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不少!感谢法院跨省帮我们要回了血汗钱!这两面锦旗,请一定收下!”不久前,梅州兴宁市人民法院执行干警收到了务工人员代表王某送来的锦旗。
某旅游公司因经营不善,于2021年4月起陆续拖欠王某等81名工人工资共计272万余元。王某等人经多次讨要无果,无奈向当地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投诉。人社局调查处理后作出行政处理决定,因公司逾期未履行,遂于2023年11月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案件立案后,执行干警发现,该公司还拖欠了另两家小微企业共计8万余元的合同款项。
为了让工人和企业尽快拿到钱,执行干警迅速行动,仔细梳理银行流水,同时联动多部门进行“地毯式”财产查控,并多次前往该公司核查资产。然而,该公司名下银行账户仅余近70万元,优先支付工人部分薪资后,仍有四分之三的缺口;固定资产早已设定抵押,经初步评估,其价值不足以覆盖抵押债权本身,更遑论偿还其他债务。
执行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2025年5月,一通来自江西的电话让案件出现了转机。
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人民法院就一起涉及多家公司的案件执行情况与兴宁法院沟通协调。
翻阅卷宗材料过程中,执行干警敏锐地发现该公司也在其中,并且捕捉到了一条关键财产线索:该公司在章贡区法院还有一笔可供执行的案款!
原来,早在2020年,该公司就将其持有的兴宁某股份有限公司225万股股权质押给江西某融资公司,后该公司在与融资公司的租赁合同纠纷中败诉,融资公司遂申请强制执行这笔股权。
兴宁法院立即与章贡区法院共享案情信息,研判执行方案并达成共识——打破地域局限,树立“一盘棋”作战思维。两家法院启动跨域协同执行机制:章贡区法院将该公司股权折现为执行案款,兴宁法院对81名工人和两家小微企业的执行案件参与案款分配。
为确保款项安全、精准、快速发放到位,执行干警加班加点核对工人工资明细,确认两家小微企业的债权金额。同时,对该公司进行多轮释法析理,最终,该公司和两家小微企业达成执行和解,承诺一次性付清全部欠款。
案款顺利到位后,兴宁法院开辟“绿色通道”,简化发放流程,总计280余万元的案款成功发放到81名工人和两家小微企业的指定账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