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吴川法院塘㙍法庭调解室内,黄大飞攥着《集体土地使用证》,语气急切又带着一丝怨气:“证在手里12年了,房子却连个影儿都没有!”一旁的村委会主任满脸无奈:“我们何尝不想帮你?可地块权属纠纷没解决,谁也不敢动啊!再批一块地给你,又违反‘一户一宅’政策。”
这场剑拔弩张的僵局,要从12年前说起。

调解成功,双方签署调解协议。
旧证难建房 新忧引纠纷
事情追溯到2013年。按照“一户一宅”原则,黄大飞经申请取得了村里一块宅基地的使用权证,但囿于经济压力,一直未建房。近两年家庭人口不断增加,住房问题日益紧迫,建房的事情终于提上日程。然而,就在办理准建手续时,邻村村民突然对该地块权属提出争议,主张拥有使用权,导致宅基地建设因权属纠纷被迫暂停。
“12年了,孩子都长大了,一家五口挤在老房子里,我能不急吗?”黄大飞越说越激动,“证是村里批的,现在建不了房,难道不是村里的责任?”他多次找到村民小组要求解决。
村民小组同样陷入两难:一方面,黄大飞的住房困难是事实,理应帮助解决;另一方面,若重新批地,可能违反“一户一宅”政策,一旦黄大飞同时持有两本《集体土地使用证》,将成为重大工作失误。“我们不是不帮,是政策红线碰不得啊!”村委会主任叹气道。
这场纠纷摆到塘㙍法庭时,庭长陈华芳意识到,简单判决或许能分清法律上的对错,但很可能激化矛盾,让黄大飞的建房梦彻底泡汤,也让村民小组继续被埋怨。
现场走访摸清“两难”症结
“只有去到现场,才能看清问题的真相。”陈华芳带着调解员先后三次实地走访争议地块,与黄大飞、村民小组干部、邻村村民分别交谈,逐渐摸清了双方的核心顾虑。
黄大飞的担忧直白而现实:“重新规划地块我同意,但万一新证办不下来,旧证又交出去了,我不就成了‘无房户’?两头落空的事,我不干!”
村民小组的顾虑则关乎政策风险:“‘一户一宅’是政策规定的,如果给黄大飞新批宅基地,他又不配合注销旧证,岂不是‘一人两证’?这是重大工作失误,谁也担不起责任!”
一边是住房刚需,一边是政策红线;一边怕“竹篮打水”,一边怕“失职追责”。陈华芳意识到,唯有设计一套“双向保障”的方案,才能解开这个死结。
“三合一”钥匙巧开“两难锁”
在充分掌握双方诉求后,陈华芳量身定制了一套“宅基地置换+凭证保管+诚信保证金”的三合一调解方案,犹如一把精准匹配的“金钥匙”,同时对准了两家的“锁芯”。
置换解困:村民小组在本村其他区域为黄大飞重新规划一块权属无争议、面积相当的宅基地,彻底绕开邻村权属纠纷的“雷区”,从源头解决建房障碍。
凭证共管:新宅基地审批期间,黄大飞自愿将原《集体土地使用证》交由村民小组专人保管,并明确“新证未办结前,旧证不得用于任何审批;新证办结后,旧证必须注销”,从流程上杜绝“两证并存”的风险。
信用保障:黄大飞预缴2万元“诚信保证金”,承诺在新证办理后主动配合注销旧证。若因村民小组原因导致新证无法获批,旧证和保证金全额退还。
“你看,新证办不下来,旧证和钱一分不少退给你;新证办下来,你配合注销旧证,保证金也还给你。两头都不吃亏!”陈华芳向黄大飞释法明理。
对村民小组,她则强调:“这既解决了黄大飞的住房困难,又通过‘凭证保管+保证金’机制锁死了政策风险,是‘合规’与‘为民’的双赢!”
握手言和 一纸协议暖民心
调解协议签订那天,黄大飞紧锁的眉头终于舒展:“陈庭长,我信你们!这下总算能给孩子一个安稳的家了!”他当场交出旧证,村民小组也立即启动新宅基地的规划报批流程。
村委会主任握着法官的手连声道谢:“这个方案既合法又贴心,把我们村干部的‘心病’也治好了!”
一星期后,村委会主任双手将一面鲜红的锦旗递到陈华芳面前,他紧紧握住陈华芳的手,声音里带着激动:“幸亏了您和法庭的同志们,帮我们村解开了这个‘老大难’的问题啊!”
2025年以来,塘㙍法庭调解室共受理基层矛盾纠纷183件,调解成功率达67%。陈华芳常对同事说:“法官不仅要‘坐堂问案’,更要‘上门找案’,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信得过的方式,把矛盾化解在萌芽里。”
这起纠纷的化解,正是塘㙍法庭深化诉源治理、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注脚——用“金钥匙”开“两难锁”,让公平正义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