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穗是广州的简称,也寓意着处于拔节孕穗期的未成年人”——以此为理念,广州市人民检察院打造了未检品牌“青穗工作室”。近年来,广州市检察机关立足未成年人检察职能,倾情守护孩子们健康成长,在履职实践中注入更多司法温度,强化自身司法水平并升级标准规范,精准办案且关注个体,积极回应社会对未成年人综合司法保护的新期盼,助力青穗向阳,茁壮生长。
广东省三级检察机关在广州市番禺区检察院联合举办“检教同行 共护成长”检察开放日活动。
深化“未·蓝”检警协作机制
协同保护未成年人599人次
未成年人心智发育尚不完善,一旦遭受侵害,其承受的伤痛和压力可能巨大且持久。而侵害未成年人案件由于侵害对象的特殊性和手段的隐蔽性,往往面临取证难、保护难的困境。广州市检察机关以“协作”作为破局点,在办案中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2023年8月,广州市“未·蓝”未成年人司法保护检警协作机制正式落地,检警共同调研涉未成年人案件的共性问题,司法理念和业务能力也在同堂实务培训中同频提升,逐步实现此类案件在侦、捕、诉等办案环节逐步实现高效运转,未成年人特殊、优先保护理念在全诉讼流程中一以贯之,凝聚成强大的司法保护合力。
法治理念统一很快发挥了制度效应,2024年6月,广州市首份检警协作工作规范文件——《性侵害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办理手册》(下称《手册》)出台,对“办案流程”“证据收集”“证据审查”和“被害人救助保护”等方面作出详细指引,并制定询问未成年被害人的分年龄段全流程操作指南,方便办案人员迅速掌握询问技巧。翻开《手册》,可见明文提示:询问时采用围坐形式以增强被害人的安全感和询问私密感;在询问过程中需密切关注被害人的情绪反应,必要时应中止询问,开展心理疏导,及时为被害人提供心理救助。
数据显示:2024年,广州市检察机关落实提前介入引导侦查案件562件,协同公安机关保护未成年人599人次。
“熊孩子”同样是检察机关关注的重点,如何充分发挥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制度的积极作用,帮助他们回归正途,不再重蹈覆辙?
2024年9月,“未·蓝”给该制度加入一味“药引”:《罪错未成年人分级干预检警协作指引》(下称《指引》),起到提质增效之功。
《指引》整合了检警职能优势,共享重点未成年人信息和罪错干预资源,明确联合开展矫治,并共同推动相关主体完善干预措施,提高罪错分级干预的灵敏度和精准性。
检察机关一直以来严厉打击未成年人犯罪或被侵害背后的成年人犯罪。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此类犯罪更为多样隐秘,如何及时破解孩子们“不能说的秘密”,标本兼治涉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未·蓝”交出答卷。
大数据时代,检警两家联合研发大数据监督模型,通过检警数据对碰,绘制涉未成年人犯罪关系网,成功揪出一批组织未成年人犯罪的“幕后黑手”,个案的成年主犯获判有期徒刑十八年,该监督模型目前已在全国推广。2024年4月,由广州市检察院、公安局和卫健委联合印发《医疗机构落实侵害未成年人案件强制报告制度实施细则(试行)》,明确规定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发现未成年人被侵害必须迅速规范报告。落实该制度为阻断侵害的继续、保护未成年被害人争取到更多时间和有利因素。
广府文化融入帮教矫治
助力“迷途少年”重回正轨
“在广彩烧制瓷技艺课程中,老师教我画了一株寒梅,鼓励我像寒梅一样低调强韧地面对人生,不要逞一时之勇。”不久前,涉罪未成年人小棋(化名)在“非遗”帮教课程中通过考验期,主动远离不良朋友,边打工边考试,顺利重返校园。
这是广州市检察机关用广府文化赋能未检工作的缩影。
2022年以来,广州市检察机关探索构建“检察+非遗”特色罪错未成年人帮教体系,帮助罪错未成年人尽早走出阴霾,重返社会。
“通过实地走访、多方调研,我们目前已与广州织金彩瓷、广州榄雕、广州泥塑、广式拉肠等广府非遗技艺工作室共建帮教救助基地合作点。”广州市检察院未成年人检察部主任李征介绍,检察官与家庭教育专家、司法社工、非遗工作室人员共同研究,制定研习非遗项目的帮教方案,再委托非遗项目传承人据此对罪错未成年人进行“一对一”教学,检察官定期回访评估效果,并适时调整,实现文化学习与行为矫治的共同推进。
除了制定非遗帮教方案,检察机关还创设人文情景化帮教。2024年11月,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即陈家祠)迎来一批特殊访客:正处于被附条件不起诉考验期间的涉罪未成年人。博物馆馆长黄海妍与检察官林鹂携手开展现场研学帮教活动,从古建筑工艺保护及蚁患防治原理延伸至犯罪预防中防微杜渐的道理,引导涉罪未成年人以工匠精神重塑人生。
“以文化铸强人格,以法律滋养品德。”谈到广府文化赋能未检工作的底层逻辑,李征以此作为注脚。
办理涉未成年人案件,“案结事未了”是常态,“失足少年”的未来是检察机关在依法履职的同时不断思考的课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近年来,广州市检察机关挖掘就业帮教切入点,为涉罪未成年人提供科学的职业规划指导。天河区检察院利用辖区经济优势,与网络游戏、卡通动漫、新媒体娱乐等文化新业态企业合作为迷途少年量身定制“职业成长课堂”。
小陈是一起刑事案件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办案过程中,检察官发现她非常熟悉新媒体技术操作,便引导她在被附条件不起诉考验期间从事视频拍摄与剪辑工作,并让她指导青少年志愿者摄制普法视频。结案后,小陈顺利走出涉罪从业困境,在直播行业自食其力。
帮助“失足少年”解决生计问题,他们才能实现回归社会“软着陆”。在广州市番禺区,检察机关联合南村总商会共建观护基地,依托该商会涵盖多领域的超千家会员企业,精准匹配帮教需求,由企业为涉罪未成年人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及就业岗位。“考察期满后,综合评估帮教效果及涉罪未成年人意愿,可由原企业提供正式工作岗位,帮助孩子们顺利与正常社会化生活接轨。”观护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自成立以来,该基地共成功帮教矫治13人。
2024年以来,广州市检察机关共对230名被附条件不起诉未成年人精准矫治,97%的涉罪未成年人重返正道,其中2人考上大学。“我们链接广府文化特色资源,将之融入帮教矫治工作,这种弱化‘说教’的帮教新模式能够取得‘润物细无声’般的纠偏效果。”广州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冯磊说。
普法课程推陈出新
提升法治素养的全社会“总动员”
2024年5月29日,广东省三级检察机关共同举行“检教同行 共护成长”检察开放日活动,邀请番禺区市桥中心小学师生代表、部分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等50余人“零距离”“沉浸式”接触和了解未成年人检察工作。
不同的群体,需要不同的法治养分。近年来,广州市检察机关潜心探索未成年人保护普法定制化发展,推动全社会形成共同参与未成年人保护的共识,并提升保护能力。
针对沉迷网络的孩子,检察机关联合游戏行业协会举办模拟法庭活动,解构冒充熟人、低价出售游戏装备、高薪兼职等多种电信网络诈骗陷阱。结合交友扩列、饭圈追星、学生欺凌等时下热门话题,检察机关录制普法微视频投放到网络平台,直接将普法知识送到经常上网的孩子面前。
针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和留守儿童,检察机关联合广州民革妇女青年委员会为孩子们演绎原创防侵害情景剧,并从法律视角“解读”剧情,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的过程中,学习自我保护知识。
针对来穗未成年人,检察机关会同公安、法院、妇联及社促会签署“法治畅游City Walk”项目合作备忘录,串联辖区内法治资源和人文历史资源推出“微游学”项目,来穗的小客人可以在了解广州城市风貌时同步接受优质的法治教育。
针对成年人,检察机关为广州教育系统教职员工、安保干部开展预防性侵害专题培训,增强密切接触未成年人群体的保护责任和法治意识;联合市委网信办举办面向全市重点网站、互联网行业组织负责人的《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专题培训,引导运营者加强网络规范化建设;面向涉案家庭的家长开展家庭教育指导,提高其亲职教育能力……
一场场普法活动背后,是广州市检察机关不断延伸法律监督职能,促推“六大保护”协同发力的久久为功。近年来,广州市检察机关组建了260人的法治副校长队伍,不断深化“法治进校园”活动。2024年,全市检察机关共开展普法活动455场次,线上线下覆盖受众超百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