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电动自行车骑行更安全、更规范?今年以来,广州交警全面落实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坚持“宣教+整治”并重,加大交通秩序整治力度,联合相关部门持续优化提升慢行系统。
交警对电动自行车交通违法行为进行查处。
严查严管治理违法乱象
对症下药协同发力解难题
今年2月中旬,一辆非法改装电动自行车发生交通事故后,广州交警花都大队循线追踪,联合相关职能部门对涉事店铺进行检查,现场查获非法改装电动自行车7辆,缴获解码器、改装零部件一批。店铺法人及实际所有人双双被刑拘。
“我们对工作中收集的线索信息进行深挖,将调查的触角从‘个体’向‘源头’延伸,并联合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部门通过暗访或突击检查的形式对销售门店开展综合执法,从源头减少非法改装行为的发生。”广州交警介绍道。
今年以来,交警部门持续开展电动自行车专项整治行动,严查电动自行车无牌上路行驶、非法改装、闯红灯等重点违法行为,并通过“守点+巡逻”动静结合的方式,在全市开展现场执法。今年以来,全市查处电动自行车各类交通违法行为同比上升43.55%。
《广州市电动自行车管理规定》发布后,广州交警在严查严管的同时,强化宣传引导,走进农村、社区、学校、企业等重点场所,针对老年人、快递外卖骑手、学校学生等,普及交通安全知识。
此前,每到用餐高峰期,花城广场周边道路随处可见外卖电动自行车乱停放,给过往行人车辆造成诸多不便。为此,天河区人大常委会冼村街道工委多次组织议事代表会和现场调研,邀请人大代表和交警、城管、社区居委会、相关物业等不同领域的部门代表参与商讨,规划合适的停放区域。
如今,花城广场西北小广场北侧空地上有了“外卖车辆临时停放点”,解决了“停车难”“乱停车”问题。天河区人大代表刘锋介绍,天河区人大常委会冼村街道工委今年还通过多部门协同治理,联动华夏路北两个公交车站周边的写字楼物业公司腾出空地,很好地解决了“堵站”乱象,让电动自行车有位可停,让街坊有路可行。
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保障电动自行车“有路走”
“新规出台后,大家从知晓到熟悉再到心中有法、文明出行需要一个过程。”在天河区人大代表罗智鸣看来,文明守法出行,加强交通硬件设施建设是基础。作为一名骑行者,他观察到近几个月来身边的出行环境有了看得见的变化。“黄埔大道员村山顶附近公交车较多,随着非机动车道的逐步完善,这里的交通秩序变好了。”
“我每天通勤都要骑电动自行车经过东晓路,虽然之前有非机动车道,但到高峰时段车流量大时,(非机动车道)还是显得窄了,不少人骑上机动车道。”家住海珠区的市民叶先生坦言,“有了‘机非共享车道’,非机动车道相当于拓宽了,近段时间我的骑行体验感还不错。”
叶先生提到的“机非共享车道”,正是广州交警联合交通运输部门创新开展的试点。东晓路南往北方向(金禧路至前进路)试点“机非共享车道”后,该路段交通秩序有了明显改善。
在与之类似的冼村路,以南往北方向三车道为例,试点前,每到高峰期时,电动自行车在车流不息的机动车道中穿梭,险象环生;试点后,绝大部分电动自行车在“机非共享车道”内通行,既减少了非机动车对其他机动车道的影响,同时也尽可能避免违停机动车阻碍非机动车通行。
“我们的初衷是想在没有增加道路资源的情况下进一步优化通行条件,持续提升车辆通行效率。”广州交警透露,经过前期数据分析研判,综合考虑车流量以及道路条件,截至目前,全市已有39条道路试点“机非共享车道”。
与此同时,交警部门积极推进实施多个点位“微改造”,对金沙洲大桥东行上桥合流处拓宽非机动车驻足空间、实施交替放行,对西堤二马路人民桥段、广园东路禺东西路优化慢行交通组织,在冼村路段设置后绕式公交车站,推动东风路、解放路人行天桥梯道坡面改造等,不断优化通行条件,保障电动自行车“有路走”。
推动在48个重点路口加装非机动车信号灯,新增和完善非机动车过街通道102处,推进新建机非隔离护栏2.1万米……面对道路资源有限的客观实际,广州交警坚持“精耕细作”“精细管理”,联合相关部门稳步推进道路基础设施建设,以保障电动自行车通行安全,进一步为十五运会营造安全、有序、顺畅的城市道路交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