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华灯初上,位于惠州市惠阳区淡水街道东门桥的红桥夜市“热”了起来。烟火升腾,空气中弥漫着美食的香味,“夜经济”正在唤醒城市的“烟火气”。
随着夜间经济的兴起,治安、交通等各种风险隐患也随之而来。近年来,惠州市公安局将夜间经济活跃场所作为治安整治重点,在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管理方面下足“绣花功夫”,全力护航“夜经济”。2024年,惠州市夜间经济活跃场所警情同比下降32.68%。
开展“夜市体检” 找准“落针点”
“有了夜市疏导点,就有了相对稳定的回头客,不用再回到路边随处摆摊了。”惠州市惠阳区镇隆镇万里工业区夜市疏导点,卖肉夹馍的档主说。一旁的巡逻民警告诉记者,有四五千名产业工人在附近工作生活,疏导点建立之前,流动商贩沿路摆卖,人车混杂,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
万里工业区的变化是惠州夜经济活跃场所由乱到治的一个缩影。为确保夜间经济场所治安秩序平稳,惠州市公安局对全市存在隐患的夜间经济活跃场所开展全量摸排。“通过逐一走访过筛、研判,梳理出全市108处夜间经济活跃场所区域,并制定了‘一区域一方案’。”惠州市公安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实地走访,惠州公安机关牵头会同各镇街职能部门针对场所的不同特点,逐一制定整治方案,同步出台相关文件。
记者走访看到,在惠城水口夜市、惠阳红桥夜市等条件允许的区域,公安机关在周边规划建设了防护设施完善的疏导点,引导流动摊贩前往指定区域统一经营;对部分内街小巷夜间经济活跃的场所区域,公安机关选择在夜间经济活跃时段实施交通管制,限制车辆进入或引导车辆绕行,实现限时人车分离。针对博罗县滨江路、大亚湾宝来广场等零散且无法整合的夜间经济活跃区域,公安机关通过强化道路管理,引导流动摊贩在安全区域内经营,实现局部人车分离,降低风险隐患。
注重科技赋能 磨好“绣花针”
夜间经济活跃场所点多面广,如何做到平安不出事?惠州公安选择向科技要警力。深夜,市公安局指挥大厅灯火通明,大屏幕上清晰显示着重点夜间经济活跃场所区域内的夜间经济专项巡线、夜间经济快反圈的警力部署。
“我们在重点点位设置了签到点,实行‘停车驻守+步巡’巡防模式,切实提高见警率与管事率。”惠州市公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两年,惠州公安推动全市夜间经济活跃场所实现社会视频全覆盖,充分发挥“情指行”一体化运行机制作用,在重点时段安排专人开展视频巡查,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异常并预警。对可能发生打架、纠纷等案事件的场景进行智能预警,以便调度预警部位周边警力及时到场,把各类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华灯初上,惠州市区河南岸公园夜市附近不时有巡逻警车缓缓驶过,还有特警队员两人一组执勤巡逻。
加强统筹协调 用好“穿针法”
夜幕降临,位于惠阳区淡水街道的红桥夜市疏导点内,162家摊档上各种香味扑鼻而来,叫卖声不绝于耳。周末,近万人次的市民游客在这里大快朵颐、痛快畅饮,整个夜市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井然有序。
惠州市公安局惠阳区分局治安巡防中心负责人文燕翔介绍,早些年,惠阳区淡水街道淡环村星河东一路连接东西两岸的一座便桥,吸引流动摊贩摆摊,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网红桥”,也衍生出占桥占道经营、社会治安、环境卫生等问题。派出所、街道等部门多次巡查劝导都没有得到理想的效果。去年年初,惠州公安加强跨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在进行常态化监管的同时,推动街道引入有实力的企业,将淡环村三村小组符合相关用地规划的6500余平方米村民自留地打造成红桥夜市疏导点。“网红桥”上的流动摊贩在夜市“筑巢安家”,与市民共享美景美食。
“现在不用担心风吹雨淋,只要踏实做好自己的产品,生意就差不了。”正在制作茶饮的摊主介绍,他凭借好手艺收获了不少回头客。夜市里有保洁人员清扫垃圾,有管理人员维护秩序,有民警辅警巡逻守护,让摊主们感受到在外摆摊给不了的安全感。
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化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强化统筹,推动城市管理相关部门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形成工作合力才能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思路。惠州市公安局治安巡防中心民警高巍介绍:“在护航夜间经济过程中,惠州公安推动属地镇街完善了沿街道路、公共用地的防护栏、绿化带等设施,引导流动摊贩合法经营;同时建立了巡特警、社区村警、辖区交警联勤联动联防工作机制,组建了最小应急单元,努力打造安全、有序、繁荣的夜间经济环境,全力守护群众安全和城市‘烟火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