度融合。
林屋村以美学设计重塑空间价值,精选花期长达8个月的黄金山竹沿1.1公里路段种植,既固土防蚀又形成“花路”景观,用生态之美触发群众“不忍破坏”的情感共鸣。以文化浸润培育文明风尚,在村书记林建云推动下,通过“人居环境活动日”组织村民参与绿化管护,将爱绿护绿写入修订版村规民约,形成“赏花人亦是护花人”的良性循环。以模范引领激发向善力量,开展“最美庭院”评比,将获奖家庭事迹制作成德治长廊展板,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见贤思齐。
这种生态治理思路,正悄然改变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德治的探索让我们明白,环境改造需与行为引导同频共振,而长效治理更需激活群众自治活力。
林屋村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主心骨”作用,构建“党建+自治”治理共同体。党员带头示范,开展“党员树先锋”主题党日活动,以“1名党员带3名群众”模式组织76名镇村干部、志愿者完成296株山竹种植,让党旗飘扬在治理一线。机制创新赋能,推行“积分超市”制度,将参与环境整治、文明劝导等行为量化积分,20户家庭通过积分兑换日用品,实现“服务变现”的正向激励。
如今,漫步黄金山竹掩映的国道,晨练老人在花香中话家常,放学孩童沿花径追逐嬉戏。从“治理盲区”到“示范走廊”,林屋村的蝶变印证了“三治融合”的实践伟力。法治划定底线、德治树立高线、自治织密网线,三者交融共生方能激活治理“乘数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