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乐昨天见了婶婆递的积木,竟然伸手接了,韩法官,您不知道我有多高兴。”李某激动地说。电话这头,深圳市宝安区人民法院家事少年审判庭的法官韩超宇,嘴角正随对方的讲述微微扬起。
就在今年年初,这位单亲母亲无助地坐在原告席上,而她的儿子乐乐,因为先天性运动染色体缺失正面临着康复治疗中断的危机。
2023年,李某与王某的婚姻走到尽头。根据离婚协议约定,婚生子乐乐由李某抚养,王某需按月支付2000元抚养费。然而,命运多舛——乐乐被确诊为二级肢体残疾并伴有严重自闭症,需每周接受5天康复治疗,否则病情可能恶化,甚至诱发癫痫。
为筹措康复费用,李某将乐乐托付给老家的婶婆照料,独自赴深务工。然而每月3500元的收入,仅能勉强支付亲属照料孩子的费用,乐乐的康复治疗全靠抚养费艰难维系。与此同时,王某支付的抚养费突然降至每月1000元。迫于无奈,李某只能诉诸法律。
庭审中,李某陈述,为保障孩子获得不间断的治疗,她有时不得不借助借贷平台填补资金缺口。而王某提交的病历、医疗记录及欠贷记录显示,王某务工时摔伤,目前仍需卧床养病,同时因其在贷款平台资不抵债,现在也是负债累累。王某表示目前仅靠零散的兼职维持生计,但承诺会尽力支付每月1000元抚养费。
韩超宇意识到,从法律程序而言,一纸判决即可强制王某履行抚养费支付义务,但更深层次的困境在于:即便胜诉,乐乐每月高额的医疗费用和康复治疗费用缺口依然存在,李某的债务负担仍在持续加重。此时,韩超宇想到了法院与社工机构构建的“司法转介+专业评估+精准帮扶”合作机制。首次庭审结束后,韩超宇委托深圳市尚德社会工作服务社对双方当事人进行全面评估。
社工通过走访发现,双方当事人所言属实。李某每月收入绝大部分用于支付亲属照料孩子的费用。虽然每月有270元的残疾补贴,但对于动辄数千元的治疗费和康复费用来说,仍然杯水车薪。而王某也确实因摔伤导致劳动能力下降,生活过得十分拮据。同时,双方名下各有债务。
“建议启动‘法润少年’关爱基金求助程序。”在案情研讨会上,韩超宇的提议获得一致支持。这项由宝安法院联合深圳市青少年基金会设立的专项基金,专门用于帮扶涉诉困境未成年人。
材料递交、审核、批复……两周后,一万元的医疗补助金拨付至李某账户。“这笔救助款足够维持孩子大半年的基础治疗……”这一次,李某泛红的眼眶中终于浮现出一丝希望的光芒。
帮扶的脚步并未就此止步,宝安法院将依托司法社工联动机制,持续跟踪李某和乐乐的生活状态,通过康复资源对接、提供心理支持、家庭能力建设等方式,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筑牢保障防线。
“司法的价值不仅在于明断是非,也在于点亮希望。”挂断回访电话,韩超宇在工作手记中写下了这段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