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时,冬松村党总支书记胡红建站在新建的跨海大桥上,望着往来的车流和晨雾中若隐若现的红树林,感慨万千:“这座桥不仅连通了海岛与大陆,更打通了村民的致富路。”蔚蓝大海之上,冬松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静静地镶嵌在海天之间。
曾经,这座海岛因交通不便、资源有限,发展步伐缓慢。近些年来,湛江市徐闻县和安镇冬松村坚持党建引领,以“为群众办实事”为出发点,推行“清单干事”工作模式,把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壮大集体经济、优化人居环境、产业振兴发展、民生服务保障等重点工作列入清单化管理,在实干创新中架起海岛共富桥,让小渔村旧貌换新颜。
党员干部与岛民一起参与建桥
创新村民共治模式
干部群众共列民生清单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和安镇党委高度重视海岛党的建设工作,选派一批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熟悉基层情况的党员干部到冬松岛任职,组建1名镇有关领导、6名工作人员的驻点工作队定期联系挂钩,他们扎根服务海岛,与群众打成一片,成为了推动海岛发展的“主心骨”。
“1+3+10”党建模式则是冬松村不断探索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成果,该模式以村党总支为核心,统筹“两委”干部、党员代表等3支力量,带动10个村民小组共同参与治理,建立“党员联系户”“村村联动”机制,开展“清单干事 党员先行”主题党日活动,引导村民更多参与村庄规划、环境整治、文明创建等乡村建设工作。
民主议事是解决民生难题的“金钥匙”。围绕乡村治理,冬松村搭建党群参与、共商村事的“乡村论坛”平台,在村党总支的组织下,每月召开一次大树下“板凳议事会”,镇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和村民等人员围坐一堂,征集金点子5条,共话乡村发展、共解民生难题。一次次民主议事凝聚人心,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见效,群策群力落实干事清单27个民生项目,其中85%由村民自主提议。
交通不便一直是困扰冬松岛发展的难题。为解决这一问题,镇村党组织、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担当作为,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带领党员干部对照“我为群众办实事”干事清单,通过实地考察、交流座谈、主题党日等形式,全力推进冬松大桥(渡改桥)项目建设。
“海岛民风淳朴、热情,整个村的凝聚力比较强,涉及村里的重要事情,村民都非常团结,大家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队长介绍,村民们自发踊跃捐款200多万元,齐心搭建“幸福桥”。如今,岛上的居民和游客可以更加便捷地进出海岛,为海岛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耕好“党员责任田”
把大小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承诺践诺活动,已成为冬松党员干部日常工作的重中之重,村委会公示墙上每天登记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清单十大事项,清楚地记录着哪些已完成,哪些还在落实,切实做到一件件大事小情办到群众心坎上。
冬松村打造“初心课堂”平台,每年开展党员教育培训800人次,进一步提高党员践诺服务群众能力。运用好“平安夜访”工作机制,常态化践行“逢二进格”机制,每周二组织党员干部下沉到网格,走村入户主动倾听群众呼声、回应民生关切,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12项,以零距离方式为群众排忧解难。
此外,冬松村还建立“党员责任田”制度,将全村划分为10个网格,每个网格由党员包片负责环境整治、矛盾调解、服务发动群众等工作,将人居环境整治各项事务转化为可量化的评比指标,采取“以奖代补”“奖优罚劣”等形式,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人居环境整治攻坚活动,不断提升村容村貌,让冬松村成为全镇村委人居环境整治示范村。
冬松村党总支联动锦和镇渔业社区、建设社区、和平社区等党支部开展跨村党建联建工作,异地服务管理外出渔民1000多名,建立“岛上流动渔民信息库”,制定自然村党员干部联系服务流动渔民工作清单,推行党员干部“一联多”工作机制,联系服务115艘渔船,切实加强出海捕捞渔民宣传教育和渔船安全生产管理,2024年以来解决渔民操心事忧心事10多件。
摆脱发展困局
滨海产业迎来多元机遇
过去,4.8平方公里的冬松岛,拥有2万多亩海滩涂,盛产生蚝、沙虫、白贝、海虾、花蟹等海产品,成了岛上村民的“铁饭碗”。村里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捕捞业、浅海采海、养殖业,但因交通不便,海产品难以外销,收入有限。
冬松村依托红树林、海滩涂等生态资源,强化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海产品价值,通过“党组织+合作社+农户”模式打造海产品自主品牌,成立鲜之然海产品专业合作社,打造海产品加工点、冷链库,推介海产品向广大市场,让岛民的海鲜卖得更远、价格更高,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带动217户渔民增收,有力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
如今的冬松小渔村,正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破浪前行。
“以前挖沙虫、收生蚝,都是小贩来收,价格压得低。现在合作社统一收购,还能通过电商直播卖到外地,收入翻了一番!”村民陈伯笑着说。
产业兴,村民腰包才能越来越鼓。冬松村借助驻镇帮镇扶村工作队的帮扶资源,引入现代化养殖技术,推广生态养殖模式,推动网箱养殖面积达1300多平方米,年产值超千万元;建设智能化养殖沙虫基地,亩均收益达3.2万元,比传统模式增长180%,大大提升了产品附加值。
去年,冬松村整合资源,争取资金37万元,将占地面积450平方米的荒废平房改造为当地特色民宿“渔家小院”,充分利用渔家文化等元素,打造“赶海体验”“渔家乐”“生态摄影”等特色项目,设立南头日出、尾龙日落以及冬松岛牌等一批网红“打卡点”,吸引更多游客上岛观光消费,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