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会启幕,重任在肩。
11月10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后首个比赛日。比赛现场“神仙打架”,各代表团运动员一一出战,引得观众席内不时爆发出欢呼呐喊声。各举办城市间,车辆人群川流不息。广东交警全力构筑立体交通保障体系,绘就城市平安画卷。
“全运会期间,公安交管部门始终坚持‘一盘棋’统筹,以数字赋能、圈层管控、空地一体、精准治理为核心,打造点、线、面结合的立体化交通保障网络,为盛会营造安全、有序、畅通、高效的道路交通环境。”广东省公安厅公安交管部门有关负责人说。
精密部署 “点”上发力
面对遍布各市的竞赛场馆,精准化的“点”位保障成为重中之重。据了解,仅开幕式期间,广东公安交管部门就顺利保障了包括运动员、教练员、观众在内的6万余人安全集散,62批次725辆大客车顺畅抵离。
广州交管部门深入践行“一馆一策”理念,针对核心场馆组织多次现场踏勘,量身定制交通流线、停车规划、远端集散等方案并反复打磨细节。
“通过实施远端诱导、中端分流、近端管控策略,确保交通保障梯次递进、无缝衔接。同时,我们构建‘总方案+专项方案+应急预案’的三级方案体系,确保各类情况应对皆有章可循。”广州交管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
深圳交管部门制定“一赛一策、一校一策”方案,通过划区保障、圈层管控模式,优化人车通行流线,实行“远端初检+近端分流”措施,既确保了赛事交通高效运转又最大限度降低了对群众生产生活的影响。
“我们科学规划赛事保障大流线,细化26个场馆以及24家酒店的内部小流线,分时分段精准服务全运会比赛。”深圳市公安局交管支队相关负责人介绍。
智慧链通 “线”上优化
保障赛事人员、车辆高效安全通行是赛事顺利举办的生命线。
广东交警在“线”上做足文章,为平安插上科技翅膀。广州交警研发数字交通指挥应用系统,整合全运视频AR、全运安保路线、全运交通态势三大模块,借助增强现实、视频实景地图、数据融合与仿真预演等技术,实现对保障任务的全流程管理、动态跟踪与风险前瞻感知,为指挥决策装上了“千里眼”和“顺风耳”,确保交通动脉畅通无阻。
深圳交管部门通过构建“指挥一张图”系统,整合全域交通数据资源,实现一图感知、一图调度的可视化指挥。“系统不仅能实时监测交通态势,更能在赛前智能识别拥堵风险,在赛后快速启动疏散预案,确保赛事举办期间交通秩序井然。同时,大力推进智慧路口改造,通过优化信号配时方案,为赛事车辆打造专属‘绿波通道’,有效压缩通行时间,确保涉赛车辆准点抵达。”深圳交管部门有关负责人介绍。
在11月2日上午举行的十五运会火炬传递活动中,深圳交警通过实施梯次响应与精准管控策略,采取双向全封闭、分梯次解封的管控模式,细致规划进散场流线与人车分离方案,强化外围分流疏导,实现了“零事故、零拥堵、零投诉”的保障目标,确保了赛事期间社会面交通的平稳有序。
深化统筹 全“面”治理
广州交警依托相关职能部门,组织对场馆、住地、全运通道开展交通隐患、堵点乱点排查,助力城市交通治理效能提升。
深圳交警将交通管理与秩序维护从场馆周边向全域覆盖延伸,构建“空中+地面、动态+静态、重点+全域”立体化防控网络,实现交警执法视野更广阔、立体——
建立全时段“车巡+摩巡+空巡+视巡”四位一体巡逻勤务机制,投入307架无人机开展高空巡航16.2万次,实时掌握场馆周边及赛事路线车流动态;
在重点区域,警用无人巡检车、巡逻机器狗等智能设备开展全时段动态管理,提升空地联勤实战能力;
紧盯赛事路段及场馆周边,每日设置112个查车点,采取链路式执法模式开展盘查行动;
持续开展酒驾整治、重点违法专项治理,加强对主干道及高速公路的巡逻防控,提升见警率、管事率与震慑力,确保社会面交通有序。
全运会期间,广东公安交管部门正全力编织一张覆盖核心场馆、连通主要线路、辐射城市全域的立体交通安保网络,确保赛事交通与城市交通和谐运转,为体育盛会贡献坚实的交通保障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