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市光明区新湖街道,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调解室悄然书写着基层治理的新篇章。这里没有冰冷的审判台,只有温情的茶桌;没有针锋相对的对峙,只有推心置腹的沟通。它就是春涛调解工作室——一个以专业铸就品牌、以温情化解纷争的“暖心驿站”,正成为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十年磨一剑:从专业积淀到品牌升华
2013年,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的李春涛选择扎根基层,成为新湖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的一名专职调解员。凭借扎实的法学功底和对调解事业的热忱,他先后取得律师资格、助理社工师等专业资质,累计调解纠纷800余宗,其中重特大纠纷200余宗。“调解桌上化解的是纠纷,调解桌外守护的是人情。”李春涛常说的这句话,道出了人民调解工作的真谛。
经过12年的积累和沉淀,辖区群众对他的称呼悄然从“小李”变成了亲切的“涛哥”,他也先后获得锦旗15面,街道、区人民调解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基于深厚的群众基础和广泛的社会认可,在光明区司法局和新湖街道的指导下,春涛调解工作室挂牌成立。
春涛调解工作室秉持“依法调解、公平公正、服务群众”理念,专注攻克劳动争议、人身损害赔偿、婚姻家庭纠纷等难题,至今已受理矛盾纠纷252宗,调解成功率高达98%,调解涉及金额约1037.37万元,成为辖区和谐稳定的“稳压器”。
为民实践:“五步调解法”化干戈为玉帛
在长期的调解实践中,工作室创新探索出符合街道实情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提炼出实战管用的“五步调解法”:第一步,注重倾听诉求,耐心了解双方核心矛盾;第二步,依靠普法析理,结合法律与案例明确责任;第三步,善用情感疏导,化解对立情绪重建信任;第四步,借助多方联动,协同部门形成化解合力;第五步,落实跟踪回访,确保协议履行,巩固调解成果。
涉港澳台劳务纠纷调解:展现专业实力
“没有金刚钻,揽不了瓷器活。”李春涛深知,调解工作不仅需要热情,更需要过硬的专业能力。为此,他始终坚持“以用促学、学以致用”理念,深入学习民法典、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并结合实际案例不断总结经验,提升调解技巧。
2024年10月,一场涉及69岁台胞周某的劳务纠纷在深圳某公司发生。周某自1990年起担任公司总经理及法人代表,为公司发展倾注了毕生心血,但因年龄原因无法继续胜任高强度工作。在协商解除劳务关系时,双方在经济赔偿金问题上僵持不下。春涛调解工作室介入后,迅速厘清争议焦点,耐心倾听周某情感诉求,同时理解公司实际困难,并依据《劳动合同法》等相关规定,为双方搭建沟通桥梁。经过多轮调解,最终促成公司按“2N”标准一次性支付周某210万元补偿金的调解方案,圆满化解这场可能对簿公堂的纠纷,为周某的职业生涯画上了温暖的句号。
家庭股权纠纷调解:巧解十年恩怨
“清官难断家务事”,但李春涛偏要迎难而上。在他看来,调解不仅是化解矛盾,更是修复关系、传递温情的过程。
2006年,黎某等四兄弟共同创办某制品有限公司,但由于利润分配问题,兄弟反目成仇,十年来争吵不断,甚至多次大打出手,被派出所拘留。2025年4月,黎某向春涛调解工作室求助,希望化解这场长达十年的股权纠纷。
结合该案件情况,工作室采取“背对背”调解方法,先单独与各方沟通,了解诉求、疏导情绪,再组织集中调解。李春涛既讲法律,又谈亲情,最终促成四兄弟达成协议,千万资产纠纷尘埃落定。事后,黎某送来锦旗和感谢信,激动地说:“十年恩怨,终于了结,感谢调解员让我们兄弟重归于好!”
作为新湖街道基层治理的“催化剂”,春涛调解工作室以品牌化、专业化服务,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其成功秘诀在于以专业立信,团队成员持续学习法律与社工知识,确保调解专业性;以公正为本,始终秉持“一碗水端平”原则,赢得群众信赖;以创新赋能,探索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提升治理效能。未来,春涛调解工作室将继续以“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为目标,为更多群众排忧解难,让法治之光照亮辖区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