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来临,群众室外活动增多,带有明显夏季特点的违法犯罪随之增加。而在云浮的大街小巷,一群扎根基层、勇挑重担的公安民警正以实际行动诠释“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初心使命,守护着城市平安。
他们是疏导车流的交警,在车流高峰中织就交通安全网;是穿行街巷走访千家万户的社区民警,把家长里短都放在心上;是在犯罪现场雷霆出击制服嫌疑人的刑警,用果敢的身影挡在群众面前;也是从物证中抽丝剥茧的法医,让证据开口讲述真相。不同岗位的他们带着同样的信仰扎根基层,书写着公安民警的忠诚与担当。
云浮公安。
基层淬炼
在烟火气中筑牢平安防线
“小时候一个人在家害怕,抱着座机哭着打110的场景,至今还记得清清楚楚。”说起和公安的缘分,26岁的何启华笑了,那时电话里的接警员耐心地安慰他,还帮他联系家里人,成了他童年里的“救星”,也让他对藏蓝制服的憧憬在心里生了根。
去年7月,何启华通过层层选拔,实现了儿时的梦想。今年3月,他成为市区交警一中队的新民警。执勤首周,看到快递小哥违反交规,他紧张得连敬礼的姿势都变形了,只靠讲道理的劝导也并没有取得好的效果。几个月以来,何启华向前辈虚心请教,不断学习技能、提升工作能力,如今已经能独立带领辅警处理警情,执法更有温度,群众更加满意。
作为中队里的“多面手”,这名年轻民警总想着怎么让大家更好接受劝导、更容易记住交规。他把交通安全知识编成年轻人爱玩的“梗”,在日常劝导中,用幽默的口吻向大众普及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还通过新媒体、摆摊等形式不断擦亮全国“青年文明号”招牌,让群众深刻了解并遵守交通规则。
有一次下雨天,他在路口护送一群小学生过马路,孩子们走过之后,突然转身对着他竖起大拇指。“当时心里特别暖,这比任何奖章都要荣耀,那一刻我真正懂得了守护二字的分量。”何启华说。
新兴县公安局新城派出所的教导员黎俊峰总是穿梭在辖区街巷,干着“接地气”的工作。从2013年穿上警服起,黎俊峰就牢牢扎根基层一线,用12年光阴成为群众口中“看得见、信得过”的民警。
在重大专项行动和急难险重任务中,黎俊锋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冲在任务第一线。在2024年夏季治安打击整治行动中,黎俊锋担任所内的指挥员,带队对辖区重点场所进行清查150余次,查处违法犯罪嫌疑人130余人,辖区警情总量同比下降38%,发案数同比下降62%,辖区治安环境明显改善。
“每晚巡逻到凌晨,看到商铺卷帘门安全落锁,心里才踏实。”他常对队员说,基层警务没有惊天动地,靠的就是日复一日的坚守。
专业赋能
用智慧和汗水诠释忠诚
2010年,24岁刚刚大学毕业的梁锦伟,放弃了在武汉已经面试通过的派出所工作,选择回到云浮当一名基层民警,如今已经有15年的从警经历。
现任云浮市公安局治安巡逻警察支队户政管理大队教导员、侦查中心数据赋能组组长的他,是公安大数据模型的“攻坚先锋”。作为侦查中心数据赋能组的“领头雁”,他牵头打造规范化运行机制,为全市公安机关打击和防范各类违法犯罪提供数据情报支撑。他参与统筹入室盗窃类案件情报输出率达80%,两抢类案件情报输出率达100%,输出一大批违法犯罪的情报报告;协助110指挥中心成功处置突发警情33起。每条数据背后,都有他细心研判的身影。
然而,起初他并不懂大数据。2017年,省公安厅举办数据建模比赛,他“临危受命”代表云浮参赛,一切从零开始。“当时涉及的编程其实很基础,但是真不会。”仅参加了两期培训,加上日夜自学,他逐渐入了门。2019年,第二届广东公安智慧新警务大数据建模大赛上,他荣获“建模能手”称号。
如今,梁锦伟牵头研究设计并建立专题防范预警模型等6类大数据实战模型,助力提升基层实战的打击、防范、服务效能。“未来,我们要重构数据底座,丰富数据、盘活数据,让大数据在主动警务、预防警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不仅要事中预警,更要做到事前防范。”梁锦伟说。
在郁南县公安局侦查中心,“90后”网警副大队长周泳熙总是盯着电脑屏幕,在海量数据中寻找犯罪线索。1992年出生的他,2021年加入公安队伍,短短4年便成长为情报研判骨干。
作为新时代情报民警,周泳熙始终践行“数据导侦、情报先行”理念,在传统案件攻坚中,他主导分析研判行政刑事案件140余宗,精准锁定并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60余名,输出大批高质量研判报告,为一线办案提供关键支撑。
在打击新型网络犯罪领域,周泳熙更是冲锋在前。主导分析研判60余宗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参与侦破三十万元以上案件多宗,打击“手机口”等黑灰产违法嫌疑人多名,实现追赃挽损五十余万元……
作为县局数据情报中枢负责人,周泳熙累计为基层所队提供“人、地、物”数据支撑500余次,推动建立“传统+科技”双轮驱动机制,使大数据研判工作更精准、更高效。
在罗定市公安司法鉴定中心,江燕钊有双“会说话”的手——这双手既能在泥泞山路中精准提取痕迹,也能在显微镜下让真相浮出水面。1989年出生的她,从2013年穿上法医制服起,12年如一日在物证与真相之间搭建桥梁。
身为法医,江燕钊的工作日程总是被勘查现场、解剖检验、物证分析填满。2024年,她亲自解剖提取并检验腐败检材80多份,检材检出率100%并成功入库。为了更加精准地提取物证,她时常模仿作案过程,锁定物证可能接触到的部位,最后检出关键DNA,为案件快速侦破指明方向。
“为生者权,为死者言,是法医的使命。”江燕钊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每个细节都可能影响案件走向,因此要始终保持零差错的工作标准,只有让自己的业务能力更强,才能与物证对话、为证据代言。
刑侦亮剑
雷霆出击守护正义底线
在云浮市公安局云城分局刑侦大队,提起大队长孙迪翀,同事们总会用“谦虚、认真、务实、进取”来概括这名“80后”刑警的工作作风。1988年出生的他,自2012年穿上警服,13年如一日奋战在打击犯罪一线。
作为情报分析研判的行家里手,孙迪翀始终保持着缜密认真的工作态度。从警以来,他累计抓获各类违法犯罪嫌疑人超1000人,侦破大要案件过千宗。2024年,在侦办一起重大案件中,他带领团队从海量信息中抽丝剥茧,成功挖掘出30余名主要嫌疑人的身份信息及关联犯罪证据,为彻底打掉一个涉黑团伙提供了关键支撑。
身为大队长,孙迪翀总是冲在最前方,他构建“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机制,将传统侦查经验与现代科技手段深度融合,着力锻造敢打能赢的刑侦队伍。在他的带领下,团队攻坚能力显著提升,2024年云城分局刑事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46.55%,刑拘、逮捕、移诉案件数分别同比上升18.89%、51.77%、59.04%,实现了“发案数降、打击效能升”的双突破。
13年从警生涯,让他的侦查思维有所转变。“以前我们只盯着破案抓人,但更重要的是真正解决报案人的诉求。”孙迪翀说。
在云安分局,同事总是用“敢拼善战的‘刑侦利刃’”来形容“80后”民警王明明。作为从基层成长起来的业务骨干,王明明自2011年加入公安队伍以来,14年如一日扎根基层。
自去年以来,王明明历任云安分局网警大队教导员、刑侦大队大队长,奋战在情报研判和打击犯罪一线。2024年夏季治安打击整治行动中,他承担情报分析与案件侦办重任,直接和参与分析研判各类情报信息线索100多条,参与侦办和配合侦办案件50多宗,主动汇聚基础数据40余万条,完成4个数据建模,为“夏季行动”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在“净网”专项行动中,王明明直接侦办涉网犯罪案件7宗,抓获嫌疑人21人;依托信息资源协助办理各类案件160多宗,协助抓获嫌疑人200余人,同时完成5个数据建模,汇聚数据200余万条,用科技赋能提升打击效能。
担任刑侦大队长后,王明明将工作重心放在侦查中心规范化建设上。他牵头制定6项工作机制,对刑事办案流程进行系统性梳理,明确各环节职责分工,打通长期存在的办案堵点。基层民警办案耗时显著减少。“机制顺了,效率自然就提上来了。”他总是这样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