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区街道是中山市著名侨乡。近年来,南区街道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断健全涉侨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满足归侨侨眷、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对国内法律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依法维护归侨侨眷、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的合法权益,为推动辖区高质量发展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深化法律供给
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
今年5月,南区街道在全市率先成立涉侨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为归侨侨眷、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提供“一站式”公共法律服务,提升依法护侨能力。建立法律咨询坐班机制,协调安排业务骨干、村(社区)法律顾问每月第二个周五在工作站驻点办公,为归侨侨眷、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提供包括合同纠纷、继承纠纷、境外公证效力等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普法宣传、调解日常服务,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意见,引导当事人用更加高效、便捷的方式解决矛盾纠纷。
依托中山市公共法律服务实体、网络、热线三大服务平台,南区街道以“线上+线下”模式提供法律服务,为归侨侨眷、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提供公益性、均等性、普惠性、便利性、全覆盖的公共法律服务。针对涉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权益纠纷案等侨胞重点关注的纠纷,指定专人依法受理、依法调查、依法处理,平等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自成立以来,南区街道涉侨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现场驻点办公9次,解答群众法律咨询4次。
定期走访排查
构建涉侨调解网络
近日,定居美国的黄阿姨归国探亲,回到中山市南区街道,发现其位于新凤环的老屋外的厕所被邻居林阿姨私自拆除。因为该厕所涉及安全隐患和土地权属问题,双方多次协商无法达成共识。接报后,中山市司法局南区司法所考虑到涉纠纷建筑是涉侨房屋,立即派出有涉侨纠纷化解经验的调解员现场开展纠纷调解工作。调解员公平公正,不偏不倚的态度逐渐消解了双方的怨气,经过劝导,林阿姨愿意在黄阿姨院子内帮其重建厕所,邻里终于恢复了和睦。
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值得竭尽全力去办。不久前,定居香港的李先生办理个人证件时遇到了困难,南区街道办事处联合民政、出入境、档案等部门多方协调,研究提出解决方案,最终帮助李先生成功办理了证件。
南区街道不断健全涉侨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逐步完善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行政调解的衔接机制,化解涉侨案件当事人回国参与诉讼难、审理周期长、执行难度大等难题。择优将热心调解工作、懂涉侨法律政策的社区干部、网格员、侨胞侨眷等纳入人民调解员队伍,通过加强业务培训,掌握法律知识与调解技巧,打通各类涉侨矛盾纠纷维权渠道,推动矛盾纠纷基层化解、诉源化解。
推动侨房保育
营造护侨氛围
南区街道有大量中西结合、风格各异的侨房,这不仅是侨胞们与家乡紧密相连的桥梁,也是宝贵的文化遗产。为搭好家乡和海外乡亲联系的桥梁,南区街道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依托涉侨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以侨为桥”推动侨房保育和侨房活化工作,为盘活空置侨房资源、制定侨房“微改造”政策等侨房保护和开发工作提供综合法律服务,持续开展对侨房文物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常态化宣传和培训,不断提升侨房文物保护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助推政府部门高效完成重点工程、中心工作,促进南区街道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依托“侨胞之家”等阵地,通过侨法政策讲堂、座谈交流等方式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归侨侨眷权益保护法》《中山市公共法律服务促进和保障办法》及相关涉侨法律法规政策宣传活动,提高各界群众对涉侨公共法律服务的知晓度,广泛凝聚侨心侨智侨力,切实增强依法护侨的能力,营造爱侨护侨的良好氛围。今年以来,共开展涉侨大型法律宣传2次,解答群众法律咨询20余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