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山市委书记郭文海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围绕中山全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方面经验做法及下一步重点举措等进行权威解答。
南方日报:近年来,中山在全力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方面有哪些好做法?
郭文海:一是坚持高位推动,做到“一张图”作战。市委把试点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多次组织召开部署会、推进会,确保领导到位、组织到位、机制到位、落实到位。二是坚持党建引领,做到“一站式”服务。高标准高质量建成市、镇、村、组四级668个党群服务中心(站),整合22个部门资源,提供330多项服务。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做到“一揽子”管理。建立创新项目培育孵化机制,从专家、经费、制度等方面重点培育支持183个试点项目。四是坚持打破“数据壁垒”,做到“一平台”调度。深入推进“城市智慧大脑”建设,汇聚全市政务信息77亿条,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五是坚持共建共治共享,做到“一条心”协作。整合区域资源建立“善治联盟”,打造“平安共同体”等多方协商、全民参与实战平台。
南方日报:中山市在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健全市域网络安全保障机制方面,有何好经验?
郭文海:我们充分利用市直管镇扁平化管理优势,探索构建全民治理新模式,推进市域社会治理体制现代化。一是做实“网格化”。将全市划分为“四级网格+微网格”,把党支部建在网格上,打造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全域“一张网”,“平”“战”结合参与疫情防控、平安综治。二是打好“全民牌”。将“全民禁毒”“全民反诈”等工作纳入十件民生实事,开展30多项“平安细胞”创建活动,并探索“群众点菜、政府支持、社会配餐”新模式,累计吸引2083个社会组织,凝聚39万人次志愿者。三是念好“共享经”。聘请542名“新中山人”为社区“两委”特别委员,成立社区综合治理微中心,建立“平安积分”激励机制,组建9690名群防群治队伍,动员志愿者30多万人次参与社会治理。在健全市域网络安全保障机制方面,建成市级网络安全应急指挥中心,完善网络安全工作机制,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扎实推进“源头净网”“依法治网”。
南方日报: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支持中山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在这重大政策利好下,中山如何进一步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
郭文海:踏上新征程,我们将以建设省级改革创新实验区为抓手,全面对接深圳等东岸城市,聚焦营商环境、产业、交通、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规划等领域开展深度合作,携手打造环珠江口100公里“黄金内湾”。在推进社会治理一体化方面,全面学习拥抱深圳等东岸城市,深化司法、行政执法等领域改革创新,加快疫情防控、公共交通、社保医保等互联互通,推动政务服务“湾区通办”,打造智慧联动政府治理体系,努力为珠江口东西两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先行探路,确保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工作取得丰硕成果。(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