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空如洗,绿野芳洲。
浙江省杭州市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深秋的晨曦穿过时光缝隙,洒在这片圣地。2019年,古城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国际性认可。20年前,浙江文化大省建设“八项工程”在之江大地生根发芽。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是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2023年10月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并系统阐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
“司法审判面向社会、群众,本身就是文化工作。每一份裁判文书都是向社会普法、宣传引领的载体。做好司法审判就是做实文化宣传……”2023年12月,最高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军在院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集体学习研讨时强调,融会贯通做实习近平文化思想,以审判工作现代化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思想的伟力,总在时间刻度上彰显其深远。两年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下,人民法院将文化建设融入审判执行、队伍建设、法院管理等各方面全过程,新时代人民法院文化建设成果斐然。
坚持以文化自信提升司法审判公信力——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将文化智慧融入定分止争
陆某和陈某短暂的婚姻结束了。
2023年,陆某和陈某步入婚姻的殿堂。结婚一年后,二人诉请离婚,但在彩礼返还问题上针锋相对。
“彩礼二字,‘礼’为表,‘义’为核。不能就案办案,需以法治智慧审视传统文化习俗,并赋予其平等友爱的现代文明内涵。”从“解心结”入手,江苏省启东市人民法院将调解作为破题的关键。
在启东法院文化品牌“幸福家庭讲习班”解纷机制指引下,法官指导妇联工作人员开展调解。在一次次“面对面”“背靠背”调解过程中,双方达成一致意见,陈某折价退还陆某部分彩礼。
从矛盾的漩涡中挣脱,他们走向了全新的生活。
“指导和支持人民调解工作是人民法院的法定职能。”2023年10月,张军院长在全国调解工作会议上对人民法院做深做实调解工作把脉定向。
五千年华夏文明,调解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我们的祖先曾创造了无与伦比的文化,而‘和合’文化正是这其中的精髓之一。”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之江新语》中语重心长地说。
两年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引下,人民法院悟内涵、明方向、重落实,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司法审判智慧,以“和合”“息讼”“德化”文化作为定分止争的价值追求,将调解贯穿于审判执行全过程各环节,体现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重要价值追求。
翻开民法典,第一条开门见山——
“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民法典,既是我国立法史上的创举,也是我国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生动写照。
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典型案例、司法解释、裁判文书等载体,将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向社会进行传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两年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指引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新时代审判工作中融汇激荡,为现代司法实践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和强大精神动力。
坚持以法院文化建设助推法治社会建设——向内用力,以政治文化提升司法队伍凝聚力;向外探求,让法治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
时间,总会因某种仪式而定格。
“我宣誓:忠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维护宪法权威,履行法定职责……”2024年12月4日,国家宪法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宪法宣誓仪式。
这是人民法院加强队伍建设的政治凝聚力和引领力,确保意识形态阵地安全稳定的一个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治文化是政治生活的灵魂,对政治生态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近年来,最高人民法院带领各级法院围绕“公正与效率”,坚持全面从严管党治院,紧扣抓党建、带队建、促审判这项重大政治任务,自觉扛起政治责任,努力把文化建设工作往心里做、往实里做、往深里做。
最高人民法院在全国法院选拔优秀文艺骨干成立“中国法官文学艺术联合会”,组建、凝聚法院文化建设专门力量。在全国法院评选“全国法院文化建设特色项目”,成果涵盖强化理论武装、传承优良传统、弘扬英模精神、融入审判执行、繁荣文化成果、扩大文化辐射等各方面。
各级法院积极响应,推进学习型法院建设,集中举办法官讲堂、法官论坛等特色活动,开展示范庭审、精品案例、裁判文书、学术论文等成果评选,促进提升干警职业素养和司法能力。
新时代画卷,期待新的实践。人民法院创新形式、多措并举,推动新时代法院文化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精细化。
抓关键——通过组织全国大法官研讨班、人民法院大讲堂、培训交流等,发挥领导干部的“关键少数”作用,通过加强审判业务学习,提升司法能力,严格公正履职用权。
抓时机——以工会、党建为依托,结合国家宪法日、女法官国际日、“青年文明号”评选等重大节日和主题活动,组织庄重严肃的典礼仪式和具有教育意义的法院文化活动。
抓日常——认真开展新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学习培训,组织干警加强法律条文和司法案例研究;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创建活动,引导干警树立廉洁价值理念,坚守廉洁司法底线。
法院文化建设既要向内用力,也要向外探求。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人民法院增强“走出去”“沉下去”的意识,坚持以开放的理念发展法院文化。
线上宣传绵绵用力。电视剧《执行法官》《江河之上》、话剧《鼓楼那些事儿》、歌曲《宁海路75号》《溜索法官》等一批叫得响、立得住、传得开的法治文艺作品相继问世。构建“报、网、微、端、屏”全媒体传播矩阵,依托大众传媒和公共文化服务平台传播法律文化,增强法院文化面向社会的传播力、影响力、号召力,服务国家法治建设。
线下工作久久为功。组织“法治副校长”入校园,引导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各地法治史展览馆、新时代“枫桥经验”陈列馆相继落地,最高人民法院先后批复,将梅汝璈故居、沈家本故居、“法映刺桐”宋元法律文化展馆、沈钧儒纪念馆、中国法院中华民族共同体法治文化陈列馆等作为全国法院法治文化教育基地,为法治建设搭建文化载体;法官沙龙、道德讲堂、公众开放日等文体活动竞相出彩,通过“小活动”激发“大活力”;坚持巡回审判工作机制,续写“甘棠决讼”的新时代诗篇。
近期,全国法院系统开展“全国法院文化建设深度融入审判工作特色项目征集推介活动”,正是要通过评选,引导地方法院深刻挖掘当地独特历史文化资源和工作传统,提炼出其中蕴含的符合人民法院工作实际的理念、精神、范式,转化为工作的思路、方式、方法,进一步宣传推广一批特色鲜明、操作性强、富有创新、成效显著的法院文化建设鲜活经验。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两年来,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在最高人民法院党组的坚强领导下,各级人民法院坚持以法院文化建设助推法治社会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闪耀在新时代司法审判的坐标系中。
坚持以严明司法护卫优秀文化——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最大程度发挥文化建设成风化人效能
1995年,福建省大田县吴山乡阳春村和东埔村集体所有财产章公祖师像离奇被盗。2015年3月,荷兰王国居民奥斯卡·凡·奥沃雷姆在匈牙利将其展出,苦苦找寻20年的章公祖师像终于“现身”。2015年12月,两村村委会决定采用司法手段进行追索。
2015年至2022年,福建省三明市中级人民法院和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先后作出一审和二审判决并生效,判决奥斯卡向两个村委会返还章公祖师像,七年的悬念终于尘埃落定。
“章公祖师”肉身坐佛追索案是人民法院护卫优秀文化、维护人民司法权益的一个缩影。
文化保护关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司法裁判肩负着护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情感的重任。如何以严明司法推进文化繁荣发展、为文化强国建设保驾护航?
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面对传承与保护优秀文化、以文化自觉培育文化自信这份时代答卷,人民法院欣然作答——
为构建中国特色文物司法保护体系,经最高人民法院与国家文物局共同努力,挂牌成立中华司法研究会文物司法研究分会,为促进司法研究与文物保护深度融合提供新平台新动力;
全面准确贯彻文物保护法关于文物工作“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着力促进文物保护与公益保护相结合、文物保护与私益保护相协调;
完善多元化事实查明机制,持续推进“全国法院技术调查人才库”建设,有效缓解技术类案件事实查明难题;
……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党的十九大提出这一重要论断,体现出人民群众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共同追求。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着力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共同繁荣,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基础。
在坚持“为人民服务”这件事上,张军院长提出,“文化保护关系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司法裁判肩负着护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情感的重任。”
“黑龙江法院着重突破文旅发展新业态下知识产权保护热点难点堵点问题,通过审理多起涉文旅产业知识产权案件,为品牌企业提供法治化营商环境。”
“河北法院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注重对版权、专利、商标的保护,助力了非遗产业规范经营、健康发展。”
“近年来,人民法院在科技创新成果保护方面展现了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为科研人员、创新企业撑起了‘保护伞’。”
……
今年两会期间,陆晓琳、高英坡、魏青松等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对人民法院文化保护工作频频点赞。在人民法院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司法护航文化保护的路径越来越清晰,历史文化的传承脉络越来越鲜明。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在历史的浩瀚星河中,文化如同璀璨北斗,永恒地照耀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坐标,构成了华夏文明的精神谱系。
文化长卷在中华大地徐徐展开,司法为民的故事仍在书写。人民法院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引,深植传统文化沃土,奏响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时代强音,以文化之力塑司法之魂,以审判工作现代化丰富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内涵。这样的担当铭刻定力、远见和卓识;这样的使命贯通历史、现在和未来。人民法院文化建设,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