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就是故意针对我们公司,其他公司的钱都给了,就我们的不给。”
“明明是你公司准备的资料不齐全,没办法支付,导致经费被上级单位收回去了。”
在调解现场,双方情绪激动,僵持不下。教育机构负责人以工作忙为由,留下一句“你们法院判吧”,匆匆离场。
事情要从2022年说起,湛江吴川市某建筑公司与某教育机构签订合同,约定由建筑公司对教育机构旧教学楼进行维修。而后双方针对该工程签订了《补充协议》。约定工程结算时,以实际发生的工程量结算。合同签订后,建筑公司按约定进行了施工。现涉案工程已通过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工程经过预结算审核中心确认,结算造价为275945.46元。然而教育机构却不支付工程款给建筑公司,建筑公司多次向教育机构催收无果,无奈之下,向法院提起诉讼。
立案庭法官欧明在审查该案时,认为该案事实清楚,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争议不大,在征得原告建筑公司同意后,将案件移送联合调处工作室进行调解。
为推动“1+6+N”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深入实践,吴川法院积极响应,推动政法委、司法局、镇政府等28个部门,共同建立了联合调处工作室,联合调处室常驻人员由法官或法官助理、镇综治办、司法所等人员和专职调解员组成,并视案件情况,组织有关部门参与调处工作,充分发挥“N”的力量。
在调解的过程中,双方就谁对谁错问题展开争论,矛盾激化,导致案件陷入僵局。
欧明认为,如果案件进入诉讼程序,建筑公司申请财产封存,必然会影响教育机构的正常运转,而且单纯一判了之,也不利于案件彻底化解。
于是,他带领调解员重新对案子进行了详细分析,发现教育机构说的上级正是教育局,属于调处中的“N”力量。
“找教育局出面协调或许可以破局。”欧明迅速联系了教育局的相关负责人,并向他们说明了案件的具体情况。教育局表示愿意配合,共同寻找解决办法。通过教育局的介入,教育机构方面终于同意坐下来重新谈判。
欧明决定先采取背对背的调解策略。他首先与双方进行了单独沟通,了解双方的真正诉求和难处。通过耐心倾听和细致分析,欧明发现该教育机构并非有意拖欠款项,是因为双方沟通问题导致支付延误。同时,建筑公司也表示愿意在合理范围内作出一定的让步,以促成问题的解决。
在充分了解双方立场后,欧明组织了一次面对面的调解会议。他引导双方进行有效沟通,鼓励双方换位思考,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最终,在欧明和调解员的协调下,教育机构承诺在约定的时间内支付相应的工程款,而建筑公司也同意给予一定的宽限期,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并当场向法院申请司法确认,确保了协议的法律效力。
“这几年大环境不好,我们公司经营困难,这笔钱对我们太重要了,多亏有了你们,拖着这么久的工程款终于有着落了。”建筑公司负责人长舒出一口气。
“这种与其他部门协调合力调处成功的案例还有很多,我们联合调处工作室集合了政法委、公检法司和其他部门的力量,就是为了形成合力,更好地帮助老百姓解决矛盾纠纷。”欧明表示。
据悉,吴川市联合调处工作室设立在吴川市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黄坡、塘?、长岐、覃巴4个人民法庭共设5处联合调处点。截至目前已成功化解1000多宗案件,涵盖了劳动争议、物业管理、邻里矛盾、人身损害、土地争议、婚姻家庭以及合同纠纷等多个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