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原孤岛’的第一位援藏法官”,是来自佛山市顺德区人民法院法官李海龙身上最独特的“标签”。今年7月30日,他和来自全国各地的4名法院系统代表,一同参加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
李海龙支援的西藏自治区墨脱县,拥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壮丽的自然景观,但因交通闭塞、是中国最后一个通公路的县城,曾被称为“高原孤岛”。
“为了更好地融入当地,我为自己取了一个很有诗意的藏族名字——‘达瓦嘉措’。”李海龙告诉记者,每当回想起“送法下乡”时门巴族奶奶将热腾腾的酥油茶递到他手中,回想起墨脱县人民法院的同事们振臂欢呼,庆贺墨脱法院被评为全区优秀法院,他都由衷感到:参与援藏是一生之幸!
李海龙参加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外记者见面会。
圆梦边陲 从霓虹都市到“高原孤岛”
2024年初春,听闻佛山法院要选派法官支援墨脱,军人出身的李海龙第一时间请缨。“年轻时未竟的戍边梦,今日以法袍为甲亦可圆!”他言辞恳切地向组织表达决心。
同年3月15日,刚在北滘镇田地上调解完土地纠纷的李海龙接到庭长的电话:“月底去墨脱报到。”
挂断电话的他激动不已,脑海里久久回荡着一个念头:“西藏,我来了!”
两周后,李海龙如愿踏上了援藏之路。从林芝市通往墨脱县的扎墨公路上,337公里的路程蜿蜒曲折。8小时颠簸后,他终于到达目的地——墨脱法院。
然而,初来乍到,法院的办案现状让他倍感揪心:干警常年奔波在塌方频发的山路上送达文书,以简陋的设施应对着案件量五年激增20倍的挑战。更为严峻的是,在2024年初,墨脱法院刚被最高人民法院确定为全国106个相对薄弱基层法院之一。
“我们办案量排全市第三,执行指标也不差,凭什么戴‘薄弱’的帽子?”干警的不理解写在脸上。李海龙没有急着反驳,反而抛出了几个问题:“案子有没有快到期才结?网上开庭有没有卡顿?”话音刚落,没人吱声了。“咱不是差,是跟群众需求还有距离,借‘脱薄’的机会补短板,不是挺好的吗?”一番话,让大伙都服气了。
作为援藏队伍的一员,李海龙担任墨脱法院副院长,主动领下了审判质效“脱薄”的军令状。有着13年审判执行经验、办理过4700多起案件的他,面对墨脱法院审判机制相对滞后、经验不足的困境,暗下决心,“既要‘输血’解困,更要‘造血’强基!”
2024年8月,墨脱法院迎来了建院史上首例耕地违建拆除强制执行申请案。“这种情况可以考虑裁执分离。”李海龙向执行法官旺久多吉提出建议。“可我们并无先例参考,怎么办?”旺久多吉发愁道。
李海龙陷入了沉思,虽然无例可循,但目前墨脱旅游业与重大工程正快速发展,未来拆迁征地纠纷恐会激增。若不尽快制定裁执分离流程,往后面临案件压力时可能会陷入被动,“我们顺德有句话叫‘敢饮头啖汤’,这次我们也来做喝第一口汤的人!”
接下来的时间里,李海龙带领团队查阅了大量西藏自治区对土地违建处置的相关做法,又借鉴顺德区法院已经成熟运作的流程经验,草拟了裁执分离的“墨脱方案”,并主动释法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很快方案就顺利通过了,为当地空间治理的法治化进程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李海龙的带动下,墨脱法院“审执一体调解工作”“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等机制建设如火如荼。
“胆子大”“点子多”,是墨脱法院干警对李海龙的评价,而在法官助理马映贤的眼中,李海龙带给他们更深层次的改变体现在审判理念上。
在一起工程装修合同纠纷中,原、被告因验收标准不一产生纠纷。尚未开庭,双方就多次来到法院激烈争吵,庭审中更是互不相让。
原以为案子免不了费时费力的鉴定程序,令马映贤没想到的是,李海龙直接带队来到工地,拿着卷尺测量起存在争议的大小项目,让事实本身“说话”。
原本剑拔弩张的双方当事人,经过亲手丈量、亲手厘清,在李海龙的引导下达成和解。这起看起来“难缠”的案件以撤诉告终,昔日的合作伙伴又再次相约吃起美味的石锅鱼。
双手沾灰、两脚沾泥,到矛盾纠纷发生的第一线去,让当事人知晓赢在哪处、败在何方。如今,李海龙的这一理念逐渐被墨脱法院的干警所接受,当遇到事实不清的时候,他们会说:“走,我们去现场!”
这种扎根一线、务实高效的风格除了在办案中体现,还渗透到李海龙对当地法院的“传帮带”中:他向自治区三级法院执行干警毫无保留分享处理小标的额执行案件、网拍工作推进等实战经验;走下“讲台”,他“手把手”指导书记员整理庭审笔录,传授如何归纳当事人陈述要点;他还经常与法官交流裁判文书说理、法律适用难题、庭审技巧等……
经过共同努力,墨脱法院审判质效连连提升,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被上级法院改判和发回重审案件数下降76.2%,上诉率下降了9.87%,执行三项核心指标均位于自治区前列,还获评“西藏自治区优秀基层法院”称号。
李海龙在重点项目现场调研。 白玛曲珠 摄
法润旅途 让游客玩的安心
2024年5月22日,对李海龙来说是个特殊的日子。
这天,由他牵头成立的墨脱法院旅游巡回法庭正式落成,今后游客在欣赏墨脱如画美景时,也能感受法治的坚实保障。
就在法庭挂牌的第三天,“第一单业务”不期而至。公路上,一辆越野车与一辆房车在超车时发生碰撞。现场,两车轻微剐蹭,房车前轮护板掉了漆。交警勘查后判定越野车司机陈某负全责。
可双方在赔偿数额及后续处理程序上产生了争执。房车车主夫妇周大爷和罗大妈要求陈某立即赔偿1.5万元,并支付2000元生活费。陈某则坚持通过走保险程序来处理赔偿问题。双方在路边吵得面红耳赤,在交警指引下,他们来到了旅游巡回法庭。
法庭门口,罗大妈满脸怒容,径直钻入停放在一旁陈某的车里,拿起手机就开始录像:“今天不解决,我就不走了!”周大爷也诉起了苦:“现在车坏了,我们去哪儿住,去哪儿吃?你得给个说法!”一时间,法庭外喧闹声不断,引得众人纷纷侧目。
见状,李海龙快步上前,先是语气温和地安抚两位老人的情绪,耐心倾听诉求。觉察到对方从一开始的防备到神情逐渐放松,李海龙适时劝导:“阿姨,我理解您现在心情非常着急,但我们强占他人车辆的行为可不对。”
接着,他有理有节地向周大爷解释:“在这个交通事故里,要求陈某另行支付生活费,目前在法律上是没有相关依据的。至于赔偿数额,等保险公司定损之后再按规定主张,这样既合理又合法,您说对吧?”
接下来的近两个小时里,李海龙就保险理赔流程、赔偿责任划分、司法判例等进行释法。多番协商后,双方达成一致:由陈某先行垫付2000元修理费,后续修理费待实际发生后报保险公司解决。法警洛桑在一旁看着,不禁竖起大拇指:“李院,您处置得真漂亮!”
事情虽然告一段落,但也给李海龙带来了新的启发。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巡回法庭的作用,让游客真正玩的安心、舒心?
依托车载移动设备,李海龙和干警深入各大景区,让“法润旅途”深入人心。在格林村,他们将“法庭”开进热闹的民宿区,指出民宿门前摆放杂乱的物品,对老板们讲解公众责任险的重要性:“要是游客不小心绊倒受伤,按照法律规定,您作为经营者可能要承担责任。”
在仁青崩寺景区,李海龙和干警摆起普法宣传摊位,向过往游客发放法律宣传手册,耐心解答游客提出的消费者维权等问题。
果果塘景区里,干警现场模拟起旅游纠纷调解场景,和游客热情交流:“旅游过程中有啥问题都能找我们。”
在巡回法庭成立的一年间,李海龙和墨脱法院干警的身影遍布辖区的旅游企业、餐馆餐厅、民宿和景区,累计开展专题法治活动20余场。墨脱法院旅游巡回法庭正一步一个脚印,成为游客旅途中最靓丽的法治“风景线”。
墨脱法院创新开设“法治夜校”,李海龙利用晚间时段送法进村,为村民剖析房屋租赁纠纷风险点。
倾心守护 为绿色生态筑牢屏障
墨脱县,位于雅鲁藏布大峡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地带,宛如一颗镶嵌在青藏高原东南部的璀璨明珠,享有“世界动植物博物馆”“世界生物基因库”等美誉。据不完全统计,147种国家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在这里自在栖息,14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静静生长,高等植物多达3000余种,共同编织出一幅绚丽多彩的生态画卷。
其中,独蒜兰是国家二级保护植物,在当地兼具极高观赏价值与生态平衡作用。
2024年8月,墨脱法院审理了一起危害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独蒜兰的案件,10名被告人非法采挖独蒜兰,破坏当地生态,被判处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听着一名被告人在法庭争辩,“山里的草,采了又怎么样?”言辞间,并没有认识到自身行为已经触犯法律。
最终,被告人因违法行为付出代价,也为当地群众敲响了警钟:非法采挖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危害性有多深?
带着疑问,李海龙和干警来到几个村子走访。“法官,采几株植物换点钱不是常有的事吗?”一位挎着竹篮的大妈倚在门槛上,充满了不理解。旁边的几位村民也跟着点头:“挖一两株能影响什么?大山里多得是。”在村民眼中,那些藏在石缝里的珍贵独蒜兰与能换钱的“草药”无异。
看着村民朴实却懵懂的脸,李海龙心里沉甸甸的。赶回法院的他第一时间组织干警梳理案情,把调查中发现的保护制度及监管漏洞记下来,第二天一早就草拟了发给主管行政机关的司法建议书。“建议加大宣传和保护力度,与边防人员、森林防火队员及村居网格员共建联动机制,织密防护网”,至此,西藏自治区首份独蒜兰《司法保护令》新鲜“出炉”。
干警又来到了村口公告栏、进山要道一一张贴《司法保护令》。公告栏前很快围满了人,一位白发老人指着上面的独蒜兰图片问:“这就是不能挖的‘宝贝’?”
李海龙凑上前,细细说明:“是啊大爷,您看它的花瓣多特别,这是墨脱独有的财富。现在有了这保护令,谁再挖、谁再卖,法律可不答应。”村民纷纷表示:“原来这花草这么金贵,以后可不敢乱碰了。”
审理一案、教育一片,为了厚植生态优先理念,李海龙推动墨脱法院组建起专门的生态保护宣讲队。宣讲队的干警充分发挥语言优势,运用汉语、藏语、门巴语、珞巴语等各族语言,穿梭在墨脱的七乡一镇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青藏高原生态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活动,明确在保护区域内实施猎捕、采挖、交易等非法行为不可取。
“这些动植物对墨脱的山水、气候都有大作用,保护好它们,风景才会一直美下去,咱的日子也能越过越好。”每到一处,李海龙都会语重心长地对村民说。
在干警的持续努力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绿色守卫者”的行列中来,从曾经的懵懂无知,到如今主动劝阻外来人员的不当行为,以切身行动引导游客文明观赏,自觉遵守着生态保护规定。
今年7月19日,备受瞩目的雅鲁藏布江下游水电工程正式动工。这个超级水电项目落子墨脱,像一条纽带,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将墨脱的生态优势、地理潜力与全国发展脉搏紧紧相连。
李海龙和干警也倍感振奋,酝酿着将更多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知识融进每次办案、每次下乡、每次入户中,以坚定的法治力量为大峡谷的生物多样性保驾护航,让青藏高原的绿水青山永远焕发生机。
情融边陲 做雪域同胞的“贴心人”
初到墨脱,李海龙就给自己取了一个藏语名字——“达瓦嘉措”,“达瓦”是月亮,“嘉措”是大海,寓意“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这个藏语名字承载着他对故乡的思念,也印刻着他对墨脱的深情。
一次,他听说偏远乡村有人被卷进帮信罪,立马带着干警驱车赶往,路途中与塌方落石几乎“擦肩而过”。
边境的村民见到他们既意外又惊喜,门巴族奶奶将酥油茶递到他们手中,围着问:“借没用的银行卡给人算犯法?”掏出案例宣传册,李海龙在当地干警的“翻译”下,分析着其中潜在的法律风险和利害关系,提醒群众识诈防骗。
临走时,一个小女孩塞给他颗野果子,用门巴语说了声“切切啦(甜的)”。揣着果子往回走,李海龙的心里也甜滋滋的。
由于墨脱县的门巴族、珞巴族都有自己的语言,却没有文字,语言学习都是口口相传。为了更好地与当地群众沟通,李海龙虚心请教来自门巴族的干警,努力学习当地语言。
一句“热嘛雀娃馍”(门巴语:你好吗?身体好吗?)能瞬间拉近与当事人的距离。一句“森西馍?”(门巴语:明白了吗?)更成了李海龙和干警交流工作时的口头禅。
今年春节,正值“脱薄”评估验收的关键冲刺期。阖家团圆之际,李海龙匆匆告别妻儿,选择回到墨脱,和干警一起坚守岗位。贴春联、包饺子、吃藏族“古突”,他在雪域高原与墨脱法院这个大家庭度过了一个意义非凡的新年。“达瓦嘉措”法官,完成了从一名异乡客到墨脱人的蜕变。
踏入如今的墨脱法院,诉讼服务中心已焕然一新,旅游巡回法庭成为林芝“样板”,干警的业务能力持续提升。今年2月26日,墨脱法院顺利成为全国首批“脱薄摘帽”的法院。喜讯传来,压在李海龙心中的“大石”终于落地。
从基础设施落后到国家重大工程落地,从法治基础薄弱到司法服务精准惠民,墨脱的变迁正是西藏自治区60年发展变化的生动缩影。
当为期一年的挂职届满,“再留一年”的难题摆在李海龙面前。在获得家人理解和支持后,他主动向组织请缨留在墨脱,继续奋斗一年!
嘎隆拉雪山依旧巍峨,雅鲁藏布江奔腾不息。从顺德再次返回墨脱的路上,行至雪山,满目尽是皑皑白雪。此情此景,李海龙不由得哼起当地家喻户晓的一首歌谣《墨脱情》:“林芝有两条小路呀望不到头,我站在岔路口伫立了好久,一个人没法同时踏上两条征途,而我选择这一条墨脱的小路……”
李海龙,这位来自岭南水乡的援藏法官,他的故事将在雪域高原继续演绎,而法治的种子,已在这片“高原孤岛”上悄然生根、绽放如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