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的喀什地区伽师县,曾是古“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要商埠,见证过无数驼铃往来、文明交融的辉煌。如今,伴随着国家援疆工作的深入推进,新的法治故事正在这片辽阔而丰饶的土地上不断续写。
2025年初春,又一批广东援疆法官告别岭南水乡,跨越数千公里,奔赴西北边疆。他们扎根基层,将东部先进的司法理念与边疆实际深度融合,为当地法治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佛山市禅城区人民法院的法官张小敏,正是广东省援疆队伍中的一员。对他而言,从佛山到伽师,这场跨越5000公里的奔赴,也是他法官职业价值的一次深刻升华。

张小敏在粤伽新梅产业园向媒体介绍当地法院加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司法协同保护相关举措。
深耕审判一线,化解基层矛盾
初抵喀什,从湿润温暖的季风气候,到干燥凛冽的西域风沙;从熟悉的故乡风貌到西北边疆,生活和工作环境的双重转变,无一不在提醒张小敏此行意义非凡。
伽师地处南疆腹地,自然资源丰富,多民族聚居于此,案件类型涉及民族习俗、少数民族婚姻家事、涉农纠纷等方方面面,在多民族、多文化背景下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
2025年1月,两名维吾尔族的学生阿某与塔某在校内因琐事发生冲突,导致阿某受伤。原告阿某起诉被告塔某及其监护人、某中学、某保险公司,要求共同赔偿损失共计13615元。这起案件虽然标的额不大,但关乎少数民族未成年人权益保障,涉及多个主体,在当地较为少见。
挂职伽师法院副院长的张小敏接手案件后,主动履行监管职责,指导审判团队从法理、情理多角度综合研判,最终经审理查明,现有证据不足以证明某中学存在教育、管理失职,亦无法认定某保险公司需按照保险合同承担赔偿责任,依法排除某中学、某保险公司的赔偿责任。同时,为实质化解矛盾,减少对涉案未成年人的影响,他主动向懂双语的同事请教,并邀请当地调解员,发挥其熟悉民情民俗的优势辅助调解,积极组织双方调解。
“孩子们都要在同一个校园学习,和谐的同学关系更有利于孩子以后的成长。在遇到冲突时,家长也应该更多引导孩子和善、理性解决问题。”张小敏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维护、成长价值观引导等角度出发,耐心向家长摆事实、讲道理,最终促成双方握手言和。
面对伽师法院新收案数同比增幅达135.17%、法官人均负案量大的形势,张小敏带头做深做细实质解纷,积极牵头组织梳理近几年高发、易发纠纷类型,发布典型案件,充分发挥个案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优化繁简分流机制,组建速裁团队,实现了简案快审。通过组织专业法官会议、跨庭室研讨等形式,“手把手”进行传帮带,着力提升审判团队专业能力。同时,他还着力进一步加强裁判文书质量管控,半年来核校汉语审判文书1700余份,积极推动伽师法院开展“案件质量提升”专项活动。

张小敏在援疆的伽师法院调解群众纠纷。
创新工作机制,护航产业发展
伽师新梅,这颗被誉为“紫玉圣果”的致富果,牵动着全县果农的生计。2025年8月,正值伽师新梅进入采摘季,新梅种植园和新疆果品(伽师)批发交易市场人头攒动、人声鼎沸,果农们忙碌的身影与喜悦的笑语,共同汇成了丰收季节最动人的景象。
“这肯定不是我们这里生长的新梅,打着伽师新梅的名号卖出去会毁了我们辛辛苦苦打造的品牌。”在伽师新梅种植地,果农热合马尼江正看着网上的假冒新梅愁眉不展,语气中充满焦虑。
新梅是由西梅改良后的新品种。伽师县依托充足光照、优质土壤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孕育出的伽师新梅以其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在市场享有盛誉。伽师县也成为中国最大的新梅产销基地。然而,在伽师新梅产业升级过程中,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显现,如假冒伪劣、侵权滥用、品质标准不一等。
“针对这类问题,我们想了很多办法。”张小敏带队走访当地农业农村局、市场监督管理局、新梅种植合作社、加工企业及农户,深入调研、全面了解伽师新梅产业发展现状、品牌保护需求及面临的法律风险,并借鉴顺德陈村年桔、三水黑皮冬瓜等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成功经验,协助喀什地区中级法院联合12家行政单位、行业协会等于2025年8月7日成立“伽师新梅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联盟”。
通过建立保护联盟,伽师新梅地理标志农产品知识产权“司法+行政+协会+企业”全链条保护机制成功打造,实现联动调处纠纷,严查侵权行为,从而规范市场秩序,力促行业规模化、标准化发展,助力“伽师新梅”成为伽师县乡村全面振兴的“甜蜜引擎”。
联盟成立后,热合马尼江激动地对他感慨道:“往年总有人打着伽师新梅名号冒充,现在有了联盟,心里安稳多了,我们的新梅就像有了‘护身符’。今年新梅一定可以卖个好价钱!”
延伸司法服务,回应群众需求
伽师县实验中学的报告厅内,“法在身边,护航青春”的横幅十分醒目。随着“审判长”清脆的法槌声在报告厅回荡,一场围绕交通事故的刑事案件正式“开庭”。在这场由学校精心筹备的首届模拟法庭活动中,张小敏站在学生中间,指导庭审流程,并在结束后对模拟法庭表现进行专业点评,引导学生树立法治信仰,增强法律意识,润物无声地播撒法治的种子。
在伽师新梅种植合作社,法官们穿梭在采摘场和包装车间,用通俗的语言为合作社员讲解合同相关法律知识。“法官,遇到买家拖欠货款该怎么办?”“这份合同这样写规范吗?”面对果农们对新梅销售中可能遇到的合同纠纷的咨询,张小敏和同事们就地展开“法治小课堂”,结合真实案例为果农们分析维权要点。“法官讲得明白,我们听得懂!”合作社负责人的这句话,道出了群众对司法服务最诚挚的认可。
在包联工作队“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现场,郁郁葱葱的葡萄藤蔓蜿蜒成一片天然的屏障。“我们和当地群众围坐在一起,同饮一壶茶、同吃一张馕,在亲切交谈中彼此间的距离也逐渐拉近。”张小敏说道。他围绕与群众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惠民政策,用“唠家常”的方式开展普法,从“邻里纠纷”“子女赡养”等话题自然切入,并现场答疑,让法治观念像葡萄藤一样,在群众心头悄然蔓延。
从模拟法庭的庄严肃穆到田间地头的家长里短,张小敏与伽师法院的其他法官一样,用坚实的步履将司法服务的触角延伸到基层每个角落。在一次次的普法宣传、实地走访中,他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真正的司法援疆,就是要让法治的种子在这片土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回顾半年多的援疆工作,当谈及最大的收获时,张小敏说:“伽师法院干警们甘于奉献、扎根边疆的精神深深感染着我。在接下来的援疆工作中,我将与伽师法院的同事们继续共同努力,心系伽师、情注南疆,以实际行动践行援疆法官的使命与担当。”
在当地,还有很多来自广东、来自全国各地的援疆干部人才,他们怀揣着同样的初心与热忱,奋战在各个岗位上。他们或许岗位不同、专业各异,但都共同秉持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为边疆的发展与稳定默默奉献着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