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岭南,秋光正好。9月16日,广州举行的2025年平安广东建设工作会议上,一份沉甸甸的荣誉被递到梅州市大埔县代表手中——“一星平安鼎”。这是继2023年首获“平安鼎”后,梅州市大埔县在平安建设领域斩获的又一省级荣誉,而连续6年平安梅州建设考评优秀的成绩,更让其成为广东县域平安建设的标杆。
作为广东首个原中央苏区县,大埔县的平安建设始终浸润着红色基因与客家特色。从“平安中国建设示范县”“全国未成年人保护示范县”,再到如今的“一星平安鼎”,这份亮眼的“平安成绩单”背后,是大埔县多年来深耕细作、统筹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安全的生动实践,更是其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走出特色平安建设之路的有力印证。如今,大埔县群众安全感、政法工作满意度稳居全省前列,“平安大埔”已成为当地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大埔县织密人民群众“幸福网”。图为县城航拍图。
党建引领+机制保障 筑牢“大平安”根基
“平安鼎”的评选规则清晰而严格:连续3年全市平安建设考评优秀且各年度考评结果均排名全市各县(市、区)前三分之一可获“平安鼎”,每再续3年优秀方能“增星”。大埔能从众多县域中脱颖而出,摘得“一星平安鼎”,始于坚持将平安建设定为“一把手”工程的战略布局,以党建为引领,构建起覆盖全域的“大平安”责任体系。
翻开大埔平安建设的工作日志,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定期专题研究部署平安建设工作的记录比比皆是。为打破部门壁垒、凝聚治理合力,大埔设立“1办12组”统筹协调机制,“1办”即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12组”涵盖综治、公安、应急管理等多个领域相关部门,明确各单位权责清单,形成“上下贯通、层层发力”的联动格局。在此基础上,大埔还细化建立42项工作机制,从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到社会治安防控,从安全生产监管到防灾减灾救灾,每一项工作都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平安建设不是某个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全县上下的‘大合唱’。”大埔县平安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表示。依托“1办12组”机制,大埔构建起县、镇、村三级“大平安”责任网,县级统筹调度、镇级具体落实、村级前端排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链条。
机制的落地,离不开督导考评的“助推器”。大埔将平安建设工作纳入全县绩效考核体系,实现“工作有标、考核有据、奖惩分明”,倒逼责任落实,激发基层干事热情。正是这套“党建引领+机制保障+督导考评”的组合拳,为大埔连续6年保持平安梅州建设考评优秀筑牢了根基。
大埔县摘得“一星平安鼎”。
打防结合+科技赋能 守住安全稳定底线
平安,是群众最基本的诉求,更是发展的前提。大埔深知,唯有守住安全稳定的底线,才能让群众安心、企业放心。近年来,大埔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紧盯突出犯罪、聚焦风险隐患,用“硬核”举措织密安全防护网。
在打击犯罪方面,大埔公安始终保持高压态势。2023年以来,大埔公安将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制售假冒伪劣产品工作作为护航经济高质量发展、保障民生安全的有力抓手,成功破获涉及两省多市的全链条假冒注册商标系列案件,共查处1处非法销售点,查封2家生产工厂,捣毁3处制假窝点,化解5宗积案,抓获犯罪嫌疑人15名,查获伪劣产品30余万件,涉案价值超1.1亿元。这起案件的侦破,不仅为企业挽回了经济损失,更净化了当地市场环境。
“感谢大埔公安民警帮我们公司挽回经济损失,你们辛苦了!”去年1月,某公司代表将一面锦旗送到大埔公安办案民警手中,表示感谢。
针对群众深恶痛绝的盗窃、电诈等案件,大埔公安同样“快准狠”。去年4月28日,大埔县茶阳派出所接连接到4名群众报警,称家中财物被盗,损失近2万元。警情就是命令,大埔公安刑侦大队与茶阳派出所立案侦查,仅用17小时就锁定犯罪嫌疑人丘某,并将其成功抓获,追回全部被盗财物。“谢谢你们这么快就破了案,帮我们挽回了损失。”受害人拿到追回的财物时激动地说。
与此同时,大埔持续推进电信网络诈骗打击整治工作,通过“精准预警+宣传防范+源头治理”,实现电诈发案和财产损失连续三年“双下降”,2024年全县警情更是创下近十年新低。高陂派出所凭借规范的执法流程、高效的办案能力,获评“全国公安机关执法示范单位”,成为大埔公安执法规范化建设的缩影。
打击的同时,防范同样关键。传统的防控模式已难以适应新形势,必须借助科技力量提升治理效能。近年来,大埔大力推进“雪亮工程”和各类平安视频建设,在县城主次干道、乡镇重点区域、农村村口安装高清监控摄像头,实现公共区域视频监控全覆盖,并搭建“专业+机制+大数据”侦查中心,有力支撑“打防管控”工作提质增效;依托“粤平安”社会治理云平台,整合公安、综治、信访等部门数据资源,实现风险隐患“早发现、早预警、早处置”。2024年,大埔公安依托网络合成作战中心,成功破获全国首例非法倒卖USDT虚拟货币案。
多元共治+文化聚力 激活平安建设“一池春水”
平安建设,群众不仅是受益者,更是参与者。大埔深知,仅靠政府部门“单打独斗”难以实现长治久安,必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让平安建设从“政府主导”转向“全民共建”。
走进大埔县综治中心,宽敞明亮的大厅里,“一站式”服务窗口整齐排列,公、检、法、司等部门工作人员集中办公,为群众提供矛盾纠纷调解、法律咨询、信访接待等服务。去年,市民王先生因网购课程遭遇机构“失联”,辗转多个部门反映未果,最终来到县综治中心求助。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立即启动复杂矛盾“1+5+N”会商机制(县综治中心牵头,法院、检察院、公安、司法和信访5部门联动,N个关联单位协同),联系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动处置,不仅帮助王先生成功退费3万元,还排查出其他13名涉事群众,为他们追回课程费共计6万余元。“原本以为钱要不回来了,没想到在综治中心一次就解决了,太感谢了!”王先生说。
这一案例的背后,是大埔对矛盾纠纷化解机制的创新。依托县镇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大埔高质量推动县镇两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创新“调解+仲裁+诉讼”递进式解纷机制,将分散在各部门的调解资源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中心管到底、多个部门齐发力”的解纷格局。同时,大埔划分551个全科网格,配备777名网格员,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安全隐患巡查、政策宣传等工作,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数据显示,大埔基层矛盾纠纷化解率达98.74%,82.1%的村(社区)实现“无到县级以上信访”,百侯镇综治中心更成为全省“1+6+N”工作体系建设先进典型。
为激发群众参与平安建设的热情,大埔深挖苏区红色文化与客家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创新推出一系列接地气的治理模式。
在三河镇,“榕树下议事”已成为村民参与村务治理的重要平台,村干部、网格员与村民围坐在大榕树下,讨论村里的安全隐患、矛盾纠纷,共同商量解决方案。
在湖寮镇,“四微联治”模式(微网格、微实事、微服务、微驿站)让平安建设融入群众日常生活,在回应群众急难愁盼中推动治理途径有效畅通。
目前,全县组建义务巡防队、平安志愿者等9支群防群治队伍13596人,他们活跃在街头巷尾,开展治安巡逻、矛盾调解、应急救助等工作。
同时,大埔县多个村(社区)创新“功德长廊”“积分超市”等模式,用“看得见的实惠”和“摸得着的荣誉”调动群众积极性,深度参与“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绿美广东生态建设。近年来,动员社会力量捐资捐物支持“百千万工程”建设达2亿元,形成“全民共建、全民共享”的平安建设氛围。
“‘一星平安鼎’是肯定,更是鞭策。”大埔县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大埔将继续深化党建引领、科技赋能、群众参与的治理模式,巩固现有成果,补齐短板弱项,向着“二星平安鼎”的目标冲刺,为广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县域平安基石,让“平安大埔”的名片更加闪亮。