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顺德区召开2022年第二场扫黑除恶常态化暨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新闻通报会。据悉,今年以来,全区共打掉涉恶犯罪团伙7个,街头暴力、命案、“两抢”案件持续实现100%破案,共破获涉养老诈骗案件27宗,涉案金额高达9645.37万元。会议同步发布顺德区《反有组织犯罪法》宣传原创MV《晨曦》。
常态化扫黑除恶
坚持“打防管建”相结合
通报会指出,今年上半年,顺德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常态化、机制化扫黑除恶的决策部署,切实抓好本年度扫黑除恶“十件实事”落实落地落细,坚持“打、防、管、建”相结合,聚焦八大重点行业领域突出问题开展集中攻坚行动,有序推动常态化扫黑除恶斗争和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顺利开展。与此同时,全区进一步优化农村基层组织体系,着力提升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效能,目前已建成125个股份社党支部,进一步强化党组织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领导作用;通过对村霸、涉农村黑恶违法犯罪线索的深挖摸排,全区共打掉“村霸”团伙8个,成功打掉龙江和陈村两个以集体名义非法谋取个人利益的违法犯罪团伙。
“美食之都正气扬,何惧青帮红黑帮。太极永春截拳道,斩尽黑手和豺狼……”通报会上,一曲以《反有组织犯罪法》为主题的顺德原创MV——《晨曦》正式发布,作品中包含童诗、主副歌和RAP三部分,以顺德区打掉两个涉黑社会性质组织的“春晖行动”“秋霆行动”为背景,以黑社会性质组织的四个基本特征为切入点,展示了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等单位的日常工作情景。该MV由区委政法委、区扫黑办、区公安局等部门联合制作,区扫黑办工作人员参与填词,铿锵有力的曲风,展现出顺德人民同仇敌忾,勇于与黑恶势力作斗争的气势。
据悉,今年以来,顺德区以宣传贯彻《反有组织犯罪法》为契机,通过海报、LED投屏、新媒体平台、组织宣讲以及出租车、公交车广告等多种方式,掀起扫黑除恶常态化、《反有组织犯罪法》的宣传热潮,形成良好的社会宣传氛围,确保全领域覆盖。
从严从准从快
打击整治养老诈骗犯罪
目前,为期半年的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正在深入开展。通报会介绍,今年4月27日,顺德区在区委平安顺德建设领导小组下设专项行动办公室,由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和副区长、公安局长分别担任主任和第一副主任,制定印发全区工作方案系列文件,先后四次召开专项工作推进会,依法从严、从准、从快打击整治养老诈骗犯罪活动。
顺德区网信、民政、住建、卫健、市监、金融等部门履职尽责,从消费维权、投诉举报等信息中梳理出重点区域、重点人员进行再核查、再走访,建立问题隐患台账,及时回应群众诉求。开展打击整治的同时,顺德区积极开展“七进活动”“六大行动”“小手拉老手”“南粤护老”等一系列活动,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全面加强预防养老诈骗宣传,多个案例获新华网、中央电视台、人民法院报等媒体报道。
顺德区委政法委副书记、区扫黑办常务副主任梁伟表示,下一步,顺德将深入贯彻党中央的决策要求,坚持对黑恶势力“打早打小、露头就打”,持续推动2022年度常态化扫黑除恶“十件实事”落地见效,全力推进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深入开展,多层次全方位开展扫黑除恶常态化、《反有组织犯罪法》、防范养老诈骗和电信诈骗等工作,致力建设平安顺德。
会后,区委政法委组织出席本次通报会的10名平安观察员前往顺德反诈分中心参观,并围绕反诈、平安建设等主题展开座谈交流。
数读
2022年以来,顺德公安共侦破涉及社会秩序类犯罪的九大类案件156宗,打掉涉恶犯罪团伙7个、一般犯罪团伙98个,街头暴力、命案、两抢案件持续实现100%破案;
顺德检察院对九大类案件保持高压打击态势,审查逮捕87件212人、审查起诉111件249人;
顺德法院共审理涉黑恶案件3件,已审结3件,结案率100%,财产执行处置率均达100%;
顺德区纪委监委立案审查调查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问题1人并移送司法机关处理。
顺德公安共破获涉养老诈骗案件27宗,涉案金额高达9645.37万元,抓获嫌疑人83人,冻结资金5035.47万元;
顺德法院审结全市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行动第一案,判处罪犯有期徒刑12年,并处罚金20万元、责令退赔188.78万元。
典型案例
“能量床”能治百病?进价一两千却卖上万元
在区打击整治养老诈骗专项办的统一部署下,区市监局联合公安、卫健部门于5月19日、7月4日,分别在杏坛、伦教对2家涉嫌虚假宣传的商家进行查处。
当事人将自己包装成“出生中医世家”“从事20多年中医工作”的“神医”,在经营场所内悬挂“XXX中医堂”,并通过开讲座、开设微信商城、抖音号等方式大肆宣传,鼓吹其产品不仅对中风、高血压、糖尿病、风湿、关节炎、男科、妇科等疾病有功效,还能提升生育能力、增强记忆力、解决掉发脱发问题,几乎可以“包治百病”。以此来迷惑身体不适的中老年群众前去体验、再花费高价购买产品。
经调查,当事人所销售的“玉石床”“中医能量床垫”“头疗仪”“腰带”仅是具备发热功能的普通家用电器产品,并非有特殊疗效的医疗器械。这些产品进货价1000至2000元不等,但卖价却高达1万-6万元。
当事人如此不实、引人误解的宣传行为,对中老年患病群众具有极大的误导性,可能会耽误疾病的正规治疗。目前,市监部门已对此立案调查,查实的销售金额近100万元,案件正在进一步处理中。(南方+、珠江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