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在我们手里的不只是案卷,更是孩子的人生!”11月10日上午,“时代楷模”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代表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重庆市大渡口区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梅玫笃定有力的话语引起了现场广泛共鸣。
渝检护“未”团队,发端于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之际,大渡口区检察院组建的“莎姐”青少年维权岗。21年来,重庆市三级检察院青少年维权岗扩展到45个、团队成员发展到500余人,其中,梅玫、龚珊、唐焕然、吴波、李非白、孙文静、王莉7名干警是优秀代表,在“为党护苗”共同信念感召下,始终倾力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今年9月,中央宣传部授予重庆检察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团队代表(以下简称渝检护“未”团队代表)“时代楷模”称号。
在重庆8.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600多万名未成年人。在社会快速流动、观念多元碰撞的背景下,孩子们成长过程中可能会面临潜藏的风险、意外的伤害、迷途的诱惑,如何才能更好地为孩子们的成长筑起一道“防护墙”?
开通热线、设立信箱、打造谈心室;编印故事书,把真实案例改成情景剧……渝检护“未”团队用法治力量筑牢保护未成年人的“铜墙铁壁”。
有人曾问梅玫:21年是怎么走过来的?
梅玫回答:我们不怕案件复杂,不怕工作繁重,只怕孩子们眼中本应闪亮的光熄灭。
那些令人揪心的画面经常出现在梅玫脑海中:15岁涉罪少年在看守所望着铁窗流泪;12岁留守儿童因缺乏关爱滞留网吧;还有孩子因校园欺凌,不敢走进校门……
“为了消除他们心中的阴影,抚平他们的伤痛,我们必须义无反顾,挺身而出。虽非无所不能,但我们愿为孩子竭尽所能。”梅玫斩钉截铁地说。
这些年,为了更好地帮助孩子,重庆市检察院第二分院未成年人检察部检察官吴波不断摸索,总结出适合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的“望闻问切法”——
“望”就是第一眼要看得仔细。孩子衣服穿的暖不暖,眼神是否有躲闪,身上是否有伤痕,从这些细节往往能发现问题;
“闻”就是用心倾听。受伤孩子的沉默不语和拘谨,可能是缺乏对我们的信任,也可能是有说不出的委屈,需要仔细分辨他们的声音、语气;
“问”就是有技巧地询问。问得自然,问得贴心,才能拼凑出孩子最完整的“健康地图”;
“切”就是找准问题的“脉”,结合看到的、听到的、问到的,找准孩子的“病根”,是缺关爱还是缺教育,还是缺安全感。
靠着这套办法,吴波总能摸清受伤孩子的真实状况和他们最急迫的需求,然后对症下药、精准解决问题。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渝检护“未”团队最朴素的情感和原始内驱力。
这些年,在重庆市检察院第三分院未成年人检察部副主任李非白心里始终惦念着一位被黑暗笼罩的女孩。在办案中,李非白和其他团队成员协同相关部门把司法救助、心理疏导、转学安置、家庭教育指导等帮助支持,像拼图一样嵌入女孩的生活后,女孩脸上的阴霾开始一点点消散。有一天,她兴冲冲地跑来检察院拉着李非白的手说:“姐姐,我跟你说个事别笑我哈,我复学了想考清华。”
“那一刻阳光洒在女孩的脸上,她整个人是那样的明媚。”李非白说。
重庆市检察院第五分院未成年人检察部检察官唐焕然曾经是一名驻守边疆的军人,在西北边陲用热血保家卫国;8年前,他换上检察制服,站上了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新哨位。身份变了,但那份“守护”的初心从未改变。
2021年,唐焕然在办理一起网络传播淫秽物品案时,发现不良信息如隐形的病毒,正侵蚀着孩子们的内心。
网络从不是法外之地,该如何应对屏幕后的风险?唐焕然和团队成员想到了一个新思路:能否以公益诉讼让罪犯承担民事责任,赔偿孩子们心理康复费?但查遍资料,当时并无先例。侵权事实如何认定?心理赔偿怎样计算?如果诉讼请求被驳回,又该怎么办?
他们进学校、访家庭,收集孩子心理受伤的证据;查阅国内外文献,召开专家论证会,推敲心理康复费的合理性;联合社工机构,精心设计“心灵修复计划”,一笔一笔核算心理康复所需费用……终于,法槌落下,诉讼请求均得到支持,被告公开道歉并支付心理健康重建费。
案子办结了,他们向网络平台发出检察关注函,推动“实名准入、域名巡检、一键举报”等功能升级完善。
10年前的韩丹,是台下听法治课的中学生;10年后,她光荣地成为重庆市璧山区人民法院一名法官助理。
现在的韩丹,面对一摞摞卷宗,一个个司法服务对象,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她也体会到了梅玫常说的那句话:我们办的不只是案子,是别人的人生。
光会吸引光,爱能传递爱。这些年,渝检护“未”团队帮助过的孩子,有的考上大学追逐梦想,有的成家立业撑起小家,还有的在山火来袭时逆行而上,成为守护他人的“救火英雄”。
重庆市委当代党员杂志社记者王雪记录过很多故事,但渝检护“未”团队让她反复感动、持续书写。
采访中,孙文静检察官的故事一次次让王雪泪目。2022年底,她的师父吴健在临终前,将一份名单交到她手中——“这142个帮教的孩子,替我看好咯。”这句嘱托,成了孙文静前行的力量。为此,她推动开展“红岩魂·山城少年”周末帮教活动,还带上自己年幼的孩子一同参与。有人劝她:“这些孩子危险。”爱人也曾表示担忧,可她说:“如果我们都戴上有色眼镜,那些孩子怎么抬头?”这些年,孙文静办理了600多起案件,每一起案件背后,是她无数次深夜沟通和一次次耐心引导。她始终坚信,只要用心浇灌,扭曲的枝丫也能挺直腰杆,迷途的孩子终将向阳而生。
21年风雨兼程,从“莎姐”品牌诞生,到渝检护“未”团队持续发展壮大,他们始终坚持“德法相伴、倾情守护”,用法守护未成年人成长之路,用爱诠释社会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