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几天就解决了房贷难题,房子终于保住了!”近日,徐闻市民李先生得知与银行达成调解协议后,心头大石终于落地。此前,因房贷逾期,他的房产一度面临被拍卖的风险,在徐闻县金融纠纷多元化解中心的介入下,双方通过调解将矛盾化解在诉前。
李先生的个案,是湛江市徐闻县金融纠纷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随着金融纠纷案件持续增长,其数量已占全县民商事案件总量的35%以上。传统诉讼模式周期长、成本高,难以满足群众对高效解纷的迫切需求,不仅影响个体权益保障,也对区域金融稳定形成挑战。
为破解这一难题,2024年5月,徐闻县率先在全省成立县域金融纠纷多元化解中心,构建起“法院+监管+行业”多元协同机制。截至2025年10月,该中心已成功化解纠纷1514件,涉案金额达4.23亿元,纠纷平均化解周期缩短约22.6%,为当事人节约各项诉讼费用127万余元,展现出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金融治理领域的生动实践。

徐闻金融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各类设施完善。
协同联动
建立“一站式”化解中心
走进徐闻县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大厅,金融纠纷多元化解中心的专设窗口格外醒目。几位市民正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通过智能终端进行自助立案,一旁的诉讼文书智能生成系统也持续提供服务。
“我们整合了咨询、调解、司法确认全流程,群众走进一个门就能办成事。”徐闻县人民法院审管办主任、一级法官黄进助介绍道。正在办理业务的王女士感慨:“以前解决金融纠纷要来回跑好几个部门,现在在一个大厅就搞定了,省时又省心。”
高效便捷的背后,是一套协同联动的坚实机制作为支撑。机构建设上,徐闻法院与金融监管部门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定期研判形势、统一尺度,确保对各类新型、疑难纠纷应对有方。基层网络上,以中心为“中枢神经”,在全县金融机构布设11个联络点,形成“1+N”服务网,将解纷触角延伸至城乡“末梢”,实现纠纷“就近可办”。
“一站式”化解,核心在于能力建设。中心整合专业力量,打造一流调解队伍。一方面,由金融监管部门推荐选任15名金融机构在职人员为专职调解员,注入专业血液;另一方面,由法院法官通过集中培训、示范调解、线上线下跟班指导进行系统赋能,并制定《调处工作指引》和各类标准化文书模板,确保调解的专业性和规范性。
“一站式”化解,既讲究速度又讲究公信力,该怎么兼顾两者?对于小额纠纷,该中心建立快速解决机制,调解员可依规提出建议性方案,若消费者接受,则双方均需履行,极大提升了小额争议的解决效率。
通过这些创新,中心正逐步构建起一个集“投诉、调解、裁决”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实现了从“多地多窗”到“一窗通办”的转变,提升了金融投诉渠道的可得性、便利性。

法官下乡入户开展金融纠纷调解工作。
精准发力
打造金融诉调“强支点”
在完善“一站式”平台建设的基础上,徐闻县金融纠纷多元化解中心聚焦解纷实效,通过创新工作方法,实现了金融纠纷化解的提质增效。
去年5月,诉讼服务中心陆续收到5件信用卡纠纷案件,承办法官敏锐察觉这批案件可能只是“冰山一角”。进一步调查发现,果然还有10余起同类纠纷待解决。“案件法律关系简单、事实清楚,但涉及人数多且易产生连带效应,可以用示范裁判引导当事人作出合理预期。”承办法官当即确定思路。
调解团队立即启动金融纠纷诉前联调机制,创新采用“示范裁判+批量调解”模式。在调解现场,法官展示同类案件的示范裁判文书并表示:“大家别急,先看下这份示范裁判。咱们可以参考这份判决,再综合考量各自的诉求。”一席话让原本争执不休的当事人安静下来,最终成功在诉前化解了整个系列纠纷。
打造金融诉调“强支点”,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温度与效率。在另一案例中,徐闻某建筑公司因经营困难,拖欠徐闻某银行本金200万元及利息10.4756万元。在多次催收无果后,该银行于2025年2月10日起诉至法院。
特邀调解员接手案件后,深入调查企业经营状况,发现企业确实面临暂时性经营困难,但仍有还款意愿和能力。经过多轮调解,最终促成双方达成科学的分期还款方案:企业分四期偿还全部本息,最长还款期限延长至2027年2月。
“这个方案既考虑了我们的实际困难,又保障了银行的权益,真是帮我们渡过了难关!”该建筑公司负责人表示。调解协议达成后,双方立即共同申请司法确认,徐闻法院快速作出民事裁定书,赋予调解协议强制执行力。
为实现纠纷化解的提质增效,中心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一方面,充分运用“广东法院多元化纠纷调解平台”等在线平台,建立“总对总”金融纠纷在线诉调对接机制,让当事人享受“指尖上的调解”便利;另一方面,完善典型案例库和数据库,为类案处理提供精准参考。一系列创新举措的有机融合,使中心真正成为金融纠纷化解的“专业平台”,为优化县域营商环境注入了强劲的司法动能。

法官和农商银行调解员下乡入户开展金融纠纷调解工作。
服务下沉
搭建司法服务新阵地
在完善平台建设与创新机制的基础上,徐闻县金融纠纷多元化解中心持续推动司法服务重心下移、力量下沉,通过构建“法庭+工作站”联动网络,将专业的金融纠纷化解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例如,中心以金融纠纷多元化解中心为“指挥中枢”,在全县构建起辐射各乡镇街道的“1+N”金融服务网络。不仅在县法院和金融监管部门设立“总驻地”,更在农商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工商银行等11家金融机构设立联络点,形成覆盖城乡的解纷服务网。这一布局让群众真正实现了“纠纷化解不出镇”,有效打通了金融司法服务的“最后一公里”。
除了固定站点的“等群众上门”,中心更注重“送服务下乡”。法官与调解员主动深入基层,累计开展上门调解85件,涉及金额1546万元,用“脚下沾泥”的务实作风赢得了群众的信任。
这种主动靠前的服务模式,在应对突发事件时展现出独特价值。去年超强台风“摩羯”袭击徐闻后,法院立即启动应急响应机制,联合保险公司组建工作专班,党组成员带队深入受灾一线,逐户核查香蕉、甘蔗等作物损失。
通过无人机勘察、快速定损等措施,保险公司仅用数日就完成了1万多亩受灾香蕉的理赔工作,支付赔款2700多万元。最终,因台风受损的企业和农户快速获得了总计5865万余元的理赔款,有效缓解了灾后重建的资金压力。
“没想到法院能够主动参与灾后理赔,还来到公司指导我们开展工作!”保险公司负责人的感慨,道出了这项服务的深层价值。徐闻法院不仅开通灾后理赔纠纷“绿色通道”,还指派经验丰富的法官参与赔付指引起草工作,为灾后重建提供了全方位的司法保障。
从日常的“下乡调解”到应急的“灾后援助”,徐闻县金融纠纷多元化解中心通过构建“法庭+工作站”服务新模式,真正将司法服务的温度传递到了基层一线,为乡村振兴和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筑牢了法治屏障。
相关
金融解纷“小切口”
区域协同“大格局”
11月18日,徐闻县召开对接服务海南自贸港封关运作综合治理推进会。徐闻法院院长张宇在推进会上表示,法院将主动融入封关运作综合治理格局,强化与海关、市场监管等部门协同。虽然金融纠纷多元化解中心最初是为解决本地金融纠纷而设立,但其高效灵活的解纷模式,却为应对海南自贸港建设可能带来的跨区域金融纠纷提供了现成的解决方案。
推进会现场,多个部门签署了合作协议,致力于构建信息共享、执法联动的协作机制。这种跨部门协同的思路,与金融纠纷多元化解中心“法院+监管+行业”的协同模式一脉相承。不同的是,此次合作将协同范围从金融领域扩展至更广泛的经济治理领域。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徐闻法院依托南山法庭和琼州海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徐闻片区)法官工作室,开展针对跨境贸易、投资保护等领域的专项普法宣传。这些基层司法单位本就承担着普法职能,未来将更加聚焦海南自贸港相关的法律法规。
对于两地企业而言,这种机制对接意味着实实在在的便利。一位经常往来琼粤两地的贸易商林大哥表示:“以前担心跨区域纠纷处理难,现在看到徐闻在构建较为完善的金融解纷机制,我们拓展业务的信心更足了。”
从服务本地到辐射区域,徐闻的金融纠纷化解机制正在经历一次重要的功能拓展。这种基于现实需求、顺势而为的实践,将本地治理经验有机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既不割裂现有工作基础,又能实现服务能级的提升,或许正是区域协同发展的正确打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