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审结涉民营企业案件116.5万件,二审改判率同比下降1.67%;执结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案件8.9万件,追回款项76.0亿元;建立小微企业快速重整和简易清算机制,105家企业通过重整和解获得新生……一串串数据,凝聚着广东法院对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辛勤付出。
“法治化营商环境不是‘喊’出来的,而是靠一个个案子‘判’出来的、一次次服务‘暖’出来的。”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海波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广东法院认真贯彻党中央、最高人民法院、广东省委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部署要求,坚持以司法之力为民营企业“撑腰”“减负”“赋能”。
以平等保护“撑腰”
“国企民企,一碗水端平;内资外资,一把尺子量到底,司法机关要努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张海波认为,民营企业家最看重“公平”二字,对民营企业最大的支持,就是让他们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平等对待。
据介绍,司法实践中,广东法院坚持做到对国企民企、内资外资一视同仁。2024年,全省法院审结涉民营企业案件116.5万件,二审改判率同比下降1.67%,让企业感受到“裁判尺度始终如一”;依法保障民营企业家人身权益、民营企业财产和诉讼权益。
张海波举例说,去年东莞一家科技公司被恶意侵占厂房,法院启动“绿色通道”48小时内做好证据保全,判决返还后还协调政府帮助企业补办产权证明,助力近千名员工端牢“饭碗”。企业负责人感慨“法院不仅断案,还治心病”。
“在案件审理中,我作为该案审判长带领合议庭始终坚持中外当事人权利平等、程序公开、标准统一,在二审公开开庭中,采取‘示范判决+国际调解’的方式,助力双方搁置当下争议、强化创新发展共识、达成合作共赢愿景。”张海波表示,双方都认为该案件的审理既向国际社会展示了平等保护的司法态度,又释放出强化保护创新的积极信号。
以暖心服务“减负”
记者了解到,作为全国经济第一大省,广东市场主体数量已超过1900万户,每天商事纠纷“海量”涌入法院。
“我们坚持‘企业出题,法院答题’,把服务做到企业心坎上。”张海波告诉记者,在处理金融纠纷过程中,针对暂时经营困难但前景良好的企业,广东法院推动金融机构“让一时、利长远”。2024年,全省促成此类金融纠纷调解成功38.8万件,涉及金额超3000亿元。
为降低企业法律风险、减少商事纠纷,广东高院编印《民营企业法律风险防控手册》,为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提供法律风险防范指引,发布涉民营企业内部治理纠纷的典型案例,涵盖决议效力、公司僵局、股东权利、股东责任、董监高责任等常见纠纷类型,引导民营企业完善治理结构和管理制度。
“宽容失误但严惩失信,我们严格区分‘真老赖’和‘诚而不幸’。”张海波介绍,针对企业最头疼的“执行难”,广东法院和国家发展改革委联手建立失信惩戒分级分类机制——对“故意赖账”的企业严厉打击,但对“诚而不幸”的企业,只要主动履行义务,就开通信用修复“绿色通道”。去年全省有近7000家企业通过这一机制摘掉失信帽子。
数据显示,去年广东法院执结拖欠中小企业账款案件8.9万件,追回款项76亿余元,通过“活封”“活扣”放活查封财产近200亿元。建立小微企业快速重整和简易清算机制,去年办结破产案件7159件,105家企业通过重整和解获得新生。
以司法创新“赋能”
融资难、融资贵是民营企业的“老大难”,如何在司法工作中帮助企业解决这一难题?
“这要求我们既要当‘铁面包公’,也要做‘暖企管家’。”张海波说。
据介绍,去年,广东高院专门出台《关于为金融高质量发展提供高质量司法服务和保障的实施意见》,全力打通“科技、产业、金融”循环链,有效缓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持续打击“高利贷”“套路贷”“砍头息”等违法行为,规范民间融资秩序。
针对中小微企业因涉诉陷入“融资难”“贷款难”“招投标难”等问题,广东高院出台了《关于为企业提供涉诉信息说明服务的工作指引》,帮助金融机构、投资机构等更准确地判断企业的诉讼风险与资信情况,让银行敢贷、企业能贷。
“着眼解决涉民企‘执行难’问题,我们创新‘司法拍卖贷’‘融资租赁式处置’等模式,帮助买受人解决竞拍资金难题。”张海波说。
张海波表示,广东法院将坚持做好民营经济的“法治园丁”,以司法“硬举措”优化营商“软环境”,助力民营经济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