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汕尾陆丰市甲西镇博社村,一条百米长的禁毒宣传长廊格外引人注目。上面生动翔实地讲述了“雷霆扫毒”行动、毒品的危害,并展示了整治的成果和变化。从昔日的“广东制毒第一村”到400多户村民悬挂无毒牌匾,博社村摘除“毒帽”,焕发出全新面貌,这也是汕尾市创建禁毒示范城市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汕尾法院聚焦“1018”专项行动和“清源2024”等禁毒专项行动,以“打”开路、以“治”促改、以“防”固本,全方位构建禁毒“防火墙”。2024年,汕尾法院毒品收案数从2016年的778件下降至235件,以高质量司法审判助力创建全国禁毒示范城市。
汕尾市城区人民法院举办开放日活动邀请学生参观毒品仿真模型。
以“打”开路,重拳威慑涉毒犯罪
2022年,汕尾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蔡某洛走私、贩卖、制造毒品案,案件涉及冰毒2吨,数量大,证据多,时间跨度长,法官抽丝剥茧把握证据之间的逻辑印证之处,确保形成完整证据链,最终蔡某洛被判决死刑。对走私、制造毒品、大宗毒品犯罪等源头性犯罪和职业犯罪、累犯、毒品再犯等主观恶性深、人身危害性大的毒品犯罪分子,汕尾法院始终坚持依法从严惩处,该判决死刑的坚决依法适用死刑,有力震慑了毒品犯罪分子。
2023年,汕尾中院审结蔡某得等4人贩卖毒品案,系汕尾地区涉依托咪酯第一案,该案发生在依托咪酯列管前,如何定罪量刑在法律适用上存在争议,经过多次合议,并与检察机关沟通、论证,最终以贩卖毒品罪判处蔡某得等人一年至九个月不等的刑期,控辩双方未上诉、抗诉,取得“三个效果”的有机统一。
面对从传统到新型毒品的犯罪新挑战,汕尾法院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毒品犯罪案件数在刑事一审案件数中的占比由2016年最高值48.16%降至2023年最低值4.82%,2024年,全市法院审结毒品犯罪案件225件,判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67人,重刑率28.39%,始终保持高压态势严打毒品犯罪。这些成绩的背后,是行之有效的硬核举措。汕尾法院通过建立案件会商、专项督查、警务保障、应急处置等七项工作机制,以庭前会议、非法证据排除、法庭调查“三项规程”为抓手制定实施细则,织密审理“制度网”,严把案件“质量关”。
重刑严惩的同时,汕尾法院利剑直指毒品犯罪的“经济命脉”,深挖彻查、强力推进涉毒案件“打财断血”工作。对案件中已查明的犯罪非法所得、犯罪工具及毒资“一网打尽”,充分适用罚金、没收财产刑并加大执行力度,从经济上剥夺毒品犯罪分子再次犯罪的经济能力。2024年,汕尾法院追缴毒品犯罪违法所得542余万元,扣押现金153余万元、车16辆等财物一批,主动将生效毒品案件移送财产刑执行,强制执行毒枭李某鹏、郑某等人及其他毒品罪犯的名下财产,有效摧毁毒品犯罪根基。
汕尾中院进学校组织开展宣誓活动。
以“治”促改,筑牢禁毒综合防线
禁毒是一项系统工程。铲除毒品生存土壤,既要从重打击,也要综合治理。
“近年来,尽管汕尾毒品犯罪形势逐渐好转,但毒品犯罪案件呈现出毒品犯罪团伙‘孤狼’化、毒品运输渠道多元化、毒品种类多样化等新特点,这也说明我们面临的禁毒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办案法官说道。
如何延伸司法职能,将类案审判经验转化为社会治理良方?司法建议成为了法院的“金钥匙”。
汕尾中院通过对2020年至2022年容留吸毒犯罪的裁判文书进行调研,发现部分吸毒人员在强制隔离戒毒期间,以接受容留他人吸毒罪的短期刑罚来逃避执行限制其人身自由时间更长的强制隔离戒毒。这暴露出本地区在刑事羁押(监管)转继续执行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中存在衔接不畅的问题。为此,汕尾中院向相关部门发出司法建议,并梳理出5名未继续执行强制隔离戒毒措施的罪犯,建议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补漏纠偏。相关部门收到司法建议后,及时成立工作小组并印发严格贯彻落实刑事羁押转继续执行强制隔离戒毒工作衔接机制的通知,全程实行“出所必接”的无缝对接工作机制,实现对戒毒出所人员的“闭环式”管理,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汕尾中院建立司法建议“调研—建议—反馈—落实”闭环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综合治理类司法建议的效能,以调研发现问题,以司法建议反馈问题,并由专人负责跟进落实,杜绝“一发了之”。同时,定期牵头召开公、检等部门联席会议,通报涉毒品案件审理情况和司法建议落实进度,共同商讨禁毒治理难题的解决方案,让综合治理从“公文往来”升级为“毒情共研、毒源共堵、毒患共清”的实战同盟,真正实现“办理一案、清淤一片”的禁毒治理汕尾模式。
2022年以来,汕尾法院先后向有关部门发出11份禁毒治理司法建议,司法建议采纳率、反馈率达到100%,推进解决了涉依托咪酯毒品犯罪、毒品案件涉案财物处置机制等23个具体问题。
海丰县人民法院在法治教育宣传基地组织开展模拟法庭活动。
以“防”固本,树牢全民禁毒意识
汕尾法院始终坚持把毒品预防教育置于禁毒工作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引导群众牢固树立“健康人生、绿色无毒”禁毒理念,当好禁毒宣传员和践行者。
“现在开庭!”一场别开生面的模拟法庭在海丰县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举行。法庭模拟的是一场特殊的“毒品案”,以“不公开开庭审理”形式审理。该案未成年人被告人先后三次贩卖含依托咪酯成分的电子烟给他人吸食并获利。学生们分别扮演法官、书记员、公诉人、被告人等角色,法官严格按照庭审程序,让参与模拟法庭的学生们沉浸式体验庭审的全过程。
“相较于传统的法律知识讲座,模拟法庭活动是院校携手开展法治教育的一次创新实践。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方式,让学生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法律的威严和公正,也让他们了解到新型毒品就潜藏在他们身边。”带队老师说道。据了解,汕尾中院已经连续5年到学校开展禁毒宣传讲座、模拟法庭等活动,覆盖学生人数超过8万人。
为实现禁毒宣传效果最大化,汕尾法院深化拓展学校、家庭、社会、网络等禁毒宣教“四个课堂”,以三方面举措做实禁毒宣传工作。选优配强,打造素质过硬普法宣传队伍。汕尾中院构建全新禁毒普法宣传团队,由院主要领导挂帅,5名院庭领导作为法治副校长,并组织二十多名青年干警组成普法讲师团,形成“1﹢5﹢N”组织架构,构建全员普法宣传格局;靶向发力,突出时间节点提供“精准化”普法服务。结合“6·26”国际禁毒日等时间节点,通过发布毒品犯罪典型案例、开展普法专题讲座等形式,为不同人群提供“定制式”法治宣传服务,实现“一案警示一片、一课教育一代”;推陈出新,丰富普法形式增强普法成效。汕尾法院打破传统宣教方式壁垒,积极推出禁毒微动漫、禁毒歌曲等新媒体产品,打造“报、网、微、端、屏”五位一体禁毒宣传矩阵,提高禁毒宣教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
如今的汕尾,河湖边绿柳低垂,村舍旁欢声笑语,昔日毒品造成的阴霾已从这座海滨城市散去,聚焦“西承东联桥头堡、东海岸重要支点”全新发展定位,汕尾正焕发出全新的发展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