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因土地界限不清引发的邻里纠纷,在茂名市电白区林头镇那关村僵持了十年之久。其间,当事人多次信访,镇村多次调解,但矛盾始终未能化解。近日,这起纠纷在电白法院、林头镇党委牵头,“综治+法院+‘人大+村民说事’”平台的联动下,通过无人机测绘找到了突破口,争议双方最终自愿达成调解协议,握手言和。
纠纷源于那关村十字杠岭的一片山地。村民廖某与林某比邻而居,因土地界不清,自2013年起便摩擦不断。2016年,因土地征收问题,矛盾彻底激化。“双方都觉得自己吃了亏,对方多占了地,情绪对立严重,以往的调解都无功而返。”林头镇综治中心负责人介绍。
事情因一次联动调解出现转机。今年,电白法院驻那关村第一书记陈江铃将其作为基层治理攻坚重点,深入了解情况并着手解决该遗留问题。经其上报协调,当地由镇综治中心统筹,法院、司法所、驻镇人大代表及村党总支组成专项工作组,寻找解决方案。
核心问题在于土地测绘。因所涉土地山岭陡峭,人工测量不仅难度大,精准度也不被当事人认可。此次,工作组研究后决定引入无人机进行航拍测绘。结果出人意料:数据显示,争议地块的实际面积远小于双方分地时的原始登记面积。
“真相大白了!”工作组随即借“村民说事”活动组织双方现场确认。看着无人机统计的数据,廖某和林某恍然大悟——原来多年的争执,竟源于早年登记的一笔“糊涂账”,双方都误会了对方。
在数据面前,双方心结被成功打开。工作组趁热打铁,驻镇人大代表从睦邻友好出发进行说理,法院干警则从法律层面厘清利害。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双方心平气和地坐回谈判桌,就土地界限划分达成一致意见。
“之前总觉得气不顺,现在数据摆在这里,心里亮堂了,也服气了。” 当事人林某表示。廖某也感慨道:“都是为了争口气,现在误会解开了,还是好邻居。”最终,双方在现场共同打下新界桩,并自愿签署了调解协议。
这场持续十年的邻里积怨,借力“村级说事摸排、镇级统筹研判、区级支撑保障”的三级联动机制,综合运用无人机测绘等科技手段与多元调解力量,终于成功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成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