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280平方公里丹霞秘境遇见5000年人文积淀,不仅产生了北纬27度的奇迹,加冕了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无上荣光,更镌刻了‘检察蓝’守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时代印记……”
“偏见的藩篱曾阻断残障人士前行的道路,但法治的星火正悄然点亮每一处被遗忘的角落……”
日前,由最高人民检察院新闻办公室、检察日报社主办,最高检新闻办文化工作处、方圆杂志社承办的第五届全国检察机关文化品牌征集展示活动定评会在京召开。最高检党组副书记、常务副检察长童建明出席定评会并讲话。最高检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滕继国主持定评会。
经过无记名投票,福建省南平市检察院报送的《检印武夷》等10个检察文化品牌被评为第五届全国检察机关十佳文化品牌,贵州省第一地区检察院报送的《黔行无碍》等11个检察文化品牌被评为第五届全国检察机关优秀文化品牌(名单附后)。与会评委一致认为,这些检察文化品牌“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集中展现了新时代检察机关一体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融合推进政治建设、业务建设、文化建设的新成效,彰显了检察机关服务大局、司法为民、弘扬法治、促进文化的责任担当。
立得住
一体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
2025年4月,第五届全国检察机关文化品牌征集展示活动启动。经各省级检察院遴选申报,共征集到92个检察文化品牌参选。初选阶段,组委会办公室围绕政治性、专业性、创新性、实效性等维度,对92个品牌进行全面评估,确定40个品牌进入复选。复选阶段,由最高检各内设机构及直属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评委,投票选出21个品牌进入定评环节(因最后一名票数并列,入围数量由原定的20个调整为21个)。
据最高检新闻办负责人介绍,本届入围品牌在地域分布上更趋广泛均衡,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检察机关实现较大突破。品牌涉及反洗钱、生态保护、普法宣传、职务犯罪检察和预防犯罪、营商环境保护、军人军属权益保护、检察听证、办案团队建设、未成年人保护、控告申诉检察、数字检察等多个业务条线,呈现出多点开花、各具特色的生动局面,反映出检察文化建设在新时代实现了新的均衡协调发展。
从祖国西部的《云石智检》到东北地区的《枫帆》,从普及法律知识的《萤火之家》到传承红色文化的《宝卫戎光》,一个个检察文化品牌的故事令人动容。全国人大代表,中央歌剧院院长、艺术总监刘云志在定评会上感慨:“评选本身很有意义,但作出抉择相当不易。”他表示,检察文化品牌建设是检察机关一体学思践悟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推动法治中国建设、服务文化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通过生动的表达形式让法律条文有了温度。
“心潮澎湃,感慨良多!”全国人大代表、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专职委员李玉萍指出,21个品牌将时代特色、法治精神、检察特质和地域文化有机融合,全面勾勒出新时代检察机关文化建设的生动图谱,内容涵盖生态保护、未成年人保护、特殊群体权益保障等多领域,充分彰显了检察机关的履职特色与成效。
“这些品牌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文化思想,展示了检察新风貌;文化底蕴深厚,融合了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地域文化和大美山河;主动拥抱新技术,如运用AI技术,拓展了表现手段和效果;形态风格多元,品质逐年提升,形成了百花齐放的态势。”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副司长魏霄说。
“此次活动开展非常及时,是检察机关认真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历次全会精神、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行动。”《人民日报》海外版副总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李舫进一步表示,这些品牌故事贯彻了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改变了司法“冷冰冰”的刻板印象,展现出温暖可感的一面,同时深度融合地域文化,如《红高粱·未光成阳》《格桑梅朵》等,使法治形象深入人心。她特别提到,“长江生态检察官”“打击跨境犯罪”等题材兼具思想性与国际传播潜力,是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塑造可信可爱可敬中国形象的绝佳素材。
叫得响
从地域文化到社会责任的检察回应
这些品牌为何“叫得响”?中央宣传部文艺局电视处处长林海宁观察到,当前检察文化品牌打造意识强,作品呈现四大特点:一是注重挖掘地方文化底蕴,赋予品牌深厚的故事张力;二是注重跨界融合与传播,品牌名称响亮易记;三是体现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案例紧贴现实生活;四是提供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令人感动。以北京市门头沟区检察院的《永定安“蓝”》文化品牌为例,“永定”二字凸显北京门头沟地域特征,赓续门头沟红色根脉与历史文化;安“蓝”取“安澜”河清海晏之意,“蓝”既象征检察蓝,也寓意公益诉讼法定办案领域不断拓展,如同蓝天覆盖大地般,全面守护社会公共利益。而立足“洗耳恭听”历史文化典故发源地,安徽省巢湖市检察院巧妙地将传统文化智慧融入检察工作,聚焦“公”和“听”,优化检察听证方式,倾力打造以“公开、公正、为民”为核心价值的《洗耳“公”听》检察文化品牌,把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与检察履职办案紧密结合,推动检察业务与文化深度融合。
中央政法委宣传教育局一级巡视员吕艳利认为,这些品牌兼顾创新性与传播性,展现了检察工作与时俱进的立体形象。如天津市河西区检察院《慧眼识金》金融检察文化品牌,从打造“网红检察官宋智慧”IP切入,借短视频、脱口秀普法破骗局,再通过组建专业团队、建“金融犯罪检察研究实践双中心”、搭“防护化解金融犯罪法律风险联盟”、制《防范提示手册》,形成“宣传—预防—识别—惩处”全流程闭环。
“检察机关在推进文化品牌建设方面成绩斐然,值得学习。”司法部普法与依法治理局副局长、法治宣传中心副主任谢向红总结了品牌的三个特点:一是彰显司法为民底色,如《萤火之家》深耕普法护航未成年人成长;二是体现文化传承,如运用“中医治未病”理念推动犯罪源头预防与司法保护协同发展;三是融合地域符号,如《红高粱·未光成阳》等具有强烈地域特色和感染力的案例。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敬文东作为首次参会者感慨:“这场定评会不仅让我增长见识,更惊喜地发现,检察工作不仅是严肃办案,更充满对民生的温情关注,展现出人性化的美好一面。”中国作家网副总编辑张俊平同样首次参与,称其为“一次接受教育的机会”——各地品牌结合地域特色,展现了案件背后的检察担当,特别是金融犯罪等专业题材的深度发掘潜力,给他留下深刻印象。
传得开
文化品牌赋能检察的多元探索
“这个活动让我犯了严重的选择困难症,因为每个品牌都兼具思想深度与传播价值。”几位评委坦言。
中国文联《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观察到,这21个品牌有四大特点:一是地域文化与法治文化结合,具有高辨识度和活力;二是历史与现实交汇,既有历史厚重感,又有现实关切;三是价值表达与生动叙事共鸣,通过托物言志等手法,使理念讲述更具感染力和亲和力;四是传统方式与数字赋能结合,体现了新时代检察工作的风貌。
“这些品牌扎根中国传统文化和地域文化,既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问题,又便于传播法治理念,特别是运用AI等现代技术手段,为文化品牌的壮大提供了新的可能。”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鲁迅文学奖评委张桃洲说。
对于检察文化品牌未来的传播,多位评委提出中肯建议。中央宣传部电影剧本中心副主任、国家电影局制片处处长梁英华说,成功的影视作品离不开好故事和强大的传播力。这些检察文化品牌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关注度和良好的群众基础,他建议,在本次评选之后,可考虑将优秀项目深度开发为电影作品,扩大法治精神传播。
“文化品牌将日常细致忙碌的检察工作提炼升华为精神层面的成果,有助于激励队伍、传承精神;品牌关切民生,如未成年人保护、环保、打击电信诈骗犯罪等,都是群众最期待的领域;作品科技含量高,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检察院的《云石智检》数字检察工作品牌,体现了科技与检察工作的深度融合。”中央网信办网络传播局一级巡视员孙爱萍表示,她期待将这些品牌故事针对不同平台和受众再加工,提升社会影响力。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副院长,茅盾文学奖评委、鲁迅文学奖获得者杨庆祥表示,检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普法意义尤为重大,改变了人们认为检察机关只是“抓犯罪分子”的简单认知。他建议将“反洗钱”等题材打造成爆款短剧,提升社会法律意识与检察形象。
正如评委们所言,这些“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检察文化品牌,正成为新时代检察机关最鲜活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