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幸福感,从不只藏在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里。对务实的广州人而言,人情味,或许才是对一座城市的最高评价。如何才能让一座超大城市既保有“大”的格局、紧抓发展机遇,又能俯下“小”的视角、在细微处听见个体心声?如何既能让人们在当下的善意中汲取前行底气,又能为未来积蓄向上向善的发展韧性?广州,正用一次次实践,写下属于自己的答案。
如今在广州的街头巷尾,“稳阵”和“街坊情”随处可感:189个三级综治中心、近3万个最小应急单元,随时回应社区急难;超3000个社区慈善基金和300多支“广州街坊”志愿队,让邻里互助成为日常……从平安守护到精准救助再到全城向善,这些让善意流动的探索,不仅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有了被支持的力量,也获得了前行的底气。
广州在天河体育中心等赛事重点区域部署警用机械狗,与巡逻警力实现“人机协同”的巡逻模式。
稳阵
小辞典:形容稳妥可靠、让人放心。
在2024年度平安广东建设考评中,广州群众的安全感达到99.09%。这份“稳”源于广州人相信遇事能有回应的安全感,更是对城市治理的高度认可。
“稳阵”是广州人常常挂在嘴边的词,既是对办事靠谱的肯定,也是对心安的期待。而在一座实际管理服务人口超过2200万的超大城市,“稳阵”意味着什么?在2024年度平安广东建设考评中,广州连续3年获得全省第1名,连续8年获优秀等次,广州群众的安全感达到99.09%。这份“稳”,源于“最后100米”的守护,是遇急事难事能立即获得回应的踏实,更是千万人安心打拼的底气。
这种底气,源于“最小应急单元”织就的安全网。近年来,广州聚合各部门、各单位、各场所安保负责人、保安员、联防队员、网格员、志愿者等各类群防力量,创新实行“综合网格+专业警格”支撑联动,让遍布全城的29332个最小应急单元成为守护安全的“前哨站”。它们能第一时间发现隐患、第一时间控制风险、第一时间处置常规事件,把安全感送到居民家门口。
今年夏天,白云区新市街棠涌经济联合社警务室接到群众报警,称一房子内有人喊“救命”,值班人员立即启动最小应急单元响应机制:社区网格员迅速赶到现场调取住户资料,警务室同步联系房东开门,最终让突发脑出血的独居者及时获救。类似的疾速救援行动,在广州并非个例——今年以来,广州全市最小应急单元协助处置各类突发事件1500余起。
这种“聚合”的治理智慧,在面对基层矛盾纠纷方面同样发挥巨大作用。目前,广州建成市、区、镇(街道)三级综治中心189个,区和镇(街道)两级综治中心以多种方式引入各级法院、检察、公安、司法行政、信访、人社等部门力量和社会各类解纷资源,越来越多人知道,解决矛盾纠纷能找综治中心。
从家门口的应急守护,到矛盾纠纷的多元化解,广州用“最后100米”的聚合守护托起了千万人的心安。
暖粒粒
小辞典:形容温暖贴心的感觉。
广州的“暖”,远不止于物质帮扶,更在于“精准对接需求”的贴心。通过“穗救易”系统,个体的需求可以及时而精准地与救助资源对接。
对困境中的人而言,最需要的或许不是“千篇一律”的帮助,而是“刚好契合需求”的支持。近年来,广州不断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为了推动“精准救助”,2020年底,广州成为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搭建了集需求端、中枢端、服务端于一体的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安全网系统(简称“穗救易”智慧救助系统),形成了多方联动的服务体系,为社会救助装上了“智慧大脑”。
通过数据赋能,在广州申请救助业务可以智能申办、瞬时办理。个体的复杂需求能通过中枢端及时连接到对应的服务端,包括不同的政府救助以及慈善帮扶资源,供需对接不用“摸着石头过河”。同时,广州还创新建设了线下的“穗救易·共助空间”综合救助服务平台,让每个处于困境中的人能及时而精准地与救助资源对接上。
在白云区鹤龙街道,“云助福·共助空间”就是这样的“温暖驿站”,集救助政策宣传展示地、救助资源汇聚地、社会组织孵化地、慈善信息聚集地、志愿服务集散地等功能于一体,实现了资源整合落实到“家门口”。在这里,困难大学生获得助学支持,老人的家里得到免费居家安全改造,困境儿童获得“园丁”式成长扶持——每一个需求都被看见,每一个困难都被回应。不久前,“云助福”综合救助服务品牌获评2024年度全国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成为广州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一个缩影。
如今,广州已发布《广州市特色社会救助惠民事项清单》和《广州市服务类社会救助清单》,集成23项“政府救助+社会帮扶”项目和照护服务类、关爱服务类、发展服务类等多样项目,建成67个“穗救易·共助空间”,将各类救助相关力量纳入社会救助的指挥调度范围,构建“政府+社会”服务体系,服务困难群众超10万人次。
广州街坊
在广州,超过500万人投身志愿服务,仅“广州街坊”队伍便多达326支。街坊情成为广州人“守望相助”的生活底色,更是城市向善的力量源泉。
“街坊”二字,在广州从来不是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有事一起帮、有难一起扛”的默契。在广州,超过500万人投身志愿服务,仅“广州街坊”队伍便多达326支,实名注册50余万人。队如其名,大家都是街坊,平时自然是各司其职,需要时则挺身而出,诠释着“邻里情深”:荔湾区的“如意平安骑队”穿梭街巷,开展巡防活动,及时掌握矛盾纠纷情况;白云区棠景街的志愿者黄海荫在巡查中发现火情,立即上报并组织支援,成功扑灭明火……
为了社区,也为了社区里的邻里一起向上向善,广州人愿意出钱出力。但这种情义,需要培育,也需要载体。除了志愿服务,广州这座慈善之城也为街坊情搭建起社区慈善的通道。近年来,广州大力开展社区慈善活动,超过3000个社区慈善基金遍布全市各街道,让每个人都有参加公益的便捷渠道,一起为社区筹集善意。
今年5月,广州启动2025年“善暖羊城”社区慈善助力民生微实事活动。社区多方一同筹钱,用于改造修缮公共设施、增加楼梯扶手以及点亮困难群众微心愿等项目,多达55万人次参与,筹集资金超3000万元,最终推动一系列改变。从传统的人情往来升级为城市善治新模式,广州的街坊情不仅温暖了当下,更构建起一座城市向上向善的长久韧性。
老城市新活力·答卷
志愿者
截至2024年12月,广州共有?575.3万名?实名注册志愿者,占全省实名注册志愿者总数的近三成,人数居全省首位。
目前,广州已组建326支“广州街坊”品牌队伍,实名注册50余万人。
社区慈善
截至目前,广州已设立3008个社区慈善基金,实现全市村(居)社区慈善基金100%全覆盖,累计筹集善款约1.84亿元。
社会救助
目前全市67个“穗救易·共助空间”形成覆盖市、区、镇(街道)、村(社区)的“共助”网络,2024年以来已经服务困难群众超过10万人次。
综治中心
目前广州已建成市、区、镇(街道)三级综治中心189个,覆盖全市177个镇街。
最小应急单元
目前全市在线运行最小应急单元29332个,累计聚合各类群防共治力量51.36万人。
今年以来,广州日均发动1.9万个最小应急单元报备上岗,平均上岗报备率99.92%。全市最小应急单元积极协助处置各类突发事件1500余起。
老城市新活力·印记
2019年,广州市提出在全市社工站设立慈善捐赠站点,鼓励镇街设立发展社区慈善基金(会),社区慈善基金由街坊、社工、街道、社区企业等组成管委会,决定善款用途。
2020年,广州成为全国社会救助改革创新试点城市,启动困难群众兜底保障安全网系统(即“穗救易”智慧救助系统)建设。
2020年6月,广州市被确定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第一期试点地区。
2021年5月,广州市在“广州街坊”群防共治队伍品牌旗帜下,规范全面建设最小应急单元。
2021年9月,广州实施《广州市慈善促进条例》;同年12月,《广州市推动社区慈善发展行动方案(2021—2023年)》印发,明确到2023年年底实现社区慈善(志愿服务)工作站在社区100%全覆盖。
2022年起,广州市启动综治中心提档升级行动,加强软硬件的标准化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提升综治中心的辨识度与群众查找的便利度。
2024年,《广州市深化社区慈善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年)》印发。
2024年,依托“穗救易”智慧救助系统,广州创新建设“穗救易·共助空间”四级综合救助服务平台。
2025年5月,《广州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施行,作为以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为主题的地方性法规,该条例为广州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提供法治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