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建设,事关百姓安居乐业,事关国家长治久安。近日,由珠海市委政法委、南方日报社共同开展的“争创最平安城市树立新治理典范”珠海市平安建设(市域社会治理)“十佳”典范案例培育暨评选活动结果公布,“十佳”典范案例正式亮相。
此次入选的“十佳”案例亮点纷呈,各主创单位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打造出一个个可复制、可推广的平安建设鲜活样板。
1珠海市公安局
全警“敲门行动”
珠海市公安局创新推出全警“敲门行动”,以“访民情、解民忧,化矛盾、防风险,查问题、治乱点、惠民生”为主要内容,以各辖区分局具体组织、社区民警重点落实为核心,以社区为单位开展实施,全警共同参与协助社区警务工作。
通过敲百姓门、问百家事、解百家难,搭建警民互动的“连心桥”,珠海市公安局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促进平安建设,切实找准公安机关服务人民、服务发展的“痛点”“难点”问题,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截至今年9月30日,珠海市公安局共组织5000余名警力走访629995户居民、51418家企业、649所学校、41009个体工商户、18890间公共场所,收集群众各类意见建议48713条,发放宣传册330万余张。
2珠海市委组织部、珠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
创建“红色工地”护航平安工程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珠海市委组织部、珠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在全市重点工程、重点项目部署开展“红色工地”建设。
实践过程中,珠海市委组织部联合珠海市住建局突出特色,深入研究探索了“10+N”联创机制,即打造不少于10个高质量、高标准的精品“红色工地”示范工程,形成初具规模的示范群体,从而推动全市“红色工地”全面开花,形成珠海市建设工程项目党建引领、融合带动、整体推进,实现制度化落实、规范化管理、品质化提升,真正做到通过“红色工地”,打造平安工程。
目前,根据“红色工地”创建标准,珠海已培育22个市级“红色工地”样板工程,成立临时党支部22个,其中党员282名,流动党员68名。各项目党支部紧密围绕中心工作,扎实开展“红色工地”创建,建设平安工地、幸福工地。
3珠海市委平安办、珠海市公安局
“平安+”市域社会治理指数
随着经济社会转型和社会要求的进步,平安建设也面临许多新的变革要求,在此背景下,珠海市委政法委提出“平安+”市域社会治理指数建设,以共建共治共享为理念,以数字治理为支撑,将平安指数建设与市域社会治理工作有机结合。
珠海市“平安+”市城社会治理指数突破单一理念的束缚,给“平安+”赋予了多重含义,即“平安‘加’‘佳’‘嘉’‘家’”。从平安指数到“平安+”市域社会治理指数,从“治安好、秩序佳”的“小平安”,到涵盖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各领域的“大平安”,将为珠海市迈向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
统计显示,相较于2014年,2018年全市违法犯罪警情下降45.96%;消防领域的火灾宗数下降82.98%,实现两年零伤亡。2019年,全市违法犯罪警情总数同比下降17.22%,刑事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4.5%,涉枪案件立案数同比下降84.6%。
4珠海市香洲区翠香街道办事处:
钰海社区:建立法治联盟,促进共建共治共享
为解决人口密集,辖区企业众多,社会治理难度较大问题,钰海社区探索建立“法治联盟”机制,一手抓社会治理,一手抓法治建设,用法治视角将百姓事化解在基层。
钰海社区从组织、制度、经费三方面切入,通过广泛联动社区资源,推进法治队伍配置,形成“社区支部+社会组织+社工+社会单位+居民”五级联动的法治联盟队伍。为预防和化解矛盾,钰海社区还确立系统管控、联防联治的理念,充分链接各类法律人才资源,搭建有律师参与的居民议事会平台、由执法力量主导的群防群治平台、“法治平安钰海”社区综合服务平台等三个平台,开展联合治安联防、纠纷联调。
这一做法取得了明显成效,2018年,钰海社区被司法部、民政部评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实现从“撑船”向“掌舵”转变,打造了“法治联盟共建共治共享”新样板。
5珠海市金湾区
金湾社会创新谷,探索多元共治路
金湾区秉承“和”之核心理念,成功打造集社会治理创新、社会组织培育、公益资源交易、社会创新党建于一体的社会创新综合体——金湾社会创新谷。
金湾社会创新谷设有“四中心、六基地、六平台”。其中,社会创新党建指导中心以“政治”引领社会治理创新的方向,社会服务中心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手段,社会组织培育发展中心是培育发展的主体,公益资源交易中心则是创新社会治理的桥梁和纽带。“六平台”则涵盖了民主党派、青少年、妇女家庭、企业职工、企业社会责任、公益产品销售等领域,这些平台联合六大实训基地,精准回应社会需求、解决社会问题,提升了金湾区平安建设精准度和专业化水平。
金湾社会创新谷已引入50余家社会组织和社区组织、2家社会企业及辖区3所高校入驻合作,开展各类服务及活动上万场,直接服务社区群众18万余人次。五年来,金湾区通过创新谷构建一个多方合作的“社会治理创新平台”,构建了“党—政—群团—社—企—校—民”多元共建的社会治理生态圈。
6中国人民银行珠海市中心支行
完善金融纠纷调解合作模式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发展
珠海市金融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充分发挥人民调解在化解金融领域纠纷中的基础性作用,开创一套“公平、专业、高效、便民”的金融纠纷化解模式。
该模式由人行珠海市中心支行指导,具体做法是人民法院在受理和审理金融纠纷案件时,按“调解优先、调判结合”方针,对于具备调解基础的案件,按照自愿、合法原则,采取先行调解、诉前委派调解、诉中委托调解等方式,引导当事人合议解决纠纷。主要工作流程包括三个方面:先行调解+司法确认、诉前委派调解、诉中委托调解。该模式在防范化解金融矛盾风险方面取得良好成效。
目前,人民银行珠海市中心支行会同大湾区九个内地城市的金融纠纷调解机构与澳门世界贸易中心仲裁中心,共同签署了《粤澳地区金融纠纷调解合作框架协议》,推动粤澳金融纠纷调解调处联合工作机制,开辟了珠海市金融纠纷调化解工作的新阵地。
7珠海市斗门区莲洲镇
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
近年来,莲洲镇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从健全乡村治理机制、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优化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进平安法治建设四大方面着手建设全国乡村治理示范乡镇。
经过不懈努力,莲洲镇推动便民服务事项下沉到村,完善农村网格化管理机制,提高村民自治水平,完成镇村公共服务事项清单标准化梳理69项,民政、计生、社会保障等事项开通网上办理业务。
随着资金投入,村容村貌也相应得到改变。莲洲镇莲江村、石龙村、红星村、东湾村、光明村、南青村被列入市级乡村振兴样板村,顺利创建省级民主法治村18个,累计创成省文明村4个。莲洲镇也因此先后荣获广东省教育强镇、“广东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镇”“国家级生态镇”等称号。
8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
珠海特色的执行查控系统(执行天网)
“珠海执行天网”是贯彻落实最高人民法院执行信息化工作的具体举措,是珠海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的探索。
2018年以来,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统筹协调全市协助执行单位,与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市自然资源局、市不动产中心等多个部门,以及珠海主要商业银行实现联网互通,打破信息壁垒,实现对被执行人户籍、存款、工商登记、土地、房产等信息“一网打尽”。
如今,珠海市法院通过珠海司法查控系统V3.0,可在线对被执行人财产实行查询、冻结、查封、扣划、解封一键办理。各级执行单位“线下”通过执行单兵系统,可实现远程指挥、会商、监督,将外勤查控事务集中管理,实现了多平台、全覆盖的“查人找物”。
实践证明,“珠海执行天网”对“老赖”形成了强有力的威慑,为破解群众反映强烈的执行难问题,营造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提供了法治保障。
9珠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粤港澳大湾区“三位一体”调解仲裁服务平台
为探索建立跨境劳动争议替代性解决机制,珠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充分发挥速调快裁作用,为在珠海投资创业的港澳企业及劳动者,提供劳动用工政策指引及优质高效的纠纷预防化解服务。
该局整合优化大湾区多部门劳务纠纷调解工作资源,打造了粤港澳大湾区“三位一体”调解仲裁服务平台,逐步建设成服务港澳,集政策指引、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调解仲裁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该平台通过搭建珠澳劳动关系服务协作平台,组建粤港澳调解仲裁服务队伍,搭建劳动关系三方联合调解服务平台,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服务等,成功调解多宗大湾区劳务纠纷问题,成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劳动用工融合与人才交流,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10珠海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
综合网格图层数据采集,赋能基层治理
结合珠海实际,珠海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推进公共数据管理体系创新,采用“网格化+大数据”管理方式,全面增强基层治理的预见性、精准性和高效性,加快打造基层治理智慧化“珠海样板”,在新冠疫情防控、基层治理、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了“精准有效”的重要作用。
特别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珠海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通过运用“网格化+大数据”管理机制,整合公安、住建、城管等各类信息资源,运用信息化手段助力人员排查和疫情防控工作,快速摸清人员底数和情况,对流动人口进行细分定位,及时确定重点人员,为社区人员精准高效排查奠定基础;建立“一人一档、一日一报”的联动、联防、共享机制,形成了全覆盖、无死角的疫情防控网,助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有效防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