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法院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少年司法理念,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聚焦涉未成年人家事案件特点,首创“修复性”家事审判模式,以“办理一案、修复一家、守护未来”为核心理念,着力打造“司法审判+社会支持”协同保护新格局,有效破解家事纠纷对未成年人造成的“次生伤害”难题,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环境,相关工作获得“全国维护青少年权益岗”、最高人民法院新时代人民法庭建设典型案例等国家级荣誉肯定,形成具有示范效应的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广州经验”。
理念先行
重塑家事审判价值导向
8岁的小明(化名)在父母离异后随母亲生活,却因沉迷游戏,受不了母亲严格要求,希望跟随对自己放任自流的父亲生活。基于巨大教育理念差异带来的家庭纠纷,法官精心组织,联合律师和专家力量开展多轮背对背调解,分别化解对立情绪,强调共同责任与协作对孩子身心健康的极端重要性。法官与专家合力引导父母跳出“抚养权争夺”的零和思维,共同探索最有利于孩子的养育方案,最终达成了以“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为原则的合作养育协议。协议不仅明确了抚养安排,更建立了父母间良性的沟通机制,极大改善了小明和父母的亲子关系。
广州法院将“关系修复”和“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置于核心地位。通过规范家事案件代理业务指引,明确要求代理人不得激化矛盾、调词架讼,积极推广离异家庭“合作养育未成年子女”的科学理念,引导父母理性处理纠纷,有效杜绝“胜诉至上”观念对未成年人身心权益的潜在损害,为“修复性”审判奠定坚实思想基础。2024年“一对一”帮助703个家庭重塑亲子关系。
机制创新
构建多元协同共治体系
11岁的羊羊(化名)长期处于父母争吵对抗环境中,已出现自残、抑郁等严重心理问题,身心健康严重受损。为避免羊羊父母关系恶化导致的诉讼对抗性加剧,引发后续反复提起变更抚养权、探望权纠纷诉讼以及申请强制执行等纠纷,广州法院探索构建“未成年人利益最大化”的新型审判机制,委托心理专家对羊羊真实意愿甄别评估,邀请市律协制定涉未成年人抚养的行业业务指引,联合多方力量柔性引导父母反思自身责任,学习科学养育知识,成功推动双方冲突降级,切实改善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环境。
广州法院充分发挥司法能动性,打破法院“单打独斗”局面,引入家事调查员、调解员、心理疏导员、家庭教育指导专家、社工等专业社会力量深度参与案件办理。将亲情关系修复、心理疏导干预、家庭教育指导贯穿于诉前调解、案件审理、判后回访全过程,形成全链条、立体化的保护合力。天河、花都等法院运用此模式,家事案件调撤率显著提升超过60%,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的良好效果。
职能延伸
深化判后关爱服务
离异后独自抚养女儿的谭女士因和女儿关系紧张被法院判决变更抚养权,谭女士一直难以接受。为更好呵护未成年人成长环境,广州法院联动市妇联、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委派专家和专业社工参与,多次对其进行心理辅导干预,布置“庭后家庭作业”,如家庭书籍的学习心得体会、给女儿写信等,逐步引导母亲改变认知,教会母亲回应女儿需求的沟通方式,让谭女士在修复自身离婚创伤的同时,也慢慢弥合和女儿的关系。
广州法院高度重视裁判后的效果巩固与家庭功能重建,避免“一判了之”。
一是针对离婚后独自抚养子女的一方可能面临的压力与困境,主动邀请心理学、教育学专家提供抚养能力提升辅导及离婚后情感创伤干预,增强其单亲养育的胜任力与信心。
二是建立常态化判后回访帮扶机制,联合妇联、街道、社区等职能部门,定期对涉案家庭进行回访,动态掌握未成年人生活学习状况及父母履行义务情况。
三是提供“双向辅导”,既关注家长的教育方式改善与情绪管理,也关注未成年人的心理调适与权益保障,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联动专业力量介入,预防和减少因家庭变故导致的未成年人行为偏差或权益受损风险。花都法院打造的“花好月圆”家事解纷品牌,正是深化判后服务、促进家庭和谐的典型范例,其经验获最高人民法院高度认可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