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被视为管理对象的外卖骑手,如今通过反馈路况信息完善交通网;以往的“被服务者”企业员工,化身 “编外网格员”参与园区安全巡查;而普通居民组成的“民间河长”,正用手机记录着湿地生态的细微变化……
在东莞松山湖这片创新热土上,一场从“单向管理”到“多元共治”的深刻变革已然发生,30多万名居民与成千上万家企业从治理链条的末端走向前端,共同编织起一张多元协同、精细高效的现代化治理网络。
万象汇暖蜂驿站被评为“全国最美工会驿站”。
飞哥调解室。
网格重构
让“旁观者”成为“参与者”
“老人情况好多了,感谢你们在关键时刻发现老人晕倒,及时将他送去医院。”近期,在一通网格回访电话中,老人家属专程致电向松山湖生态园片区党委及当日施救的网格员道谢。
4月以来,松山湖生态园片区党委依托“行走生态园”专项行动,开展网格巡查742次,发现城市管理问题及安全生产隐患601项,登记案事件266条(上报线索),均已处置问题并闭环上报。一桩桩“关键小事”的背后,折射出松山湖基层治理从“看得见”到“用得好”的实际成效。
今年以来,松山湖全面部署基层社会治理改革工作,通过“多格合一、多员合一、联合巡查、协同处置”的综合网格管理模式,探索打造全市基层治理精细化管理“松山湖样本”。
松山湖通过引导工会、共青团、妇联、社会组织、志愿者等主动融入网格,将治理触角延伸至社会肌理,让原本的“治理对象”转化为网格中的重要力量,形成多元共治合力。其中,北部片区党委探索实施网格“合伙人”计划,创新推出“1+3+N”网格合伙人体系,涵盖外卖骑手、快递小哥、商铺店主等新就业群体。
不久前,松山湖中部片区“网事无忧·活力满格”综合网格建设启动。在此基础上,“连心桥”调解室揭牌成立,片区党委还同步为分布于住宅小区、企业园区、商圈等的调解站、调解点授牌。这些“调解空间”既是居民反馈“急难愁盼”的快捷通道,也是片区党委精准化解隐患纠纷的重要途径,为实现政府治理与居民自治的“双向奔赴”注入协同活力。
实事共办
让“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创造”
“没想到自己手中的画笔,真的能为城市添彩。”松山湖生态园片区的一名学生志愿者说。去年以来,该片区党委通过党建联建共建等方式,与片区高校、企业等展开合作,吸引高校学子、企业青年职工等化身“社区合伙人”。在这一机制下,高校学子、企业青年职工等通过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把专业特长与城市共建结合起来,从旁观者、体验者,转变为城市环境提升、文化塑造的参与者、共建者,让基层治理多了青春气息与专业力量。
面对人口密集、情况复杂等挑战,中部片区党委积极打造“网事无忧·活力满格”网格治理品牌,探索“网格+社区能人”模式,通过公益积分换服务公益项目认领等机制,吸引社会组织、企业、热心居民等公益主体加入治理“能量站”,形成“群众点单—网格派单—公益接单”的闭环服务模式。
中部片区的“公益创投”模式,以小资金撬动了大能量,更激活了群众的参与热情。2024年,中部片区首次举办公益微创投项目,以7万元“小资金”撬动了71场惠民服务,覆盖助老扶幼、社区治理等多个领域,惠及3000余人次。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公益创投,让社会治理从‘政府单打独斗’转向‘社会多元共治’。”中部片区党委相关负责人坦言,过去基层治理往往依赖财政拨款,资金使用效率有限,而发展基金的设立,则让社会力量真正成为治理的“合伙人”。
南部片区的暖蜂驿站,则让外卖骑手、环卫工人等群体实现了从“被关爱者”到“贡献者”的转变。该中心不仅为上千名新就业者建立服务档案,提供饮水充电、技能培训等多项服务,更搭建了诉求表达与价值实现的平台。
惠民活动
让“生活者”成为“受益者”
今年“七一”前夕,松山湖首次创新开展“红心聚力 服务为民”党员服务市集活动。6月27日—29日,北部、南部、生态园、中部等片区轮番举行市集活动,打造了党组织“搭台”、党员“摆摊”、群众“赶集”的便民服务新模式,将安全科普、手工制作、科技体验、健康咨询等十余项便民服务打包送到居民“家门口”,吸引近千人次参与。
近年来,松山湖各片区持续推出多项特色活动,让广大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其中生态园片区以生态园阳光雨党群服务中心为阵地,推出“多彩惠民”系列主题活动,主题涵盖义诊、插花、讲座、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普惠27539名群众。
从反诈、禁毒、垃圾分类、安全生产、卫生健康等政策方针的宣讲,到围绕儿童、青年、妇女、老人等特定领域群体需求的便民活动的举办;从园区科技创新政策的宣讲,到一家企业的生产、经营、资源对接的发展所需……2024年,园区各阳光雨党群服务中心开展便民利民活动共计1600余场,涵盖组织生活、人才服务、社会治理、文体提升等类别,累计服务人次9.4万人。
今年暑假,松山湖更是推出“乐享松湖 乐学一夏”系列活动。傍晚,东莞市文化馆松山湖分馆内,教室里的木地板吱嘎作响,十岁的叶宇正凝神练习小念头,汗珠顺着稚嫩的脖颈滑落;在中部片区的“本草探秘”中医药文化夏令营,五年级的金语萱正用镊子小心翼翼将艾草填入香囊;家住松山湖北部片区的刘阳则迷上了在夏令营学的魔术,反复练习,打算回家表演给妈妈和哥哥看。
当政府搭台、专业机构唱戏的公益模式深度落地,数千名孩子走进园区的各个特色营地畅享缤纷假期,不仅解了双职工家庭“看护难”的燃眉之急,更让孩子们过上了充实、快乐的假期。
相关
“飞哥调解室”两年调解
各类矛盾纠纷181起
“感谢‘飞哥调解室’,用心帮助我们和企业沟通协调。我想向你们说一声谢谢。”
近日,松山湖生态园片区党委的热线收到一通特别的感谢电话。原来,近期“飞哥调解室”成功调解4起矛盾纠纷,调解金额达27万元。而这个感谢电话,正来自于其中一位涉事家属。
16年军旅生涯,李荣飞退役后,主动下沉到松山湖生态园片区,担任片区平安建设组组长,为群众排解纠纷。他负责的“飞哥调解室”,是松山湖首个个人调解品牌工作室。
在企业园区,这支队伍成了劳资双方都信服的“第三方”。广东香百年控股集团曾陷入劳资纠纷困境,而“飞哥调解室”的介入改变了困局,成了劳资双方的“定心丸”。
调解,不止要“实功夫”,还需“巧功夫”。园区企业员工来自五湖四海,语言隔阂有时会变成矛盾的催化剂。
在一次次走访、调研和调解中,“飞哥调解室”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调解室吸纳了网格员、退役军人、志愿者等在内的工作人员15名,组建起一支“多方言”调解团队,令乡音成了打开当事人心扉的钥匙。
“如今,大到几十万元的劳资纠纷,小到企业车间内工人的吵架琐事,都可以在‘飞哥调解室’调解。”李荣飞表示,这既可以方便群众,让群众遇到问题“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地”,又可以避免多头反馈,导致问题上交,矛盾激化。
在“飞哥调解室”的指导下,不少片区企业设立调解微站,将矛盾化解关口前移至企业车间一线。一些典型调解案例被整理成普法课,送进工地和企业一线。近两年来,“飞哥调解室”调解各类矛盾纠纷181起,调解金额超1100万元,成功率达100%。
“下楼生活节”
织就“共理人”共治网
“张阿姨,这黏土教程能再教我一遍不?”“王律师,邻居装修吵到孩子休息,这事儿咋解决?”“李老师,我的发声方式正确吗?”……近期,位于松山湖南部片区的湖畔花园举行了一场以“邻里技能交换”为主题的“下楼生活节”,街坊邻里纷纷走出家门加入“共理人”队伍,用自己的技能服务邻居。
在松山湖南部片区,多个小区正在悄然兴起“下楼生活节”,此起彼伏的咨询声里,藏着东莞基层治理的“新答案”。
通过举办“下楼生活节”,松山湖南部片区党委成功挖掘到涵盖家庭教育、法律调解、理发、手工等多领域的“共理人”,让居民实现从“局外人”到“主人翁”的角色转变。
“以前社区活动,咱顶多凑个热闹;现在不一样,我成为共理人,除了教邻居写书法,不少邻居还张贴了我写的春联,感觉自己成了社区的一分子。”家住紫檀山的李阿姨,手里正捏着由外卖袋子爆改而成的“时尚单品”,笑得合不拢嘴。
这场从湖岸花园、松湖林语、紫檀山、绿岛花园、湖畔花园四大社区火起来的“下楼生活节”,藏着撬动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巧思。
“我们通过不同主题的‘下楼生活节’,发掘了不少社区能人,比如能工巧匠、热心达人、环保先锋、绿植爱好者等。”松山湖南部片区党委相关负责人表示,“下楼+”模式通过手工创作、书法交流、环保手作等形式将治理的触角延伸至居民家门口、融入日常生活场景。
活动累计挖掘出80名“社区能人”,其中有会手工黏土的巧匠、懂法律的白领、爱健身的运动达人,他们从“偶尔参与”变成“意向共理人”,在“玩”中就把兴趣变成了参与基层治理的动力。
“暑期成长驿站”
破解陪伴难题
“往年孩子在家不是玩手机就是睡觉,现在能早起参加活动,作息规律多了。”家长叶先生坦言,今年松山湖“乐享松湖 乐学一夏”活动时间与家长通勤无缝衔接,孩子还能利用下午完成暑假作业,实现学习娱乐两不误。
松山湖公共文化场馆联动各片区党委,聚焦园区青少年、“小候鸟”群体,推出2025年“乐享松湖 乐学一夏”系列活动,以95期课程、460个课时、数千个学位,丰富青少年暑期生活,同步破解职工家庭暑期子女看护与成长陪伴难题。
“我们专门邀请了非遗传承人教学。”松山湖分馆工作人员苏颍表示,咏春拳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以柔克刚、刚柔并济”的特点既具有文化价值又实用防身。“我们希望通过设计和开展一些传统文化课程,让孩子们学习后,能够真正认识和了解这些传统文化。”苏颍说。
在南部片区党群服务中心,广东医科大学的志愿者正带领“小候鸟”开展名医故事会。“张仲景被尊称为什么”的提问引发孩子们抢答。负责人刘若寒介绍,团队设计了“双语识药材”“体验把脉”等趣味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中医药魅力。
这个暑假,松山湖用社区温度与教育智慧,既解决了职工家庭的看护难题,更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熏陶中收获成长。从咏春拳的刚柔并济到中医药的阵阵药香,一场关于解忧与成长的双赢实践正在这里生动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