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作为区域商贸重镇,近五年来买卖合同纠纷呈现“量价齐升”态势……近日,汕头市中级人民法院发布了《汕头法院买卖合同商事纠纷案件审判白皮书(2020-2024)》(以下简称“白皮书”)与《买卖合同法律风险防范手册》(以下简称“手册”),既全面梳理、总结近五年来汕头全市买卖合同商事纠纷案件审判情况、主要特点、审理难点以及化解成效,也为企业防范交易风险提供了务实指引。
高调解率助力纠纷“软着陆”
白皮书显示,2020年至2024年间,汕头法院系统处理的买卖合同商事纠纷案件数量和金额呈现双双攀升态势——过去5年间,汕头全市两级法院新收一、二审案件14484件,审结14194件,案件数量持续增长;案件总标的额高达50.29亿元。预计2025年全年案件标的额将超15亿元,创下历史新高。
记者梳理发现,这些案件并非均匀分布,而是深刻打上了汕头区域产业的烙印,它们高度集中在金平、龙湖、澄海、潮阳、潮南五个区县,其中尤以澄海法院处理的案件占比最大,达到总量的30%。
上述相关数据也直观反映了汕头当地的产业布局:澄海作为“玩具礼品之都”,其案件多与此相关;金平的装备制造业、潮阳潮南的纺织服装业、龙湖的大健康产业,也都相应产生了各自领域内的买卖合同纠纷。因此,原材料、纺织服装、玩具礼品、机械设备等成为纠纷最为集中的贸易领域。
值得关注的是,虽然相关案件数量在增长,但汕头法院在化解这些矛盾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数据显示,过去五年,此类案件的一审服判息诉率一直稳定在93%-94%的高位,这意味着绝大多数案件在一审判决后,当事人就接受了结果,不再上诉。更突出的是调解撤诉率持续保持在40%以上,表明有相当一部分纠纷在进入法院后,通过调解等方式在诉讼前端就得到了有效解决,避免了冗长对抗,真正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手把手教企业“避坑”防风险
记者翻阅手册发现,这份手册并非空泛说教,而是在总结和充分调研基础上,从合同订立、合同履行、纠纷解决三个方面,精准提炼了审判实践中发现的31个高频法律风险点,并提供了具体可行的防范技巧,实用性很强。
据悉,手册的发布旨在积极引导民营企业等经营主体加强买卖合同合规审查,依法诚信经营,其核心在于提醒企业在交易全过程都要绷紧风险防范这根弦。
其中,在合同订立时,手册提醒务必明确交易对象、摸清对方资信状况,坚持采用规范的书面合同形式,并确保合同内容完整清晰,特别是对格式条款、货物如何验收、款项怎么支付等容易出问题的部分要格外留心,同时对定金罚则、保证责任、违约责任等重要条款要有清晰约定。
在履行合同过程中,手册提醒经营主体要秉持诚信原则,警惕货物交付、验收签收、款项支付等环节的潜在风险,养成定期对账和妥善保管所有交易凭证(合同、单据、沟通记录等)的习惯。如果发现对方有可能丧失履行能力的确切证据,要懂得在法律框架内合理行使“不安抗辩权”保护自身;若对方已经违约,则需及时采取措施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
一旦产生纠纷,手册建议经营主体优先考虑协商、调解等非诉讼途径,或者选择仲裁。如果必须打官司,则要特别注意诉讼时效别过期、评估好诉讼成本,并弄清楚该去哪个法院起诉。如果已经进入诉讼程序,手册也详细介绍了如何运用财产保全措施来保障权益,以及在法庭上积极举证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