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纠纷关乎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是民生保障的“晴雨表”。近年来,清远连州法院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在劳动争议化解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个案办理”和“类案治理”相结合,构建调、判、执、治“四位一体”全链条体系,切实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精心调
探寻纠纷化解最优路径
“法官您看,这是新拍的X光片,钢板还在腿里……”2024年深秋的一个午后,拄着双拐的罗某将一叠医疗票据铺满调解桌,泛黄的工伤认定书边角已卷起褶皱。
2023年,罗某在工作时不慎被压伤,造成骨折。连州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作出《认定工伤决定书》,认定罗某为工伤。公司认为罗某已达法定退休年龄,双方不存在劳动关系,不愿承担工伤保险责任,拒绝支付工伤保险待遇,罗某无奈诉至法院。
承办法官敏锐意识到:若简单下判,企业可能上诉拖延;若就案判案,也极易造成一案结而多案生——必须找到“既解法结又解心结”的破局之道。
为尽快帮助罗某拿到赔偿,承办法官通过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机制,与劳动仲裁机构及时对接、协调联动,主动走访企业。
“企业信用记录关乎招投标,罗师傅的后续治疗也耽误不得。”承办法官围绕双方的用工关系及后续的工伤待遇赔偿问题进行分析,劝说企业体恤受伤职工现状,及时履行用工单位的法定义务。
最终,经过多轮沟通,企业同意向受伤职工支付工伤赔偿款,这场长达一年多的工伤纠纷圆满化解。
“调解不是解决纠纷的唯一方式,但可能是最好的化解方式,它可以真正调和当事人之间的矛盾,做到案结事了人和。”在承办法官看来,该案以调解结案,是兼顾劳动者合法权益和企业经营发展以及节省司法资源的最优解,“既让双方当事人感受到司法公平正义,也免除了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减轻了执行压力。”
细心判
夯实服判息诉民心基石
“这129张单据的认定依据写得明明白白,我输得心服口服!”2024年12月,当黄某翻完长达25页的判决书后,主动向工人单某支付了工钱和逾期付款损失共计95000余元。这场因129张施工单据引发的三年欠薪纠纷,在连州法院法官“庭前细审、判后精答”的工作闭环中画上句号。
2018年10月到2021年4月底,单某先后在黄某的10余个工地施工,工程结束后,单某拿到了部分工钱,剩余工钱追要两年依然无果。无奈之下,单某整理好施工单据和相关证据材料,一纸诉状将黄某告到了连州法院,要求黄某支付剩余工钱13万元。
受理案件后,承办法官带着助理耗时一个星期加班加点翻遍了129张单据和文件大小达到3G的微信聊天记录,庭前多次联系双方确认细节,庭审中对129张单据进行了合理认定,庭后依法作出判决。
法官坚持“庭前细审+判后精答”,给了当事人一个有理有据、让人信服的“说法”,双方服判息诉。
“我相信,你们打官司要的不仅仅只是一个裁判结果,更是一个有理有据、让人信服的‘说法’,这次判决核实了所有单据,核减金额也作了说明……”判决下达后,法官通过电话对黄某的疑问进行释法答疑,黄某表示认可判决结果。至此,这起“拉锯”三年多的欠薪纠纷终于尘埃落定。
“判后答疑不是简单重复判决内容,而是把法条背后的价值考量讲透彻。”判后答疑不仅解答了当事人的疑问困惑,也极大提升了当事人对法院裁判的接受度、认可度和满意度。
2024年,连州法院上诉率排名位于全市基层法院第一并持续保持全省前列,投诉信访同比下降16.7%,收获群众赠送锦旗11面。
暖心执
守护胜诉权益兑现底线
“您让我对法律的公平正义充满希望。”2025年1月,连州法院执行局干警收到申请执行人刘女士送来的一封手写感谢信和一面锦旗,感谢信的背后,是一起历时两年、涉及百万元工亡赔偿的劳动争议案。
2022年3月,快递员王某突发疾病离世,历经劳动仲裁、两审诉讼,2023年8月,法院终审确认劳动关系。确认劳动关系后,2024年5月,仲裁裁决物流公司需支付丧葬补助金、工亡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等共计106万元。物流公司不服向法院提起申请撤销仲裁裁决,2024年5月,法院依法作出民事裁定,驳回物流公司申请。然而,物流公司仍未按生效文书主动支付赔偿金。无奈之下,刘女士向连州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案件进入执行程序后,经过四轮网络查控,执行法官发现物流公司账户余额仅有9.5万余元,若分期支付赔偿款,又可能让双方陷入新的困境:刘女士与丈夫系二婚,家庭情况较为复杂,一家人一度因赔偿款分配问题出现分歧,分期支付可能会导致原本破碎的家庭再生矛盾;物流公司可能也会因分期支付而导致公司账户被长期账户,进而影响公司经营和员工工资发放。
“既然分期支付对执行双方并非最优解,那就再做一做双方工作,力争物流公司一次性支付赔偿金。”执行法官随即与物流公司负责人算起“经济账”:分期支付利息高、账户难解封,影响员工生计;又与刘女士协商减免迟延履行金,促成一次性支付。
最终,公司负责人于10月底筹齐109万赔偿金,案件顺利执行完毕,物流公司账户也被迅速解冻。
案款到账后,分配又成难题。王某母亲担忧养老,刘女士需抚养多病幼女,双方均想多分一些赔偿款。执行法官将双方约至法院进行沟通面谈,耐心解释法律责任,疏通家庭情感结点,最终达成分配方案,一家人隔阂消除、冰释前嫌。
法官善意文明执行,百万赔偿款一次到位,申请执行人主动送来锦旗和感谢信。
2024年,连州法院执行案件平均结案用时缩短27天,执行到位率同比提升近10个百分点,执行到位金额2.17亿元,以“真金白银”兑现司法公信力。
用心治
织密纠纷治理前端网络
“谢谢法官,如果没有你认真调解,我的钱怕是要不回来了。”走出调解室,农民工黄某激动地向法官表达感谢。
2023年5月,50多岁的黄某在刘某的工地上打工,双方没有签订书面合同,口头约定了每日工钱。一个多月后,刘某支付了部分工钱,并称手头有点紧,欠黄某的4000多元工钱以后补齐。然而,黄某多次向刘某索要工钱均未果,于是诉至连州法院。
“黄某干的活很多都不符合我的要求,剩下的工钱我当然不会给。”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通过电话了解黄某想法,其坚称刘某干活未达到应有质量,不同意支付剩余工钱。
随后,法官在审查黄某提交的证据时发现,黄某只有自制的工时记录册,没有刘某的签字认可,也没有其他证据提供。
按照证据原则,黄某因为证据不足,很可能面临败诉,但承办法官没有“一判了之”,而是从情理法三个角度耐心做刘某的工作。经过两个小时的调解,刘某最终同意支付黄某剩余工钱,双方争议得到妥善解决。
这样的案件并非个例,它折射出的企业用工不规范问题具有典型性。连州法院梳理近五年受理的628起涉农民工追索薪酬案件时发现,涉案用工企业或多或少均存在用工不规范问题。
对此,2024年劳动节之际,连州法院针对区域多发、易发劳动纠纷问题,向连州市人社局发出司法建议书,从“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完善根治欠薪问题长效机制”“加大欠薪违法案件联合惩戒力度”和“加强劳动法律法规宣传”四方面,建议加强对企业用工的规范管理,从源头上减少和化解劳动争议。
收到司法建议书后,连州市人社局快速回函,并派员到连州法院就建议落实进行深入座谈交流,双方共同签署《关于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工作的机制》,连州市人社局针对企业用工疑难点建立问题清单、定制服务清单,积极拓宽调解渠道、用足用好调解程序,帮助企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对企业的法治教育和用工监督,有效营造良好用工环境,推进劳动争议前端预防,真正实现“解决一件事”向“预防一类事”的治理跃升。
针对劳动纠纷多发、易发问题,连州法院向人社局发出司法建议,联合建立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工作机制。
2024年,连州法院劳动争议案件收案数量同比下降52%且调撤率超过50%,大量矛盾纠纷化于未发、止于未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