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广州市花都区司法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依托花都区司法局驻竹洞村“和合”驿站,结合“农无忧”解纷站,通过“四专四快”(专组、专人、专案、专责;快受理、快分流、快调解、快回访)高效解纷机制,聚焦村民矛盾类型和调解方式共性,建立“123”工作法,即做实“一体化”、织密“两张网”、激活“三协同”,助力基层社会治理,打造矛盾纠纷实质化解新“枫”范。
自2025年5月底启动以来,“和合”驿站共开展矛盾纠纷排查50次,成功调解合同纠纷、侵权纠纷、土地承包纠纷、相邻关系等民商事案件9件,调解成功率100%。
聚焦“一体化”解纷模式,强化矛盾化解能力
“和合”驿站始终秉持“法不外乎人情”理念,聚焦“案结事了人和”目标,巧妙运用情、理、法等多种解纷思路,在调解过程中不断寻求双方利益的平衡点,促进矛盾“一体化”解决。
在两村民因合同欠款产生的民事纠纷案件中,调解员通过“背对背”的调解方式,向两村民深入浅出地进行了相关法律分析和诉讼风险分析。
一方面,从法律角度说明,双方既签订了合同,就应该按照合同约定履行相关义务,拒不履行将承担相应的违约后果。另一方面,从情理角度解释,双方本是同村村民,若起诉将经历较为繁琐的诉讼程序和承担诉讼经济成本,邻里关系难以修复;若调解结案则可以迅速回笼资金,走出经营困境,邻里关系也得到缓和。
最终,经过多轮调解,双方各退一步,当场签订调解协议书。之前红着脸的邻居终于握手言和,长久的拉锯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调解员在“和合”驿站开展调解工作。
织密“两张网”多方联动,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和合”驿站不仅是花都区司法局与赤坭镇深化基层治理的创新成果,也是助力花都区“百千万工程”的重要举措。
针对辖区村民矛盾纠纷较为高发的土地征收补偿、村居环境整治和“外嫁女”权益保护等问题,“和合”驿站织密“两张网”联动高效解纷,一方面,积极搭建矛盾纠纷“情报网”,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信息收集渠道,广泛收集各类矛盾纠纷线索,确保信息传递及时、准确。
另一方面,着力构建基层矛盾“联调网”,充分发挥驻村法律顾问作用,形成“调解员+顾问员”机制,确保各类矛盾及时、有效化解在基层。
在某调解案例中,双方系同村的亲兄弟,因地上附着物先后两次被征收,双方就青苗补偿款分配事宜产生纠纷。“和合”驿站调解员接案后立即联系驻村法律顾问,整理关于青苗补偿费的相关法律法规,并共同研究形成调解方案,抓住青苗补偿费归实际投入人所有,但双方当事人均难以证明投入情况这一关键点,组织双方当事人在现场共同商议,最终通过调解员和驻村律师精准发力,倾心调解,双方签订和解协议实现案结事了。
调解员和顾问律师开展调解工作。
激活“三协同”解纷动能,形成多元共治合力
“和合”驿站协同属地学校广东培正学院,联合全市首个区级“法援花声 高校志援e站”法律援助志愿服务站,运用高校法律援助志愿队伍力量,组建“1名高校教师+1名司法所长+N名调解员”的“三协同”的解纷团队,建立信息互通、联合调解、风险预警三项机制,发挥司法所所长沟通统筹协调能力、调解员人熟地熟事熟的特点和高校教师专业力量赋能,深度参与疑难案件调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力。
在某辖区居民被非法侵害的案例中,高校法律援助志愿教师分析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司法所所长对接涉案派出所了解案情进展,调解员加强对当事人及其家属心理疏导,多方合力,最终帮助该居民获得合理的经济赔偿。
“和合”驿站还发挥辐射周边区域作用,联合区调解协会在高校开展人民调解分享交流活动,通过结合调解员的工作经验与调解实务中积累的鲜活生动案例,将人民调解概念、实际调解案例和沟通交流策略相融合,向高校师生进行了深入浅出的授课,进一步深化了高校师生对人民调解的理解与感悟。
花都区调解协会在广东培正学院开展人民调解分享交流活动。
下一步,花都区司法局将继续依托“和合”驿站,深化高效解纷机制,联动多元解纷力量,做细做实矛盾纠纷化解文章,把矛盾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为构建平安花都贡献法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