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治中心作为一站式解决多样矛盾纠纷的工作平台,是为群众排忧解难的‘联合办事处’‘矛盾终点站’。开展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以来,化解矛盾纠纷的效率更高了,效果更好了。现在,‘有矛盾纠纷到综治中心’逐渐成为了群众的共识。”中山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负责人这样概括综治中心建成启用后的变化。
不久前,中山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中心新址正式落成,高标准完成市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近年来,中山市持续深化“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积极推进市、镇(街)、村(社区)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现了市综治中心和23个镇街、289个村(社区)综治中心的全面提质升级,打造出覆盖全域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支撑体系,搭建起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一站式”服务平台,成功将超过九成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消灭在萌芽。

中山市综治中心新址。
体系重塑、效能升级:
从“各自为战”到“集成作战”
不久前,横栏镇新茂工业区发生一宗非因工死亡补偿纠纷案,一名工人在住处猝死,家属与企业就赔偿问题产生纠纷。公安部门将双方引导至横栏镇综治中心,调解员叶根华和同事立即启动调解工作。在镇公安分局、人社分局、司法所、律师等多方配合下,劳资双方的分歧逐渐消除。最终,企业从人道主义角度向家属支付补偿金,双方当天签署人民调解协议书,纠纷得以妥善化解。
横栏镇综治中心建成启用以来,类似当天就能完成调解的案件越来越多,这是多部门高效协同的结果。
近年来,中山市大力推进三级综治中心提质升级,明确功能定位:市级中心强化统筹协调、指挥调度;镇街中心聚焦矛盾化解、应急处置;村(社区)中心突出风险吸附、服务前移。通过清晰的层级分工,构建起上下贯通、聚力执行的“集成作战”组织体系。
在中山市综治中心综合指挥调度大厅,“集成作战”机制更加清晰直观。大屏上,各镇街综治中心和全市治安防控重点部位的总体情况实时可见。市级指挥平台配套11份工作制度,从纵向、横向两个维度明确各级综治中心的职能任务、组织设置和工作保障。

中山市综治中心综合指挥调度大厅。
通过平台升级、机制优化,中山市推动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重塑和效能升级,开辟出社会治理新路径,让群众化解矛盾纠纷“最多跑一地”成为现实。
多元共治、精准施策:
从“单打独斗”到“社会协同”
“有了公安民警、检察官、法官、律师等力量的加持,我们感觉不再是孤军奋战,讲话更有说服力,开展调解的底气更足了。”叶根华表示。

横栏镇综治中心人民调解员叶根华在为群众调解矛盾纠纷。
2023年年底,横栏镇综治中心正式揭牌,科学设置“五室一厅”。2024年7月,中山二区检与横栏镇政府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全市首家驻综治中心检察工作室——横栏镇综治中心检察工作室成立揭牌,驻点检察官受聘为“西江伴语”调解室特邀调解员。此后,法庭、司法所等政法力量也加入驻点工作,镇域社会治理质效显著提升。

2024年7月,“中山市第二市区人民检察院驻横栏综治中心检察工作室” 揭牌。
高效的社会治理,必须依靠多元力量参与共治。中山市深入推进“1+6+N”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体系建设,推动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通过常驻、轮驻、随叫随驻等机制,整合政法单位、职能部门及社会资源,形成了“综治中心搭台、多元力量唱戏”的“一门受理、协同处置”工作闭环,构建起以政法力量为核心、部门力量为支撑、社会力量为补充的多元共治格局。通过综治中心综合受理窗口,群众反映的矛盾纠纷化解等各类诉求得到“一站式”全量受理,各入驻部门按照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法律监督的法治化“路线图”依法化解矛盾纠纷。

横栏镇综治中心“西江伴语调解室”。 南方+ 何伟楠 拍摄横栏镇综治中心“西江伴语调解室”。
检察机关全面入驻镇街综治中心,将法律监督触角延伸至基层,在发现公益诉讼线索、履行立案监督职能、化解涉法涉诉矛盾等方面更加高效。2025年以来,中山市检察机关已通过综治中心平台发现线索125条,公益诉讼立案32件,监督立(撤)案41件,推动50件涉法涉诉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中山法院深入开展“人民法官下村居”活动,依托综治中心完善诉调对接机制,打造“双向派驻”“网上巡回法庭”等特色解纷品牌。今年以来,全市法院联动综治中心先行调解成功案件达6006件。

中山市一法院巡回法庭走进乡村。中山市中级人民法院供图。
公安机关深度融入,安排警力常驻各级综治中心,推动“警格+网格”双网融合,并将677名民警充实到基层,按照社区“一警两辅”、村居“一警一辅”标准配置警务力量。
综治中心发挥“大平台”统筹作用,持续拓宽共治渠道,通过“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高效运转,将住建、人社、教育等行业主管部门及群团组织纳入治理体系,为矛盾化解提供专业支撑;同时,广泛动员商协会调解组织、法学专家、心理咨询师、“法律明白人”、“香山义警”等社会力量参与治理。
多元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的活力得到激活,各镇街因地制宜、精准发力,发展出具有区域特色的治理品牌。例如,小榄镇整合多方专业力量,组建250余人的“法治专家库”,打造“菊城‘和·安’暖心驿站”,以“专科门诊”模式精准化解家事、劳动争议等纠纷。东凤镇针对不同类型矛盾纠纷,精准整合“助薪安”“凤心语”调解队、律师、社工、志愿者、乡亲等多方力量,对简易紧急问题实现“马上办”,当天接件、当天处置;对复杂疑难、一时难以化解的问题,实行“一案一专班”定制化推进,有效实现“进一扇门、解万般事”。
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治”,中山市通过系统化整合资源、制度化搭建平台、社会化广泛参与,逐步构建起响应迅速、协同有力、化解有效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体系,为建设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山、平安中山奠定坚实基础。
科技赋能、治理升级:
从“经验驱动”到“智慧治理”
一大早,火炬高新区网格员小林接收到预警信息,沿江东路一家企业发生劳资纠纷,他打开微信端查看监控画面,并立即协调相关部门处理。预警指令来自区综治中心的指挥调度平台,这是火炬高新区推广应用“粤平安”平台、开展智慧治理的生动体现。

火炬高新区综治中心指挥调度大厅。
“矛盾纠纷等都可以通过‘粤平安’平台实现在线受理、流转、调解、回访。”火炬高新区综治办综合组负责人介绍,依托该平台,火炬高新区着力将矛盾纠纷、安全隐患全量汇聚、全量调处,实现事件全流程数字化闭环管控,极大提升了综合治理的质量和效率。
不仅智慧“后台”可以向“前方”发出预警信息和指令,一线群众的诉求也可通过基层网格员等渠道,经指挥调度系统反馈至“大脑”。区综治中心依托智慧平台实时掌握线索,高效调动资源力量,及时处置基层矛盾,真正实现“线上”“线下”融合。
今年以来,火炬高新区共上报网格事件12682件,办结率达99.96%,切实构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智慧格局”。
科技是提升治理效能的重要引擎。中山市综治中心广泛应用“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推动矛盾纠纷事项统一录入、一网通办。该平台的数据挖掘、智能分析和可视化功能,显著增强“态势感知、资源调度、事件处置”能力,使治理从被动响应转向主动预警。
各镇街也探索出各具特色的智慧治理模式。例如,南朗街道以“雪亮工程”为基础,融合智能监控、无人机巡查、人脸识别等技术,构建“地空一体”动态感知网络,为风险预警和决策指挥提供实时数据支撑。
科技手段不仅延伸了治理触角,更重塑了治理模式:从条块分割到协同共治,从经验决策到数据驱动,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见,一个更智慧、更高效、更贴近百姓的现代化社会治理体系正在中山加速形成。
积“小安”为“大安”,中山市通过三级综治中心的系统性提质升级,有效整合资源,创新机制,激活社会治理末梢,将大量风险化解于未萌,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山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