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法律规定不清楚怎么办?这个案子法院为什么这么判?在诉讼过程中遇到问题怎么办?法律条文与百姓理解之间往往存在“最后一公里”的距离。2023年以来,韶关市两级法院通过建立司法释明中心,将释明工作贯穿于诉前、诉中、诉后各环节,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解释法律,帮助当事人理解法律、信任司法,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浈江区人民法院法官和当地乡贤、业委会工作人员对当事人进行释法说理。
释法明理化纷争,依法维权最可靠
“是他先造谣我的!”
“我怎么就是不当言论了?”
新丰县人民法院司法释明中心门口,两位当事人正在激烈地争吵。
这是一起因微信群内不当言论引发的名誉权纠纷案件,案件并不复杂,但双方因相互辱骂急红了眼。当事人潘某与侯某系同事关系,双方因工作问题产生矛盾。侯某在微信群中发布信息,称潘某与公司某领导存在不正当男女关系,并使用了贬损性语言。潘某发现后,随即在另一微信群中对侯某进行回骂,指责其“造谣生事”“品行不端”。此后,潘某以侯某侵犯其名誉权为由诉至法院,侯某亦提起反诉,称潘某的辱骂言论同样损害其名誉。
考虑到双方当事人日后还会有工作上的往来,且二人在纠纷中均有过错,承办法官邓德发决定组织双方到法院开展调解。但在联系双方时,潘某和侯某均表示不认为自己有过错。因此,将法理说明白、把道理说通是本次调解的关键。
眼看二人的争吵愈发激烈,邓德发严肃地说道:“法院不是你们吵架的地方,既然你们都起诉到法院,想让法院给你们调和矛盾,那就静下心来好好谈谈。”
邓德发先是向侯某指出,其关于潘某与他人存在不正当关系的言论缺乏事实依据,虽然侯某称该言论只是在同事群里传播,但微信群的人数较多,客观上仍会导致潘某的社会评价降低,已构成名誉权侵权,需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同时,邓德发对潘某进行劝导,强调维权应采取合法途径,其回骂行为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反而可能扩大自身法律责任。
经过邓德发的耐心释明,双方当事人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违反了法律规定,最终自愿达成调解协议:侯某在案件所涉微信群中发布书面致歉声明,澄清此前言论不实并向潘某道歉,并诚恳表示今后将理性处理矛盾。
据介绍,新丰法院通过强化诉前引导积极为当事人提供立案辅助,充分揭示诉讼风险,帮助当事人选择最优方式化解矛盾纠纷。今年以来,新丰法院对736宗案件开展诉前司法释明,其中286宗案件以调解、撤诉结案。

始兴县人民法院法官通过司法释明成功调解一起纠纷后,为当事人进行司法确认。
诉中释明解心结,破裂亲情得缓和
“像李老伯家这样的情况,双方的隔阂和冲突太大,很难心平气和地面对面沟通,释法说理工作不容易。”回忆起这起赡养费纠纷案,曲江区人民法院法官周伟萍感叹道。
李老伯与前妻离婚后,两个孩子便一直由前妻抚养教育,双方再无联系。直到收到法院的传票,李老伯的子女才知道,许久未联系的父亲竟把自己告上了法庭。
“多年来,李老伯既没有与子女联系过,也没有尽到抚养责任。李老伯的子女认为,既然父亲没有尽到抚养责任,他们自然也不需要履行赡养义务,甚至不愿意到法院与李老伯面对面调解。”周伟萍说。
对此,李老伯表示,自己也有苦衷。这些年来他一直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如今年过七旬,缺乏劳动能力,生活十分困难。起初,因知道自己这些年确实没有尽到抚养责任,即便失去了经济来源,李老伯也并没有想要打扰子女的生活,而是尝试申请社会救助。然而,因为有子女,李老伯并不符合社会救助的条件。无奈之下,李老伯希望子女能每月给他600元的赡养费以维持生活。
但是,因为常年不联系,导致一对子女对父亲都抱有很深的成见与抵触。庭前几次沟通均未果后,周伟萍决定在庭审过程中再开展调解工作。周伟萍先是从法理出发,用通俗易懂的话语为李老伯的子女讲解预期的判决结果:“赡养义务是法定义务,不会因父母的原因而消除,这意味着赡养老人是不能附加任何条件的,子女没有不尽义务的理由。”见李老伯的子女态度有所缓和,周伟萍又趁热打铁从情理出发,转述了李老伯的愧疚之意。
一番沉思之后,李老伯的子女表示愿意给付赡养费。李老伯激动地落下泪:“这些年是我对不起你们……”趁此机会,周伟萍劝导李老伯今后要多与子女沟通联系,修补生疏的亲情。周伟萍还告诉李老伯,他的子女目前收入也不高,还要负担起各自的小家庭,希望李老伯也多体谅子女。对此,李老伯主动提出,可以减少赡养费。双方最终达成了子女每人每月给李老伯支付300元赡养费的调解协议。
“这个案件的难点在于当事人之间的‘心结’,只有解了‘心结’,才能引导当事人冷静思考并接受背后的法理依据,真正化解‘法结’与‘心结’。”周伟萍说。
据介绍,曲江区法院通过强化诉中辅导,提供专业法律建议、情绪疏导等服务,推动当事人参与调解、达成和解。今年以来,曲江区法院对2565宗案件开展诉中司法释明,549宗案件经释明后以撤回起诉结案。

南雄市人民法院法官为当事人进行判后答疑。
首案示范显成效,判后答疑促履行
因服务的某厂小区业主拖欠物业管理费、公共维护费等费用,某物业公司将30多名业主分别诉至浈江区人民法院。浈江区法院在受理该系列案件后发现,某物业公司与某厂小区业主早在2021年就已经存在物业服务合同纠纷,双方矛盾由来已久。某厂小区业主认为,某物业公司在绿化维护、卫生管理等方面提供的服务不合格,且双方对该小区的“三供一业”分离移交项目这一历史遗留问题存在分歧。因此,在前期开展调解工作时,小区业主的抵抗情绪强烈,调解效果并不理想。
“经过研判,我们决定通过‘首案示范判决﹢判后释法说理’的方式,推动类案调解工作。”浈江区法院法官马蓉蓉说。浈江区法院从该系列案件中选取了一起案件作为首案进行审理。在庭审中,马蓉蓉根据双方的物业服务合同为双方阐明二者的法律关系,普及了相关法律知识,并明确告知业主,“一码归一码”,如今物业公司已经履行了主要义务,相应的,小区业主需要支付物业服务费等费用,不能因其他法律关系免除支付物业费的履约责任。最终,法院判决被告业主向物业公司支付物业费,被告业主对判决结果表示认可,并主动缴纳了物业费。
之后,马蓉蓉带上这份首案判决书,联合当地乡贤、业委会工作人员,前往案涉小区开展释法说理工作。马蓉蓉先是以首案判决为例,为业主释明某物业公司与小区业主在法律上的权利义务。对于小区业主对物业服务不满意这一问题,马蓉蓉建议小区业主可以通过变更合同内容或更换物业公司等方式解决。对于“三供一业”分离移交项目的问题,马蓉蓉耐心地为小区业主解释,因为该项目与物业服务合同分属不同的法律关系,本案不作处理。对于小区业主仍然不满或不理解的首案判决内容,马蓉蓉也耐心作了进一步释明。最终,其余小区业主陆续支付了拖欠的物业费,某物业公司撤回起诉,该系列案件顺利化解,同时避免了后续的衍生案件。
据介绍,浈江区法院司法释明中心通过“首案示范判决﹢判后释法说理”模式成功化解一批案件,促成当事人服判息诉并自觉履行裁判义务。
司法释明不仅是法律程序的延伸,更是司法为民的重要体现。每一次释明背后,都是法官对群众需求的回应。韶关法院借助司法释明,化解当事人抵触情绪、消除当事人疑虑,今年以来,韶关全市法院共有4618宗案件经释明后成功化解,切实提升了人民群众的司法获得感与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