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新形势下加强政法队伍“四化”建设要求,中央司法警官学院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聚焦“德法兼修、文武兼备”人才培养目标,立足育人根本与行业特色,创新构建以“三色五能”为核心的新时代“即战型”司法警官人才培养模式,为锻造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新时代司法行政铁军贡献力量。
创新理念
围绕警旗、警徽的三种主色调——“红色、金色、藏蓝”凝练“政、法、警一体化”育人理念。“红色铸魂”聚焦政治育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将“对党忠诚”内化为学生思想自觉与行动自觉,培养学生绝对可靠的政治品格。“金色励法”着眼法学育人,推动法学理论与实践教育深度融合,综合提升学生法治思维、执法素养和职业伦理,锻造建设法治中国、平安中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藏蓝强基”彰显行业育人,紧密对接全面依法治国和司法行政事业发展需求,不断深化“教学研练战一体化”模式内涵,确保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精准匹配。
将“德法兼修、文武兼备”人才培养目标细化为重点提升学生五种核心实战能力。忠诚担当能力,即坚持政治建校、警校姓党,通过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系统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强化学生的政治认同、法治信仰和职业使命感,铸牢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绝对可靠的政治能力。规范执法能力,即坚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日常警务化管理、专业课程案例化教学、执法一线实习实训等,培育学生法治思维,强化纪律意识,夯实专业素养,具备严格规范公正文明的执法履职能力。教育矫治能力,即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方向,通过专业理论教学和实习实训,强化培养学生掌握科学实施分类教育和个别化矫治的方法,具备改造罪犯成为守法公民、预防和减少犯罪的教育矫治能力。安全监管能力,即坚持强化学生警务实战技能培养,通过智慧监狱系统安全防范的沉浸式教学训练,使其熟练掌握人防、物防、技防综合运用,具备风险防范化解和自我保护能力,确保监所安全稳定,保卫国家长治久安。应急处突能力,即通过监所应急处突的理论教学、预案编制推演、实景化综合演练,让学生遇事不慌、心里有底,具备高压环境下快速研判、果断处置、有效控制突发事件能力。
探索路径
完善“红色铸魂”育人机制。构建“党建+”育人模式,扎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守正创新加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等课程为核心的思政课建设,充分挖掘专业课程育人元素,通过培训、实践、竞赛等途径提升教师思政教学能力,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制定《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与地方红色场馆共建教学基地,开展“行走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习近平法治思想大学生学习联盟”,开展“习近平经典著作诵读”等活动。校领导带头讲党课、上思政课,认真落实联系师生制度,以培育教师党支部“双带头人”为抓手,创新开展“党员德育导师讲班会”等沉浸式主题活动,加强对“互联网+”“挑战杯”等学生第二课堂赛事活动的政治引领和专业指导,将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和党的建设融入教育教学日常。坚持“党建带团建”,持续举办“青马工程”培训,校领导亲授开班第一课,深受学生好评。开设“四史”选修课,利用红色资源开展党团日活动,进行党史、家风宣讲,在重大节点组织庆祝宣传和教育实践活动,将每日升国旗仪式作为常态化教育载体,强化学生“红心向党、从警报国”的使命感。
健全“金色励法”育人机制。坚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打造“思政引领、理实交融”的法学教育体系。开设《习近平法治思想》必修课,建成《罪犯教育学》《法理学》2门国家级以及《刑事诉讼法学》等6门省级思政示范课程,开发《司法行政学》《司法警察执法实务》等系列特色教材。建立联合培养机制,依托校内模拟法庭、法律诊所及校外实习基地开展实训,近三年学生累计承办法律援助案件40余件,在京津冀模拟法庭大赛等活动中荣获省级以上奖项30余项。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提升警务化管理水平,举办警务技能大赛,组织学习政法英模先进事迹,依托校史馆和监狱文化展馆打造实景课堂,加强以训词精神为核心的校园环境建设,筑牢学生行为规范基础。引导学生积极投身法治建设实践,围绕普法、禁毒、法律援助、刑释人员帮教等,开展“返家乡”“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培育了“准警官翼行团”“律舟实践团”“信风创新实践团”“朝曦禁毒公益宣讲团”“蓝松枝”等一批学生活动品牌,学校获评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
构建“藏蓝强基”育人机制。锚定“建成全国顶尖警察院校”战略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集群。现建有司法部重点学科监狱学、河北省重点学科刑法学,入选教育部首批“涉外法治人才协同培养创新基地(培育)”。建强以监狱学、侦查学2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为核心的优势学科群,新设安全防范工程专业,积极申请设立刑事执行一级学科,建好法律硕士学位授权点。推行“教学研练战一体化”模式,增设实训课程,健全行业协同育人机制,积极拓展学生集中实习场所,与12个省(区、市)司法厅(局)及监狱(戒毒)管理局签署协议,共建实习基地。近三年累计组织5000余名警察类专业学生,分赴全国110多个监狱、戒毒所、法院等实务部门进行集中实习,锤炼实践能力。坚持开放办学,与12个省(区、市)监狱戒毒管理部门、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澳门科技大学、鲁东大学等单位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动学生实习、就业及涉外法治人才培养。建有以“现代矫正技术司法部重点实验室”为引领的66个现代化实验室体系,积极申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不断提升支撑高素质人才培养和服务司法行政事业的能力。翟中东教授团队研发的矫正项目已与近30个监狱签订了项目推进协议。
成效显著
在校生综合素质实现跃升。近三年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00余项,其中国家级63项、省级89项,获“挑战杯”等省级以上奖项50项。学校男篮连续五年蝉联河北省冠军,荣获第24届CUBAL全国总决赛亚军,学生体质测试达标率2024年达92.55%。在全国司法行政系统监狱戒毒人民警察实战大练兵展演中,学生出色完成服务保障任务和枪械、格斗、应急处突等警务技能展示,获得高度评价。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强劲,遍布全国近700所监狱、300多个戒毒所和各级人民法院、社区矫正机构,成为中坚力量。近三年平均数据显示,毕业生警察类专业入警率超90%,总体就业率稳定在95%以上。用人单位总体满意度达88.5%,87.4%反馈“上岗适应周期比行业平均缩短30%”,对政治素养、职业能力满意度高达92.6%。
学生满意度持续居于高位。在校生专业满意度达86.25%,其中国家级一流专业满意度超90%。“教学研练战一体化”模式广受认可,95.2%学生点赞“监所突发事件处置实训”等特色课程,对实习岗位契合度的满意率达89.6%。学校构建了以“三色五能”为主线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形成“标准—执行—监控—改进”闭环,将实习基地全面纳入质量监控网络,确保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无缝衔接。2025届毕业论文实践类选题占比达91.42%,充分体现应用型培养特色。
杰出校友成为行业标杆。学校2004届毕业生胡鹏现任上海提篮桥监狱主管民警,先后获嘉奖7次、三等功3次,2018年获评上海司法行政先进个人,2023年获司法部全国先进个人,2025年当选全国先进工作者。近年来,学校涌现出一大批省级以上政法英模,包括“人民满意的公务员”乔石,“全国司法所模范个人”陆玉莲,“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钟兴辉等,形成鲜活的“校友品牌群像”,彰显了学校人才培养的扎实成效和广泛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