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州互联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及民事司法保护路径研究分析报告和10个典型案例,聚焦网络虚拟财产分类、权利属性和现存法律问题等方面,为行业规范发展提供司法指引。
报告显示,虚拟财产兼具物权和债权属性,在交易流转中容易出现网络账号可交易性未明确、网络店铺交易行为性质未统一、网络游戏内虚拟财产禁止交易条款效力存争议、NFT类虚拟财产法律规范及治理规则待完善、加密货币价值认定争议引发金融风险等问题。
报告提出,通过构建多元治理体系,依据虚拟财产类型,细化运营者、用户及第三方平台的权利义务,在制度层面探索用户参与的契约协商机制;在审理合同、侵权等纠纷时充分考量虚拟财产特性,创新裁判规则,科学分配举证责任;在协同治理方面,联合监管部门强化NFT数字藏品、数字货币等重点领域风险防控,压实平台主体责任,推动建立跨平台交易溯源和场景追踪系统,形成全链条监管闭环。
据了解,2019年以来,广州互联网法院共审结涉网络虚拟财产案件近600件,主要涉及游戏账号、微信账号、直播账号、流量、数字藏品等多种类型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