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清晨的悦城河畔,薄雾尚未散尽,肇庆市德庆县悦城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的调解室里已传来阵阵乡音。
“还记得小时候吗?那时谁家有事,全村都来帮忙。”10月23日,悦城镇党委副书记、综治中心副主任郑阳和“龙母文化调解队”的调解员对罗洪村委会南山村的几名村民进行耐心的沟通,让他们了解村里修建排水沟的必要性。
两年前,南山村十多户村民的耕地位于村里水塘旁的洼地,雨天常常受淹,影响到他们的收成。为此,这些村民自发地填平洼地以解决常年水浸问题。
然而,洼地被填平后导致水塘无法从过去的洼地处排水,遇到暴雨就会出现溢水情况,进而使水塘边的覃某家被淹。本来邻里友好的村民因此出现矛盾,甚至反目成仇。
郑阳在了解纠纷情况后,通过实地勘查、走访调查,认为既要解决水塘溢水问题,又要兼顾这十多户村民耕地的收成保障,需要对水塘规划建设排水沟才能解决问题。
于是,郑阳和综治中心工作人员结合当地“龙母治水”传说中疏浚河道、惠泽乡里的故事,挨家挨户向十多户村民讲述疏导胜于堵塞的道理,引导大家换位思考,以情动人、以理服人,最终促成村民支持排水沟的修建。在郑阳的推动下,排水沟建设工程顺利实施,今年村内的水塘没有出现溢水的情况,相关矛盾纠纷得到了解决,邻里关系也得以修复。
“五龙子性情迥异,龙母以包容之心引导他们化解冲突,终令五龙子各展所长共治水患。龙母的故事蕴含着化解矛盾的智慧,给了我很大的启发。”郑阳对《法治日报》记者说,初到悦城镇,他敏锐意识到这里是“龙母文化”的发源地,当地群众对龙母故事所倡导的和睦、包容与团结的精神有着深厚的情感认同。
因此,郑阳创新提出“龙母文化+调解”治理模式,以综治中心牵头组建由退休干部、“五老”工作者、乡贤能人等组成的“龙母文化调解队”,将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基因注入矛盾纠纷化解当中,更好地发挥综治中心在平安建设中的作用。
2024年12月24日,网格员在日常巡查时发现,悦城镇广大街村民梁某与谭某因房屋地界问题引发纠纷,经初次调解,双方未能达成共识。
郑阳了解此事后,带调解队上门时,没有直奔主题,而是先以拉家常、叙旧情等方式缓和紧张氛围。随后,他向双方当事人讲明争地伤和气、损人不利己的道理,又请乡贤列举村中先辈和睦共处的典范,并帮助双方厘清法律边界,明确权属关系。在情与理的交融下,梁某与谭某逐渐放下成见,当场握手言和。最终,调解员现场拟定书面协议,详细载明调解结果及双方的权利义务,由双方当事人签字确认后交当地村委会存档备案,防止出现后续争议。
郑阳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用心用情解决群众的烦心事,坚持“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的工作理念,推动综治中心与各职能部门协同联动,构建起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工作格局。2024年,调解队深度参与全镇1400多件矛盾纠纷调解,参与率和成功率均超过98%,基本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
在郑阳看来,实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长效化、常态化,需要持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进一步提升群众的法律知识水平与法治素养。对此,他积极推动建立“法律明白人”培育机制,选拔村干部、调解员等组建“法治带头人”队伍,定期开展法律培训和实践指导,提升他们的法治素养与实务能力。
同时,在集市上,郑阳和普法志愿者摆起“法治地摊”,用方言为群众讲解民法典;在工厂车间里,为工人送上“维权手册”,现场解答劳动合同纠纷……2024年9月以来,他共组织开展“法援惠民生”普法志愿活动37场次,开展“法律八进”活动176场次,惠及当地群众、外来务工人员、中小学生等3万多人次。如今的悦城镇,矛盾纠纷少了,邻里关系和谐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西江潮涌,初心如磐。从化解纠纷到开展普法教育,郑阳牢记党员初心,以法治思维破解治理难题,以文化力量凝聚民心共识,牢固树立“抓前端、治未病”的工作理念,书写出推进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