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东莞,荔果飘香。这座企业林立的制造业名城,经济脉搏强劲勃发,新质动能澎湃涌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城市快速发展衍生的挑战,使得涌入法院的案件量时常高位运行。
“试试去‘纾困中心’吧,他们专解企业债务的‘死结’……”调解室里,一名调解员正对眉头紧锁的当事人说道。调解员口中的“纾困中心”,正是由东莞市第一人民法院牵头成立的企业纾困司法协同中心,该中心通过打造“联动协同、预警前移、团队协作、程序贯通、分类发力”五维一体的执破融合司法运行机制,为困境企业提供“早识别、早介入、早救治”的全周期司法纾困服务。
自试运营以来,“纾困中心”累计介入2348宗涉企案件助企纾困,推动148家“僵尸企业”出清,盘活资产近3亿元,释放土地厂房资源近100万平方米,持续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司法服务和司法保障。
今年6月,东莞第一法院正式成立“企业纾困司法协同中心”。
执破团队召集全体债权人进行破产听证。
前置预警﹢立保审协同:6小时助企业“复活”
机器的轰鸣声,在东莞某精密电子有限公司的车间里重新响起,一个个电子元件从生产线上鱼贯而出。这家韩资企业外籍负责人看着全面复产景象,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由衷地感叹:“太感谢东莞法院了,这么快就解决了麻烦,真是救了我们的急!”
谁能想到,就在10天前,这家企业还差点因机器设备被查封而濒临停产。
这场危机源于东莞第一法院接连收到的3份相似起诉。董先生3人和他们工作的这家韩资企业,都对劳动仲裁的结果不满,双双跑到法院“告状”。当3位劳动者分别申请财产保全,要求冻结这家韩资企业的银行账户、查封厂里的机器设备时,立案人员心头一紧,随即通过“纾困中心”检索关联案件,将这几起案件关联为涉企系列案,并标注预警信息。
接到预警信息后,“纾困中心”立即启动“立保审执破”协同助企全链条机制。
保全组首先与韩资企业负责人取得联系。原来,厂里其实订单不少,但客户付款周期拖得长,账上资金周转不开。经营本就不易,如果真把生产设备贴了封条,机器一停,生产线就断了。“不仅该收的货款收不回来,还可能引发客户上门讨债,公司恐怕就撑不下去了,到时全公司员工的饭碗都得砸了。”该韩资企业负责人一脸愁容地说道。
如何既保障劳动者权益又保护企业经营?反复掂量后,保全组决定对机器设备实行“活封”。贴封条,但允许企业作为保管人,继续使用维持生产。机器还能转,工人就还有活干,厂子就还有一线生机。
案件正式受理后,承办法官刘洋第一时间接收到了“纾困中心”对企业经营现状的反馈。
“传统模式下,此类案件会在走完审判程序进入执行后才启动救治,那时企业早已‘失血过多’。”刘洋迅速对接“纾困中心”的助企协同救济程序,在诉讼阶段精准把握司法介入救治困境企业的最佳时机。
刘洋通过“纾困中心”快速引入市工会调解员启动联合调解程序。一面向工人们耐心解释:工厂要是真倒了,就算官司赢了,钱也可能拿不到多少;一边向企业严肃提醒:如果硬顶着不付该付的钱,会被列入失信名单,后果更严重。
最终,劳资双方现场放下芥蒂,握手言和,劳动者同意削减债务金额并提交解除设备查封申请,公司现场一次性付清劳动者款项,法官通过中小微企业绿色执行通道快速解除机器查封措施。从调解成功握手言和,到所有机器撕下封条全面复工,整个过程仅用了6个小时。
如今,车间的“轰隆隆”声稳定而有力,工厂的产能已全面恢复,订单在有序完成,经营重回正轨。“目前企业运转良好,每月都可以接到上百万的订单!”企业负责人在法院回访时高兴地说道。
这是东莞第一法院通过靠前甄别病企,建立前端识别、中端联动、后端互认的“立保审执破”全链条高效衔接机制的缩影。
据统计,2024年以来,累计推动218家企业尽早集中清理负债,为2257名职工追回欠薪1467万元。
巧用执行和解助企重回正轨,执行法官团队深入企业进行回访。
“执破融合”显成效:模具厂“破局重生”
车间的灯光暗下去3个月后,老王终于又听见了机器的轰鸣声。作为某模具公司的负责人,他摸着重新运转的机床感慨:“差一点,你们就变成废铁了。”
深耕行业十多年,却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浪潮中摔了个跟头。2023年,因资金链断裂引发债务挤兑,6个官司接踵而至,80多万元债务像巨石般压来。
“法官,我们厂里不愁没有订单,我们还可以继续生产维持运转的!”老王拿着订单列表,满脸焦急地跟执行法官董泽表达了继续经营企业的强烈意愿。
正是这些订单,让董泽作出了关键判断:“机器还能转,人就还有心气,这家公司还有救!”
为加快救治效率,董泽把案件提交到正在试运行中的“纾困中心”。“纾困中心”第一时间指派执行局法官谭添荣承办案件,并火速启动“执破融合”机制,试行组建由执行法官和破产审判法官“混编”成的“1﹢ 1﹢N”执破团队承办这宗案件——通过“执转破”预审查和快速审理机制,裁定受理模具企业的破产案件,并决定采用破产和解程序,竭力挽救企业。
执行法官发挥熟悉案情和无缝衔接的办案优势直接承办破产案件,省去程序空转的时间。
执破团队兵分两路:一方面,协同审判法官联动调解,接连约谈最大债权人,“现在让他还,机器拍卖后清偿率也不高,用三年多分期定额还债,给公司一个回血盘活、改革发展的新生机会,也最大化提高债权受偿率”。法官从多个角度言明利弊,推动债权人自愿放弃大额违约金,帮助企业将债务化少化小。
另一方面,依托“纾困中心”与东莞市人社局等部门联合签订的《企业纾困司法协同中心实质化运行合作备忘录》,联动市人社局主动作为,把本该优先执行的社保费暂缓执行,并允许分期履行,为企业预留运营资金和分期清偿债权挪出空间。
随着时机逐步成熟,执破团队召集全体债权人进行破产听证,进一步确定和解方案。
然而,听证会议室的椅子还没摆齐,意外先来了。
会议召开前夕,案外人新某公司负责人老李突然申报债权。“这钱必须现在结!你们提出的和解方案我不同意!”
调解室里,董泽耐心地向老李阐明利弊,“厂子倒了您只能拿零头,相反,让它活下来分期还,您的债权就有可能全部清偿”。老李攥着喝空的矿泉水瓶不松口:“谁知道几年后这厂还在不在?”
夜已深,调解室的灯还亮着。破产审判法官刘秋霞推门进来,把企业破产法翻到折角的那页:“明天我们按破产程序中‘多数决’表决机制——有过半人数、过三分之二债权人的同意,和解方案就能通过。”
最终,在第一次债权人会议上,破产和解方案经过半数有表决权且对应债权份额超过总债权额三分之二的债权人同意获得通过。异议期届满当日,新某公司和其他债权人亦未再提出异议。执破团队还为模具企业进行信用修复,助其恢复社会信用和获得更多发展政策支持。
企业通过破产和解获得三年缓冲期,以分期定额偿还债务,既保住了产能和员工岗位,也让债权人获得更高的清偿率,真正实现“救活企业、盘活资产、保障权益”的多方共赢。
“纾困中心”通过组建跨部门的“1﹢1﹢N”执破融合办案团队,打造既善执行、又懂破产的专业化审判队伍,有力提高“执转破”案件审理质效,破产案件平均审理天数缩短196天。
法官组织双方当事人会商交流。
“信用修复”发力:护700多个家庭“复苏安薪”
“嘀 嘀 嘀……”财务室的打印机吐出一张薄薄的纸,李霞(化名)双手接过时,指尖微微发抖。这张《信用修复证明》不过5克重,却承载着全公司700多名员工的生计。
东莞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某公司)是一家从事智能手表、耳机、眼镜等行业的零部件开发、生产和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2023年8月,本该是产销旺季,某公司的车间却异常安静。
某公司从深圳搬到东莞石碣,投入大笔资金兴建生产基地。后来因拖欠货款被申请强制执行,公司银行账户被法院依法冻结。“工资发不出来,大家干活都没劲,企业运转一下就进入瓶颈。”某公司副总经理訚先生回忆道。
随后,某公司找到法院,希望可以和申请执行人进行协商。“纾困中心”立即响应,第一时间启动调解程序,由承办法官组织双方进行协商,最终某公司同意向申请执行人一次性支付案涉货款。
“流水线停了,工人们三三两两聚在一起,眼神里全是担忧。”执行员陈丰至今记得走进车间时的场景。“700多名员工背后,就是700多个家庭。”陈丰表示,急工人之所急,他们以最快速度进行划扣,同时经申请执行人同意,对某公司的财产进行解封。
案件矛盾虽已化解,但新的难题接踵而至——征信系统里的不良记录,让企业无法获得银行贷款。“这几年智能穿戴领域销量呈爆发式增长,我们提前做了研发和布局,订单充足。”訚先生说,企业打算向银行申请贷款,以更充足的“粮草”大干一场,却在征信查询时被“卡”住了。
“我们的专利技术、订单量都是实打实的,就卡在这一道征信门槛上。”某公司行政总监李霞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法院“纾困中心”发了条微信表达诉求。令她没想到的是,法院“纾困中心”再次伸出援手,立即启动“府院联动﹢跨单位协同”多元化共治机制,启动信用修复程序。
陈丰和同事们仔细核查了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的专利证书整整齐齐挂在墙上,自动化生产线随时可以满负荷运转,“加上企业一直以来信用良好,也无其他案件纠纷,公司订单充足,让我们看到了企业的复苏潜力。”陈丰说。
在法官的见证下,当事人双方握手言和。
不到一周时间,法院就向企业出具了《信用修复证明》,并将该证明推送至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帮助其缝合企业“信用裂痕”。
《信用修复证明》出具次日,某公司成功向银行申请贷款,给企业的经营重新注入了活力。
如今,公司的月产值突破2000万元,预计全年营收达3亿元,比去年同期翻了一倍。訚先生还表示,企业投资东莞,就是看上了完善的产业配套以及优质的高技能人才,而法治化的营商环境,进一步增强企业发展信心,让企业敢闯敢干敢投。
在东莞,通过府院联动“共建信用修复联合激励”让企业重焕生机的故事并非个例。2025年以来,东莞第一法院将信用修复从“特殊救济”转为“常规操作”,已有371家企业像这家智能科技公司一样,通过信用修复重获新生。
“纾困中心”自试运行以来,深度融合“立保审执破”司法全链条,联动发改、金融、税务、市场监管等部门及管理人志愿者团队等社会力量,构建起“预警——救治——再生”的企业纾困闭环。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质量司法服务的保障。”东莞第一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林辉芳表示,“我们通过构建风险预警、分类处置、信用修复的全链条机制,既维护司法权威,保障劳动者权益,也让涉诉企业‘喘口气、缓过劲’,做到依法解纷争、促合作、利发展”。
接下来,东莞第一法院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始终胸怀“国之大者”,坚持依法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坚持和落实“两个毫不动摇”,处理好“破”和“立”、“质”和“量”等关系,持续为困境企业注入司法动能,助力东莞法治化营商环境优化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