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AI法官助理进入审判庭,到“城市大脑”实时感知千万级人口城市的脉动,再到无人机成为社区网格员的“天眼”——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与广度,融入广东社会治理的肌理。这不仅是工具的升级,更是一场治理理念的深刻变革,广东正用科技写下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解题密码”。
法治“数字赋能”
科技提升司法效能与温度
人工智能技术已深入公共生活的方方面面,智慧政务系统不断提升广东法治建设的质量与效率。
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推出AI辅助审判系统。该系统基于全国首个司法审判垂直领域大模型开发,依托最高人民法院法信权威知识库,覆盖立案、阅卷、庭审、文书生成四大环节,审判质效大幅提升。
“AI辅助审判系统上线后,我无需处理大量重复性文字工作。在审理涉及医疗等专业领域的案件时,AI还会适时提示需查阅哪些文件以核实关键信息,有效减少了因法官知识盲区导致的信息疏漏。”深圳中院一名法官这样评价。

法官操作人工智能辅助审判系统阅览案卷。
人工智能在普法宣传方面也成效显著。肇庆市端州区人民检察院“砚阳”未成年人检察综合保护中心专注沉浸式普法,运用VR情景模拟和《迷雾中的真相》普法剧本杀等形式,打造“阿庆与小信鸟”普法IP,推动法治教育进校园、进社区,助力青少年法律认知度提升40%。
在未成年人帮教矫治方面,该检察院依托非羁押监管数字平台,构建起检察院、社区、学校、家庭“四位一体”的帮教模式,形成从风险防控、家庭教育指导到行为矫治、社会融入的全流程闭环。目前已帮助59名未成年人顺利回归社会,有效推动未成年人犯罪与侵害未成年人犯罪“双下降”。
法治领域的科技实践,既彰显智慧,也传递温情。在提升司法效率与质量的同时,更着眼于增强人民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城市“智慧大脑”
数据驱动精准防控新范式
如何构建以数据为驱动的智慧城市?从便民高效的政务服务小程序,到整合多部门数据的指挥大屏,每时每刻的信息交互,是科技支撑城市平安建设的生动注脚。
在韶关,市公安局交管支队高速一大队针对辖区高速公路易结冰、多浓雾、落差大等特点,联合气象部门研发“恶劣天气交通预警处置平台”,通过“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模式实现精准防控,打造出应对高速恶劣天气的“韶关样板”。
该平台构建了浓雾、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的预警数值模型和AI图像识别模型,可快速预知区域性恶劣天气,显著提升预警识别能力。交管大队借助恶劣天气AI预警与长下坡智能管控系统,使一般程序事故同比前五年下降54.8%,死亡率下降49.4%,推动京港澳高速韶关段安全水平全面提升。

民警通过恶劣天气交通预警处置平台,实时监控辖区高速路况。
在应对极端天气方面,广州市智慧城市运行中心已对接100多个业务系统,汇聚数据超150亿条。以广东常见的台风灾害为例,调度大屏依托气象行业数据、图像、视频等资源,为政府部门提供精细化预报预警;智慧水务系统则动态监测河道、水库及易涝风险点,实时回传水位数据与现场画面,有效防范次生灾害。
在广东,城市“智慧大脑”的构建不仅提升了单一领域的治理精度,更形成了跨部门、多维度的协同治理格局,实现对灾害、事故等风险的精准防控。
基层“智治末梢”
科技浸润民生服务第一线
惠州市博罗县长宁镇,群山叠翠。镇综治中心的网格员们,是这片青山的守护者之一,他们熟练操控无人机,沿着航线翱翔巡检。一旦捕捉险情隐患,信息便第一时间传回,为应急处置按下“加速键”。
这正是长宁镇综治中心打造的“惠眼通”系统的一部分。该系统通过2100支高清监控实现重点场所全域覆盖,智能识别人群聚集、火灾隐患等风险,结合无人机与视频巡逻协同作业,构建起全方位智能防控体系,实现安全隐患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

长宁镇综治中心“惠眼通”系统智能识别风险隐患。
同时,长宁镇综治中心依托“粤平安”平台建立云端联调机制,打破地域限制,实现跨市劳资纠纷7天内线上化解。综治中心还优化司法确认流程,对达成调解的案件,法庭提前介入指导,使司法确认效率提升50%。
智慧治理,已成为广东社会治理的新常态。佛山南海朗沙社区综治中心建立首个社区级“综治应急智慧融合平台”,利用AI视频监控、智慧烟感、特殊人群应急手环等物联网设备,实现全域风险“可视化”调度。
广州黄埔区综治中心则通过大屏实时监控全区17个镇街的风险隐患。在指挥中心的统一调度下,各最小应急单元高效联动,确保风险隐患第一时间推送、第一时间处置,从源头上防范化解矛盾纠纷。中心依托“埔安通”(黄埔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应用平台),对纠纷数据实行“一本账”管理,持续加强研判分析,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以科技为翼、以民生为本的治理路径,不仅为广东的平安建设注入了持久动力,也为全国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一份可复制、可推广的“广东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