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晨光透过大三巴牌坊的裂隙洒在石阶上时,大湾区律师冯美莲正享用她的早餐,杯中浓郁的茶香也未能转移她专注于案卷上的视线,一如她多年来严谨、细致的执业生涯。充足的庭前准备与每天的早餐一样,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律师的第一职业习惯是守时。手表的指针刚刚划过九点,这位澳门大律师便已把车停进江门市中级人民法院停车场,满怀信心地迈向属于自己的“战场”,手中杯子依旧散发着濠江早茶的余温。
当澳门玫瑰遇见侨乡晨露
“每当调解书签署完毕,我总能看见那些对公平正义释然或满意的眼神。”冯美莲的办公桌上,笔记本里的执业誓言在晨光中闪烁着温润的光芒。这位出生于广东、成长于澳门的大律师,正将她人生中最具活力和创造力的年华,编织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法治经纬之中。
2007年的澳门半岛,在海韵与异国风情的交缠中远离喧嚣,宁静而美好,每一口葡式咖啡都仿佛裹挟着海风的温柔。那年,刚取得执业资格的冯美莲,担任企业法律顾问,在民商事纠纷的密林中不断寻找法律温度。
彼时的她绝不会想到,十六年后,她会回到自己的故乡,在法律文化的差异中寻觅书写属于大湾区的和合之书。
2023年6月15日,广东江达律师事务所内,当冯美莲接过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证书那一刻,她的指尖轻轻摩挲着证书上的烫金字体,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作为第二位获准在江门执业的粤港澳大湾区律师,她清晰记得来时路上,簕杜鹃绽放的姿态——就像两地司法体系在她心中次第舒展的风景。
冯美莲一年中有超过三分之一时间在内地工作。她会在早上8点从澳门的家中出发,驱车1个多小时,抵达江门开始一天的工作。近年来,大湾区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港澳律师在内地执业铺设了便捷之路。冯美莲每次都能轻松便捷抵达律师事务所,无需长途跋涉,甚至能实现当天往返两地。
到达办公室后,冯美莲要处理法律文书、约见当事人,有时还要联系司法机关,极其紧凑的行程成为她每天的工作写照。
“澳门与江门就像两棵根系相连的榕树。本是一衣带水,更是根脉相连。”冯美莲深知,除了语言文化相通,港澳律师对香港、澳门以及国际相关法律和规则的熟悉,成为她在内地执业的独特优势。因此,为了熟悉内地司法体系,冯美莲化身“法律候鸟”,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学习,清晨在澳门律所整理案卷,傍晚就已出现在江门法律讲座的现场。她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将自己视为“新人”。在江门参加各类法律论坛、培训活动,每每遇到不懂的地方,她都会虚心请教。那些标注着不同法条对比的笔记本,记录着她在民诉程序、证据规则等领域的每一次破茧。
然而,正当她沉浸在法条和案例的学习中时,一件悬案悄然降临。
消失的老板“云”现身
2023年,临近岁末的某天,江门恩平市沙湖镇某木材厂老板李先生攥着泛黄的合同,心急如焚地在家里来回踱步。
时间回到前几年,澳门某建筑公司及自然人郭某找到了李先生,双方就采购木合板事宜达成一致并签订合同。然而,货物交付后,澳门企业及郭某未按约支付货款。李先生尝试过不少办法,始终无法联系到拖欠其债款、身处澳门的郭某。
澳门合作方拖欠的货款,如同悬在李先生心头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万般无奈下,他焦急地来到恩平市人民法院。恩平法院的办案法官建议优先选择调解的方式解决纠纷,并通过华侨华人国际商事调解中心委托粤港澳大湾区律师冯美莲参与案件调解。
企业在澳门,郭某也在澳门,如何尽快找到涉事澳门企业是该案最重要的突破口。冯美莲以问题为导向,充分利用自己在澳门人熟、地熟、事熟的优势,依靠自己多年来的所学所长及办案经验,迅速锁定并找到了“失踪”的澳门企业。
视频调解室里,冯美莲通过线上沟通的方式与涉纠纷企业商定调解方案。
该类型纠纷案件的案情大多呈现错综复杂的特征,且受港澳与内地文化差异的影响,该案件就像缠绕的丝线,需要用同理心慢慢梳理、调解。连续三天的线上调解中,当双方争执不下时,冯美莲转而讨论澳门杏仁饼与江门陈皮相融的滋味,缓和现场的紧张气氛,并将澳门与内地“同宗同源,存续相依”寓意其中,提增双方和平调解的信心;当还款方案陷入僵局,她又化身“法律翻译”,将内地“背靠背调解”机制转化为澳门商人熟悉的商业逻辑,向澳门企业释法说理,大大提高了调解的成功率。
“最后一次调解时,我在午饭空隙打开电脑,一屏连接三方,帮助双方厘清证据事实,确定还款方案,签订调解协议。”冯美莲回忆道。
最终,澳门企业现场偿还部分货款约10万元,并承诺在半年时间内分期清缴剩余货款。当首期款到账的提示音响起,李先生紧锁的眉头也缓缓舒展开来。
“此前,钱要不回来,对方人也找不到,我愁得不行。没想到在调解中心和冯律师的帮助下,事情很快就得到了解决。”李先生说道。
对冯美莲来说,这或许只是她执业过程中遇到的众多调解案件中的其中一个,但每一宗案件她都认真研究,全力以赴的执业实践为她在大湾区的职业生涯增添了宝贵的认知和经验:“内地探索出了许多线上调解的方式和途径,为双方当事人和律师节省了不少时间和金钱成本,大幅提升效率。目前,澳门的调解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
书写大湾区的和合之书
近年来,江门高度重视涉外法律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制定《江门市建设涉外法治人才队伍有关任务分工方案》,全力扶持高素质、复合型的江门涉外律师人才,提升律师涉外涉侨法律服务质效。
江门市在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试点工作中,发布申请工作指引,积极引进了4名粤港澳大湾区律师于江门开展执业活动,致力于构建“互融互通、共谋发展”的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新格局。
傍晚的黄茅海跨海通道上,冯美莲凝视窗外飞驰的风景。这位“双城律师”的公文包里,既有江门编撰的《涉侨法律法规汇编》《跨境电商知识产权维权指引》等多部涉侨法律法规指引,也有澳门街坊关于内地购房的咨询信件。
“我们不仅是纠纷解决者,更是规则衔接的探路者。”她说。
冯美莲在江门参加学术研讨会。
一次次司法实践,让冯美莲感受到江门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近年来,江门出台了《江门市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条例》,携手深圳国际仲裁院打造深国仲江门中心,并首创“华侨调解+国际仲裁+司法确认”模式,有效破解了涉侨商事法律事务办理难、域外法律查明难等问题。
暮春的江门五邑华侨广场,随风飘落的花瓣落在冯美莲的身上。她刚结束一场涉外法律人才的讲座,又匆匆赶往台山的一家涉侨企业。
“从回到故乡拿到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证到现在,快两年的时间里,我接到了许多关于澳门跨境诉讼的法律咨询。无论是从市民群众需求来看,还是从江门法治环境建设的角度来看,我都深刻感受到这里给予律师的广阔舞台。”冯美莲说道。
从台山回澳门的路上,远处黄茅海跨海通道的灯光如银河般垂落。“希望江门能进一步完善涉外法律人才库,加强两地律师的交流学习,吸引更多澳门律师来江门感受这里的城市环境和法治氛围。同时,建议江门强化与港澳的规则对接,深化合作机制,以促进两地涉外法律服务领域的互联互通,增强法律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冯美莲展望道。
对于像冯美莲一样的法律人来说,往返双城的工作,就是在两地的法律差异中寻找最大公约数、凝聚共识。我们相信,当大湾区法治建设的乐章渐入高潮时,将会有无数像冯美莲一样的怀揣着梦想砥砺前行的法律人,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书写属于大湾区的和合之书,用热情和专业点亮大湾区公平正义的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